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開國皇帝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福陵

2019-09-08     朝陽阿力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

清福陵

福陵位於瀋陽的東郊,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也就是明崇禎二年(1629年),基本竣工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孝烈武皇后烏喇那拉·阿巴亥的陵墓。福陵和瀋陽城內的昭陵、新賓的永陵合稱「盛京三陵」,也是山海關以東僅有的三座帝陵。昭陵和福陵是瀋陽境內的兩座著名帝陵,但由於昭陵在城內,而福陵在遠郊,因此到過福陵的人應該比到過昭陵的人要少許多。

福陵鳥瞰

福陵正紅門前是兩座青石牌坊

石牌坊局部

福陵的正門稱正紅門,也叫大紅門,建於清朝初年

石獅

福陵前面的這條河叫渾河,古稱瀋水、遼水;背靠的山叫天柱山,為長白山余脈,原叫咀頭山、東牟山,努爾哈埋葬於此後才將其改名為天柱山,寓意努爾哈赤在他們的心中如同擎天之柱。

還沒進大門,就看到了大門兩側的兩座青石牌坊。這兩座牌坊均為四柱三門三樓,沖天式,柱頭頂端飾有蹲獸。福陵的正門稱正紅門,也叫大紅門,建於清朝初年。走進正紅門,眼前是一條石板鋪就的筆直神道。

在神道兩側茂密的松柏林中,依次排列著臥駱駝一對、立馬一對、坐虎一對和坐獅一對石像生。這組石像生在天聰八年(1634年)議定豎立,順治七年(1650年)始告完成,前後歷時16年。在這四組石像生的首尾,還各有一對華表。

神道

石像生

石像生

石像生

下馬碑

神道的北端就是福陵最有特色的設計「一百零八磴」——108個台階分成多組順山勢逶迤而上,不僅豐富了中軸線的高低變化,也避免了從神道開始就對整個陵區的一覽無餘,是所謂「一眼望不斷」。「一百零八磴」的盡處,是九脊重檐歇山頂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亭。

該亭建立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內中保存的「大清神功聖德碑」碑文由康熙帝親自撰寫,以滿漢兩種文字鐫刻,記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生平業績。這通碑的碑材來自北京房山,僅碑身重量估計就超過50噸。相傳,每當陰雨天,該碑的碑陰就會浮現出狀若觀音的影像,被當地人稱為「美女石」。舊時「瀋陽八景」中的「神碑幻影」說的就是這塊「美女石」。

神道的北端就是福陵最有特色的設計「一百零八磴」

「一百零八磴」的盡處,是九脊重檐歇山頂的神功聖德碑亭

碑亭建立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大清神功聖德碑」碑文由康熙帝親自撰寫

過「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亭,道路兩側可見一組均為硬山頂的祭祀輔助用房,包括晾果樓、省牲所、滌器房、齊班房、果房、茶房和膳房。晾果樓,顧名思義,是晾曬祭祀用果品的地方;省牲所則是主祭和助祭審察祭祀用牲畜的場所;滌器房,從字面上理解,應該是洗滌祭祀器皿的所在;齊班房類似今天的值班室或警衛室,是守陵官兵的辦公室和寢室。

繼續往北,就是陵寢的主體方城。方城為等邊四方形,圍以高5米周長370米的青磚牆,四角建有十字脊重檐角樓,正南所開拱券式大門稱隆恩門,門額以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仔細觀察門額三種文字的排列順序,我們會發現這裡面藏著滿族人的一點小把戲。見過瀋陽故宮各種匾額的人都知道,在滿、漢兩種文字同匾的情況下,一直都是漢文在右、滿文在左。但在福陵這,漢文則被擠到了最左邊。隆恩門上部建有面闊五間、三重檐、歇山頂的門樓,稱五鳳樓。

繼續往北,就是陵寢的主體方城的「五鳳樓」

方城「五鳳樓」

隆恩殿是方城內的核心建築,坐落在石砌須彌座之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覆頂,四面出廊,前置月台。月台前的丹陛石為精美的雙龍戲珠圖案石材產自遼東,顏色不夠理想,材質也比較粗糙,耐風化的能力也比較差。該殿為享殿,內中供奉有陵主神祗,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

