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將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 中央財政有較大舉債和赤字提升空間

2024-10-14   上海證券報

10月12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財政部在加快落實已確定政策的基礎上,圍繞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將在近期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增量政策舉措。同時,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解隱性債務

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疊加運用專項債、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

記者 李苑

10月12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財政部在加快落實已確定政策的基礎上,圍繞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將在近期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增量政策舉措。同時,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

專家表示,財政部此次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措施,整體力度非常大,針對性比較強,有望給市場帶來良性引導,同時給當前中國經濟穩增長注入強勁信心。

將出台近年來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措施

藍佛安透露,為了緩解地方政府的化債壓力,除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於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外,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相關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後再向社會作詳盡說明。他強調,這項即將實施的政策,是近年來出台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

「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是最大亮點所在。」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鍾正生表示,為支持債務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將一次性調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調增或用於發行置換債券。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預計本輪地方債務規模將遠超第二、三、四輪,可與第一輪相媲美。從主要用途看,重點支持地方特別是高風險地區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從而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和財力空間來促發展、保民生。從債務主體看,考慮到地方近幾年財政債務壓力較大,預計會採取由中央發行國債、再轉貸地方的方式,利息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擔。

積極研究出台有利於房地產平穩發展的政策措施

對於財政政策在支持房地產市場方面的考量,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表示,下一步,將堅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積極研究出台有利於房地產平穩發展的政策措施。

政策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允許專項債券用於土地儲備,支持地方政府使用專項債券回收符合條件的閒置存量土地,確有需要的地區也可以用於新增的土地儲備項目;支持收購存量房,優化保障性住房供給,用好專項債券來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及時優化完善相關稅收政策。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認為,今年下半年工作重點或有風向變化,即對新建項目要適當控制,同時對存量的收儲盤活節奏要加快。

目前財政部正在抓緊研究明確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銜接的增值稅、土地增值稅政策。下一步,還將進一步研究加大支持力度,調整優化相關稅收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此次提及稅收工具支持房地產止跌回穩,意味著房地產減稅大招將出台。」嚴躍進預計,未來契稅或有調整空間。同時土地增值稅面臨減免導向,房企拿地和項目開發享受減稅優勢,也利好大戶型和高品質住房建設。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工作已啟動

財政部明確,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按照「統籌推進、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積極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等渠道籌集資金,穩妥有序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進一步增加核心一級資本,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啟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主任楊志勇表示,補充資本金可以進一步提高這些商業銀行的信貸能力。因為銀行要發放貸款,要為市場提供更多的資金,同時銀行也要考慮到資本充足性方面的要求。這次補充資本金可以進一步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服務的能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溫彬認為,從注資目的看,與前幾輪國有大行注資重在消化不良資產的被動防禦相比,此次注資更多是一種應對未來風險的主動行為,旨在提升其資本充足率,從而更好地發揮國有大行服務實體經濟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壓艙石」的作用。

分兩步調整完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

近年來,財政部會同教育部等有關部門,不斷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持續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資助標準,支持學生安心求學、成長成才。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從獎優和助困兩方面,分兩步調整完善高校學生資助政策。

鍾正生表示,在市場關注的財政補貼促進消費方面,財政部的著眼點還是在於困難群眾、學生、老年人這幾類重點群體,財政在促消費方面還有待邁出更大步伐。

「預計未來出台的財政政策將不僅僅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力,還可能傾向於需求端,即消費方面。例如,可能通過向中低收入人群發放現金或消費券來拉動消費,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措施,從而在消費層面提供更多支持。」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楊德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