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衣服賣非洲,利潤槓槓的,只是這錢不好賺

2020-10-03     戲說金融

原標題:二手衣服賣非洲,利潤槓槓的,只是這錢不好賺

又到國慶佳節,想起了去年和朋友聊天的情景。

「聽說你們這些做外貿的這幾年日子一般啊,幹嘛不去非洲逛逛,聽說那邊啥都缺。」

「非洲買鞋的成功學案例看多了吧,鞋子確實還有可能賣得出去,夠膽的話去非洲推銷美白產品啊。」

「別說,還真認真去了解過那邊的市場,不過美白產品肯定是賣不出去的,非洲有些國家(比如盧安達)賣這玩意還犯法呢。」

雖是玩笑閒聊,但聽者有意,沒過兩個月,做外貿那哥們還真去非洲做生意了,不過不是買鞋,更不是賣美白產品,而是賣二手衣服。

聽他說,同行們一個月賺個十來萬人民幣跟玩似的。一開始感覺他在吹牛,但當了解了二手服裝在非洲產業鏈的利潤之後,相信了。

服裝協會公開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面向全球的服裝銷量超過600億件,在中國市場上的銷量超過200億件。也就是說,平均每個中國人每年購買的新衣服大約有15件。

一個環保組織的調查報告告訴我們,平均每年每人丟棄的衣服大約是5-7件,其中有2-3件是從未穿過的新衣服。這些每年被丟棄的衣服重量超過3000萬噸,造成的浪費相當於半個大慶油田——因為衣服纖維一個重要的原材料就是原油。

關於舊衣服的處理方式,以前更多的是送給別人、直接丟到垃圾桶或者賣給收破爛的阿叔,現在還好,可以捐給公益機構,轉給貧困山區小朋友,也可以拿到二手平台上轉售(一般是沒穿過的)。

不過總體上來看,舊衣服的流向還是走向加工再出售這一渠道比較多,而出售的目的地便是實體工業非常不發達,生活必需品甚是匱乏的非洲。

2018年3月,某魚開展舊衣回收計劃,截止該年底共計8438噸,約4000萬件衣物,後續流向顯示,其中45%的衣服進入非洲等不已開發國家或地區。

關於舊衣服的回收和再出售,作為全球最大的二手服裝集散地的廣州有非常成熟的產業鏈,從收購、分揀、消毒清洗到打包出貨,都有專門的從業人員。

以前的時候,隨時可以看到二手衣服商販,騎著三輪單車或者三輪摩托,活躍在各個大街小巷,大老遠都能聽到他們吆喝回收舊衣服的聲音。

文胸2.5元/斤、皮帶0.5元/斤,衣服0.4-1.5元/斤,牛仔褲、皮包、鞋子則按件收。

收完之後,賣給回收站,衣服大概能賣到2塊多,賺個30%-50%。這些回收站和加工廠進行合作,按照指定標準進行更為詳細的分類,有些可以賣到6-8塊錢1斤,有些則三五塊錢一斤。

可能大夥也感覺得出來,現在幾乎看不到這些回收衣服的小商販了,因為平台化模式占領了市場。直接在各個小區放置回收點,或者平台下單直接叫人上門回收。相比之下,這種模式的成本會低很多,自然地,它們提供給加工廠的採購價也會比回收站的低。

在某行業網站找到了一張參考價格表如下:

按照一件夏裝100G來算,工廠回收的價格大約是0.22-0.28元,冬裝回收的價格一般在0.15-0.24元,算上加工包裝人工之類的費用,一件二手衣服重新走向市場出貨前的成本不過超過1塊錢。

其他的費用成本主要是運輸和關稅。運輸一次到非洲運費在十幾二十萬左右,出關關稅幾千塊人民幣,到了非洲包括關稅和入關打點大約8千美金。這些費用攤到每件衣服上,平均大約也是1塊錢人民幣左右。

也就是說,二手服裝走向非洲市場的成本大約是2塊錢人民幣一件(冬裝成本會更高些)。

而在非洲市場,這些二手衣服的售價是多少錢呢?

夏裝3-5元人民幣,冬裝20-40人民幣。

其中的利潤大夥一看便知。

利潤是很可觀了,那麼市場需求如何呢?

美國數據網站Investopedia發布過市場調研文章,顯示除了南非之外,其他非洲國家二手服裝交易量占服裝交易總量的50%以上,類似烏干達這樣的國家,二手服裝交易更是達到了70%。而且過去的20年,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的二手服裝進口量年均成長率分別為233%和1100%。

目前而言,非洲地區的二手服裝市場第一商品來源還是美國,接著是日韓,中國企業的占比僅僅不到15%。

不過從近5年來看,中國二手服裝在非洲的交易量增長率幾乎每年都在翻倍。高額的利潤吸引著越來越多有膽量的商人前往淘金。

為什麼說要有「膽量」呢?

因為那是非洲,路途遙遠,語言、氣候、飲食和我們差異都很大,而且生活環境和設施便利程度相對落後。

更重要的,非洲地區,魚龍混雜,各路人士都要打點,缺了哪個都不好辦事。就算打點好了,也未能確保安全,說不定哪天就成了「丁義診」,錢沒賺到,還搭上了性命。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Ryv-3QBd8y1i3sJQb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