方城內東西配殿,均面闊七間,單檐歇山頂,四周出廊。東配殿建於清初,後來曾經改建,是存放祭祀祝版和制帛的地方。西配殿主要用於喇嘛誦經。

過五鳳樓,進入方城,正前方是隆恩殿

隆恩殿

隆恩殿月台台階護欄石材顏色不一,材質不佳

隆恩殿背後是二柱門和石祭台。二柱門是俗稱,其實就是欞星門,因為欞星門最基本的樣式就是二柱一門。欞星門原稱「靈星門」,靈星也叫「天田星」,是主農事的星宿。漢高祖時即有祭祀靈星以求風調雨順的記載,至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始有在郊外祭壇設置靈星門的規制。後來這一形式被用於孔廟,而孔子似乎與農事無涉,於是將「靈」改為「欞」。再後來,欞星門逐漸成為陵寢的規制性建築,被廣泛應用。欞星門後面的石祭台上擺放著石五供:一個香爐、兩個花瓶、兩個燭台。在帝王陵寢中使用石五供始於明永樂帝的長陵,之後成為明、清帝陵的標配。

隆恩殿內部

從隆恩殿回望五鳳樓

方城角樓

隆恩殿背後是二柱門和石祭台。二柱門是俗稱,其實就是欞星門,因為欞星門最基本的樣式就是二柱一門。欞星門原稱「靈星門」,靈星也叫「天田星」,是主農事的星宿。漢高祖時即有祭祀靈星以求風調雨順的記載,至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始有在郊外祭壇設置靈星門的規制。後來這一形式被用於孔廟,而孔子似乎與農事無涉,於是將「靈」改為「欞」。再後來,欞星門逐漸成為陵寢的規制性建築,被廣泛應用。欞星門後面的石祭台上擺放著石五供:一個香爐、兩個花瓶、兩個燭台。在帝王陵寢中使用石五供始於明永樂帝的長陵,之後成為明、清帝陵的標配。

隆恩殿後是明樓,高約15米

隆恩殿與明樓之間有石祭台和二柱門

石祭台和石五供

再往後就是重檐歇山頂的明樓。明樓又稱「大明樓」,高約15米,是福陵建築群中的最高建築。該樓始建於康熙四年(1665年),兩層結構,四面開拱券式門洞,內豎「聖號碑」,也就是刻有努爾哈赤廟號和諡號的石碑。努爾哈赤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漢字里高大上的字基本都收集全了。

帝王陵寢的明樓始於安徽鳳陽的明皇陵,當時為東南西北各一,到南京明孝陵時改為只在方城正北設一座明樓。福陵的大明樓在1962年被一場起因不明的大火燒毀,內中的「聖號碑」也被燒裂。現在的大明樓恢復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樓體雖然基本復原,但「聖號碑」由於燒損嚴重,而當時財力、技術也有限,故僅用水泥進行了修補,面目已經面目全非。

明樓

「月牙城」,也叫「啞吧院」

大明樓的後面是形若下弦月的月牙城,也叫「啞巴院」。關於明樓後的月牙城為什麼一定要設計成月牙形,則有多種說法。其實,月牙城就是陵寢寶城院內墓冢前的攔土牆,其作用是防止墓冢封土前部滑坡。「啞巴院」則是指「月牙城」與方城及其兩側寶城牆之間的院落。「月牙城」、「啞巴院」的建築形制創自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後來,十三陵中的獻、景、裕、茂、泰、康、昭、慶、德九陵及湖北顯陵都採用用了這種形制。不同的是孝、獻、景、裕、茂、泰、康、顯八陵的「月牙城」均比較低矮,而昭、慶、德三座後建的陵的「月牙城」則修築得像寶城牆一樣高大厚實。後來,清朝帝陵高大的「月牙城」就是仿照明陵中昭、慶、德三陵建造的。

明樓中的石碑

寶頂

在月牙城的弧形牆壁中間貼有一面琉璃照壁,壁心圖案為花開富貴牡丹圖。據說這照壁下面就是地宮的入口。

緊貼月牙城的饅頭形封土稱「寶頂」,寶頂下面的地宮裡就安葬著努爾哈赤和他的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孝烈武皇后烏喇那拉·阿巴亥。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是皇太極的生母,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病逝。努爾哈赤在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去世後,皇太極將其和自己的生母合葬於福陵。而阿巴亥則是在努爾哈赤駕崩後的第二天被迫自盡,和努爾哈赤「同槨而殮」。阿巴亥命運悽慘,但其三個兒子卻都是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

清福陵景色

清福陵景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RjEb20BJleJMoPMJk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