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1942年6月22日最終下令進攻蘇聯有幾個原因,其中有一個就是德國依賴的石油資源不能被侵擾,而蘇聯卻觸碰了這個紅線。因為希特勒知道要想實現他的第三帝國的夢想,維持戰爭機器的運轉的石油是必不可少,所以保障石油的供給和安全是必須的。
蘇聯在二戰爆發前為了回應西方國家綏靖政策以及自身安全考慮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及秘密協定,劃分了蘇德歐洲的勢力範圍。
所以在標誌著1939年9月1日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德國進攻波蘭的戰爭中,蘇聯同時也心照不宣從背後攻入波蘭,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隨後蘇聯又在1939年11月30日發動了蘇芬戰爭。蘇聯雖然最終慘勝也沒有達到吞併芬蘭目的,但也迫使芬蘭割讓了幾萬平方公里的戰略要地給蘇聯;接著蘇聯又於1940年6月14日,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蘇聯如此在二戰初期接二連三地進行擴大版圖和戰略縱深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並不讓德國出乎意料,因為這些都在蘇德各自默許劃定的勢力範圍內的秘密協定內。
但是1940年6月26日蘇聯要求羅馬尼亞歸還一戰丟失的比薩拉比亞,並割讓烏克蘭人居住北部的布科維納給蘇聯卻觸碰了希特勒的紅線,讓他怒不可遏。
因為德國很大部分石油來自於羅馬尼亞,而被肢解領土後的羅馬尼亞油田和蘇聯近在咫尺,「北極熊」隨便一垮盡在囊中。這讓對石油敏感的希特勒切實感受到了蘇聯如鯁在喉的威脅。
雖然蘇聯和德國早已認識到雙方的戰爭不可避免,但雙方首先顧及眼前的棘手事情,沒到萬不得已雙方還是儘量克制。尤其蘇聯的軍事力量還沒有準備好,儘量推遲開戰的時間是史達林的構想,而希特勒專注於西歐的戰爭也不想過早招惹蘇聯,所以蘇德暫時各有所求相安無事。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納粹德國經過了10個月的戰爭橫掃了西歐。法國1940年6月18日停戰投降,並於6月22日和德國簽署了停戰協議。現在德國的目標除了要征服英國,還有一個就是要擊敗蘇聯。
而且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還在負隅頑抗也是覬覦蘇聯必然參戰的信念。如果德國能夠打敗蘇聯,英國沒有了指望也就束手就擒了。
現在的希特勒自信心和在德國的信譽空前高漲。因為德軍進攻波蘭時,希特勒還自以為英法等西方大國還會像德國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樣最終妥協退讓。
但是這次希特勒錯了。英法在德國侵略波蘭後隨即向德國宣戰。聽到這個消息後,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國高層都如被打了一悶棍。一戰失敗的陰影和凡爾賽和約的恥辱瞬間湧上心頭。他們都想到德國面對強大的英法等同盟國而且旁邊還有個龐大的虎視眈眈的蘇聯,真是勝負難料。是否會重蹈一戰覆轍的擔心一直懸在他們的心頭。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了,既然德國的戰車已經被希特勒驅趕上陣,就沒有回頭的可能,只能拚死一搏賭一把國運。第三帝國的興衰存亡在此一舉!
事實證明希特勒這次戰爭賭博贏了。德軍成功地運用閃電戰,在西歐戰場上所向披靡,顯示了德國軍隊在軍事裝備上的強大,官兵素質過硬以及軍事思想上的先進。
西歐戰場如此順利超出了希特勒的想像,也讓德軍高層保守的軍官對自己在戰爭初期悲觀的心態感到慚愧。
這為希特勒以後發動對蘇聯戰爭和動輒肆意撤換高級指揮官打下基礎。因為希特勒的大部分將軍們已經被迷惑和洗腦。他們認為元首的主張和建議都是正確和有道理的,即便有時看起來沒有邏輯和天方夜譚,但只要執行就可以排除萬難走向勝利。
現在的軍事形勢對於希特勒來說一片大好,歐洲除了英國由於海峽不能迅速占領以及蘇聯外,其餘不是被降服就是歸順。而且軸心國義大利和一大幫僕從國(羅馬尼亞、芬蘭、保加利亞、匈牙利以及一些國家的志願兵團)必要時可以協助德軍一起作戰。並且德國控制了被占領國的工廠,它們生產德軍需要的軍事裝備和物資,因此德國的軍事能力達到了鼎盛階段。
此時希特勒認為德國已有能力消滅蘇聯,穩住蘇聯已經沒有了意義。
恰在此時蘇聯又迫使羅馬尼亞割讓土地逼近了德國的命脈—石油資源。這使得沒有了兩線作戰之憂的希特勒下定決心,必須打敗蘇聯,徹底消除對德國的威脅,並且還可以開拓既定的德國日耳曼人生存空間。
蘇聯切割了羅馬尼亞的領土,觸碰了希特勒的石油倒計時爆燃按鈕,蘇德戰爭的熊熊大火不久就要爆發了。
只是這一次希特勒瘋狂的戰爭賭博行為卻沒有往常那麼幸運。他帶領第三帝國走向了覆滅,同時給世界帶來了更大的災難。自己也罪惡深重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