中方不接受歐盟加征關稅,歐洲內部批評貿易保護,中歐技術團隊仍在磋商

2024-10-31     天天正能量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當地時間29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結果,決定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最高35.3%的關稅,為期5年。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30日表示,中方對裁決結果不認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訴訟。這項關稅舉措在歐盟內部造成分裂。德國汽車工業協會警告說,歐盟的決定不僅會增加與中國發生貿易衝突的風險,還會讓消費者面臨更昂貴的汽車價格,歐洲電動汽車的發展以及氣候目標的實現或在「特別關鍵的階段」放緩。德國《圖片報》形容,保護主義措施就像是為抵擋大風而築起一道牆,最終卻發現擋住了自己的視線。歐盟委員會29日同時表示,歐盟和中國將繼續努力尋找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替代方案。

德國協會:這樣下去行不通

根據歐盟委員會網站發布的新聞公告,歐委會將從10月30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反補貼稅。被抽樣調查的汽車生產商比亞迪、吉利與上汽集團分別被加征17%、18.8%和35.3%的關稅。其他配合調查的企業被加征的稅率為20.7%,未配合的企業則被加征35.3%的關稅。提出個別審查請求後,特斯拉被加征的稅率為7.8%。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網站稱,這項「附加費」是在已實施的10%關稅基礎上徵收的。新聞公告顯示,今年7月4日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的臨時關稅將不予徵收。

「中方多次指出,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存在諸多不合理、不合規之處,是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的保護主義做法。」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30日表示,中方將繼續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上汽集團30日發文,對歐盟委員會的終裁認定「深表遺憾」。該公司擬採取必要法律措施,將本案起訴至歐盟法院,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在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問題上,歐盟內部分歧明顯。據路透社29日報道,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和主要汽車生產國,德國在本月的投票中反對加征關稅。德國經濟部發言人29日表示,德國支持正在進行的歐盟與中國的談判,希望通過外交途徑緩解貿易緊張局勢。德國致力於保持市場開放,德國作為與全球互聯的經濟體依賴於此。

路透社稱,德國汽車行業對歐盟的措施提出嚴厲批評。據法新社30日報道,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主席穆勒警告,歐盟的決定將提高發生「具有深遠影響的貿易衝突」的風險,「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倒退,也會導致歐洲繁榮、就業保障和經濟增長倒退」。

德國《圖片報》29日稱,VDA表示:「如果這裡的能源價格比美國或者中國貴三至四倍,如果官僚主義總是讓我們浪費時間與金錢,如果我們繼續在稅的問題上越來越缺乏競爭力……這樣下去是行不通的。今後,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將出現在其他國家。」法新社說,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歐盟的舉措將「損害活躍於全世界的公司的商業模式,限制對歐洲客戶的電動汽車供應,減緩交通運輸領域的脫碳進程」。

據美國彭博社29日報道,德國主要汽車製造商擔心,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可能損害它們的在華業務。《圖片報》稱,大眾、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將其生產的逾1/3汽車銷往中國。一旦在華銷量下滑,就意味著它們可能面臨財務狀況緊縮以及裁員的風險。「德國之聲」在報道中提到,大眾汽車最近已經陷入困境。該公司打算關閉在德國的至少3座工廠,並可能裁員數萬人。

法新社30日說,歐盟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一直存在爭議。這項舉措並未得到歐盟27個成員國中大部分國家的支持,在本月初的投票中,10個國家支持加征關稅, 5個國家投了反對票,12個國家棄權。但這些反對聲音未能阻止關稅的實施,因為至少要15個國家(並能夠代表65%的歐盟人口)投反對票才能否決提議。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29日,正在訪問中國的芬蘭總統斯圖布在北京表示,中歐需要避免陷入關稅升級、貿易爭端加劇的惡性循環之中。

專家:中歐或將在經貿領域進行長期博弈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30日說,中方也注意到,歐方表示將繼續與中方就價格承諾進行磋商。中方始終主張通過對話磋商解決貿易爭端,也一直在為此作出最大努力。目前,雙方技術團隊正在進行新一階段磋商,希望歐方以建設性態度與中方共同推進,按照「務實、平衡」的原則,相互照顧核心關切,儘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避免貿易摩擦升級。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30日表示,自9月20日起的20餘天中,中歐技術團隊在布魯塞爾進行了8輪密集磋商,付出了艱苦努力,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歐方始終未積極回應涉及中歐業界的核心關切問題,雙方還存在重大分歧。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霍建國3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歐看上去仍有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意願。目前來看,未談攏的分歧點可能在於,歐方希望中國作出更大力度的承諾或讓步,但中方堅決捍衛中企的合法利益。霍建國進一步分析說,若後續雙方通過談判形成了新的解決方案,從技術角度來看,現有操作就會終止。但如果始終無法通過談判解決問題,那麼中方肯定會採取反制措施,這就有可能形成一場擴大化的貿易摩擦,屆時雙方都會受損,沒有贏家。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研究員李永3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中國汽車對歐出口受到高額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中企將重新評估對歐盟的市場投資戰略,它們也會在生產效率和成本上進行調整。

「我們不應該依靠關稅,而是需要通過創新與提升品質來增強歐洲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力,設置壁壘無濟於事。」《圖片報》刊文稱,歐盟加征關稅旨在「保護」本地區產業,但最終可能適得其反,巨大的風險蘊藏其中。一些在中國生產的歐洲車型也會受到新關稅的影響,並最終將負面影響傳導至需要掏更多錢的消費者身上。「我們應該盡全力避免一場弊大於利的貿易戰。自由貿易與市場開放是通往經濟成功的鑰匙。」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認為,歐盟加征關稅的舉措帶有政治目的,現在,其內部保護主義情緒上升,歐盟試圖為未來的對華經貿關係確立新的「規則」和「規矩」。接下來,中歐或將在經貿領域經歷一個相對長期且較為艱難的規則博弈過程。

「西班牙向中國打開了大門」

美國《紐約時報》30日稱,對於歐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可能升級,歐洲人的擔憂「顯而易見」。法新社稱,本月8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一些歐洲媒體將中國這項舉措與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聯繫起來。

歐洲新聞台報道稱,對於支持歐盟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法國政府,法國干邑白蘭地業者感到「焦慮與沮喪」。一家行業團體的負責人說:「我們完全被犧牲了,但局面仍然有望挽回。我們呼籲政府找到解決方案,與中國進行更密切接觸,看看能夠討論些什麼。」

外媒同時注意到,在歐盟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之際,一些歐盟成員國仍致力於擴大對華合作。《紐約時報》30日刊文稱,「西班牙向中國打開了大門」:今年,該國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政府為加強與中國之間的投資和貿易而專門設立了部門;巴塞隆納港批准建設可直達港口鐵路的基礎設施,用於運送中國出口至歐洲的電動汽車;上個月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訪華時,與中方達成了綠色氫能產業園的投資項目。西班牙經濟、貿易和企業大臣奎爾波說,中國是歐盟及西班牙的重要經濟夥伴。對於汽車等關鍵行業,奎爾波認為,「西班牙須進行自己的分析」。在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投票中,西班牙投了棄權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c44bef6d0e66a210ec97a680c63eb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