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苦悶了一輩子,終於在50歲那年,把所有快樂寫進了這首詩中!

2020-09-21     也可自話

原標題:杜甫苦悶了一輩子,終於在50歲那年,把所有快樂寫進了這首詩中!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詩,出自詩聖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春天(763年),這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差點毀了大唐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漂泊他鄉的老杜聽到勝利的消息,欣喜若狂,寫下了這首七律,我們讀這首詩,即使不解其意,卻也能體會到詩中傳達出的喜悅之情,因此這首詩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老杜苦了一輩子,能寫出這樣的詩,真是難得了。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我們看這首詩第一句,劍外,是劍門關以南,指四川,當時老杜真漂泊在四川成都草堂;薊北河北以北,唐朝幽州、薊州一帶,當時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這一句純敘事,起筆非常乾脆,一個「忽」字,表現了捷報傳來的突然。

你想啊,老杜一個愛國詩人,上致君堯舜,下關心民生,在亂世中他心內該有多絕望,他心中有一扇閘門,就等著哪天官軍勝利,才好開閘泄洪,這突然傳來的捷報,就是打開閘門的鑰匙,心中積蓄已久的情感,終於衝破了緊鎖的閘門,波濤洶湧地傾瀉而出,所以「初聞涕淚滿衣裳」,喜極而泣,一切的一切,終於熬過來了。

首聯兩句,第一句敘事,第二句初聞捷報,接下來三聯、六句,便用最直白的語言,卻又用了對仗的形式,直抒胸臆,抒發勝利之後的喜悅之情,從身邊最親近的「妻子」開始,都一掃愁容,到縱酒還鄉,到最後一聯歸入想像,連續提到四個地名:巴峽、巫峽、襄陽、洛陽,似乎還沒動身,心就已經回到了故鄉。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提到「青春」,在這裡是啥意思呢?

在古代詩詞中,「青春」一詞按照含義,大致可分以下幾種:

1、指燦爛明媚的春光。如《楚辭·大招》:「青春受謝,白日昭只」,青,指東方春位,其色青,故曰青春;

2、指青年時期。孟郊《勸學》:「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這裡的青春就是指青春年華;

3、指年歲。司空曙《送曹同椅》:「青春三十餘,眾藝盡無如。」這一解釋與上一種差不多,但更具體一些;

4、指美好的時光。唐伯虎《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辜負青春,虛負青春」,不能虛度青春,辜負美好的時光;

5、代指酒。明徐渭《挽陳君之配蔣》:「 陳君轄我飲青春, 焦革賢閨釀絕倫」,很顯然,這裡飲青春,就是指飲酒,也許就是一種名叫「青春」的美酒;

實際上,2、3、4這三種解釋的意思都差不多,這是有些概念更寬泛,有些所指更具體,有時候,舊事物煥發新生,也可以稱作青春。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裡面的「青春」,顯然不能是青春時代、美好時光,杜甫生於712年,安史之亂結束於763年,彼時杜甫已經50多歲,是妥妥的老杜了,跟青春年少挨不上邊;也不能代指酒,雖然上一句說了「白日放歌須縱酒」,但若按照律詩對對仗的嚴格要求,以「酒」對「白日」是不符合對仗要求的。

所以這裡的「青春」,只能是第1種,指燦爛明媚的春光。我們再分析一下格律:

古代駢文、律詩中,對仗要求非常嚴格,首先要字數相等;然後要平仄相諧,「白日」都是仄聲(白是入聲字),青春都是平聲;接著要求詞性相同、結構相合,這裡白日和青春都是名詞,結構上都屬於偏正結構;最後要求詞義相關,把這兩句詩翻譯一下:在日頭照耀中高歌痛飲,在明媚春光中返回故鄉。

因此,這一聯詩中的「青春」,只能是指春日,杜甫這首詩對仗相當工整而且巧妙,律詩硬性要求頷聯、頸聯必須對仗,而杜甫在尾聯也用上了對仗,屬流水對,一方面表現出了老杜當時內心之激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杜甫高超的律詩技巧。

在整個中國古代詩壇,老杜的七律,無人能出其右,這跟他沉穩的性格和慘澹的遭遇有關,李白那樣飄逸的人就不能寫出完美的律詩,但沒有格律束縛的歌行體,古體詩,李白又是一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RDdsHQBeElxlkkaaP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