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是一個人的修身之機、入道之門!

2023-04-04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祭祖是一個人的修身之機、入道之門!

在《禮記·祭統》上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在治人、治理國家的措施之中,沒有比禮更重要、更急迫的了。禮有五個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禮。禮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和嘉禮。這個祭禮是屬於吉禮,在五種禮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禮。為什麼祭禮這麼重要?我們可以從國家的角度,可以從個人的角度,兩個方面來看。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祭禮它是教育之本、文化之根。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都在響應習主席的號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那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哪裡入手?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恢復祭禮,因為祭禮是教育的根本。

在《荀子·禮論》上講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萬物生長的根本;「先祖者,類之本也」,先祖是人類的根本;「君師者,治之本也」,如果沒有國家領導人日理萬機地忙碌,怎麼會有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沒有老師的辛勤教導,我們怎麼能夠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這是治理的根本。所以中國古人就是祭祀「天地君親師」,這都是有經典依據的。

祭祀,它之所以受人重視,就是因為它的宗旨在於不忘本,讓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所以它對國家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就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祭祀可以改善社會風氣,我們剛才講了,祭祀它可以使人培養起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一個人如果連祖先都能定時祭祀,那不可能不孝敬父母。所以提倡祭祀,就讓人培養起了一種深厚的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

在《祭義》上就告訴我們,『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說這個祭禮不能夠頻頻地舉辦,如果舉辦得太頻繁,會讓人產生厭煩之心,產生厭煩,恭敬之心自然就沒有了。『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祭祀也不能搞得太少,如果搞得太少,就會讓人產生怠慢,怠慢之心一產生,就容易把祖先的恩德給遺忘。

所以中國古人是順著天時季節的變化來舉行祭祀。春天的時候舉行「禘祭」,秋天的時候以新下來的穀子舉行「嘗祭」,所以一年有兩次春秋祭祀。在秋天的時候,霜露覆蓋了大地,君子踏霜而行,自然有一種悲涼之感,這種悲涼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思念著故去的親人。到春天雨露滋潤大地之時,君子踏露而行,自然會有一種驚醒的感覺,思念故去的親人,似乎他們也像春天一樣,重新回到了人間。在祭祀的時候,用快樂的心情把親人迎回來,再用悲傷的心情將他們送走。所以我們中國古人,他確實非常有智慧,對我們什麼時候祭祀,祭祀的頻率,以及怎麼樣祭祀,都有詳細的規定。

第二個作用,就是要昭述祖德。祖宗的德行庇蔭子孫繁衍綿盛。所以祭祀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把祖宗的德行明明白白的地解出來,讓歷代子孫來效法。

第三個祭祖的意義,就是在祭祖的時候,還要宣講家規,能夠傳承家文化。祭祀,我們知道它是教人孝道。但是父母過世的時候,父母已經過世了,怎麼教兒女孝道?那就是通過祭禮來教兒女孝道。所以《祭統》上說:「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把這個孝順之心表達到極致的就是祭禮了。這是從對國家的角度而言,它可以改善社會風氣,它可以昭述祖德,它還可以弘揚傳承家文化。

對於個人修身的角度,祭祖有什麼意義?祭祖可以說是一個人的修身之機、入道之門。在一篇關於祭祖的意義文章中,老法師這樣寫道:「古禮首重祭禮,誠屬心性極則之理。而表現於吾人日常生活中者也。真一切行門之大根大本也。」什麼是「心性極則之理」?心性極則之理其實就是孝道。這個孝,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儒家從豎的方面講對父母、祖先的孝,從橫的方面講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個友悌之心推而廣之,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所以這個「孝」就代表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心性,這個就是心性極則之理。所以我們說「無量光、無量壽」,其實都用這個孝字給代表了。

通過祭祖,就是把我們這個一體的心給引發出來。我們不僅和祖先是一體的,和後代子孫是一體的;不僅僅和人是一體的,和自然萬物都是一體的。這個心叫什麼心?這個心就叫仁心。所以古人講「一體之仁」,如果有兩個這個概念,你這個仁心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通過祭祖,是把這種一體的仁愛之心給開發出來。所以你想想我們還會看誰不順眼,我們還有誰不能包容,還有誰過不去,那就是沒有這個一體之仁。

所以我們祖先他也是無比地慈悲,就是通過祭禮的這樣一個設計,給了我們一個機會教育,教育我們什麼?培養起一體的仁愛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所以我們真正的有這種心,把這種祭禮的祭祀之中的恭敬心、仁愛之心保存下來,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時時能夠體現出這種仁愛之心、一體的心,這才是我們祭祖真正的意義。所以為什麼孔老夫子說「我祭則得福」?因為他「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的時候就如同神明、祖先在面前一樣,恭敬、感恩,是通過祭祖把人的這種恭敬、感恩之心給引發出來了。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我們有這個心,我們才有福。我們把這個心時時地保存在日常生活、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中,這才是祭祖真正的意義。所以我們要重實質而不重形式,參加祭祖的儀式不是為了圖熱鬧,而是培養起我們這種一體的仁愛之心,把這種一體之心用在平常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a27a924d135543709dc03ab719d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