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戰事繁忙,為何還栽種了200萬棵柳樹

2021-03-12     勇哥讀史

原標題:左宗棠收復新疆時戰事繁忙,為何還栽種了200萬棵柳樹

1878年春天,曾經擔任過浙江巡撫的湘軍名將楊昌濬被朝廷重新起用,調到西北邊疆,幫助陝甘總督左宗棠主持後路軍政事務。楊昌濬到了西北時,正是酷暑難耐之際,但他一路行來,秦隴道路兩旁柳樹成蔭,為寂寥荒涼的大西北帶來了盎然生機,既擋住了頭頂的炎炎烈日,又給人心中平添幾分清涼。

這些柳樹是誰栽種的呢?楊昌濬一問之下,才知道它們都是左宗棠栽種的。原來,左宗棠兩次西征時,一邊行軍作戰,一邊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樹。楊昌濬感慨之餘,揮毫寫下一首七絕《恭誦左公西行甘棠》:「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這首七絕與當年唐朝詩人王之渙那首慷慨悲涼的《涼州詞》形成了前後呼應:「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有了左宗棠在西北大漠栽種的柳樹,春風將會時時吹拂玉門關。

左宗棠從小就對柳樹情有獨鍾。他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左家塅,這裡柳樹隨處可見,還有植柳、折柳、戴柳的地方風俗。左宗棠耳濡目染之下,與柳樹結下不解之緣。

長大後,左宗棠熟讀兵書,對西漢名將周亞夫佩服不已。周亞夫駐軍細柳(今陝西省咸陽市西南)時,帶領將士在軍營周圍廣植柳樹,讓左宗棠神往不已。

左宗棠結婚後,耗盡教書積攢的900兩銀子,在家鄉柳家沖置田70畝,修建了一座有48間房屋的磚木結構宅院。他在柳宅院前後栽種了不少柳樹,命名為「柳莊」。左宗棠還在院門上貼上一幅門聯:「參差楊柳,豐阜農莊。」

1866年,左宗棠以欽差大臣、陝甘總督的身份奔赴西北。到任沒多久,左宗棠就在總督府的後院裡栽種了許多柳樹。同僚們不解其意,左宗棠解釋說,西北地區氣候乾燥,如果不栽種綠樹,將會了無生氣。柳樹原本生長在南方,現在將它們移植到西北地區,看能否適應當地的環境。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種,左宗棠認為西北地區一樣可以栽種柳樹。

在用兵西北的十幾年裡,左宗棠下令軍隊走到哪裡,就把柳樹栽種到哪裡。不過,由於西北地區氣候乾燥,年均降水量極少,如果到處都種植柳樹,將很難成活,導致「勞民傷財」。因此,只能選擇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帶、近城道旁等地方,栽種柳樹、沙棗樹等適宜當地氣候條件的樹種。這樣做的好處有4個。一是鞏固路基,二是防風固沙,三是限戎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涼。

十幾年下來,左宗棠不但在軍事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還在西北地區栽種了大片的柳樹。據左宗棠1880年奏報朝廷所稱,光是從陝甘交界的陝西省長武縣,到甘肅省的會寧縣,就栽種成活了26.4萬棵柳樹。此外,在甘肅其餘各州栽種了約40萬棵,在河西走廊和新疆栽種了100多萬棵,總數約有200萬棵。

左宗棠為了用兵西北,修建了一條東起潼關,穿越河西走廊,直至哈密,再分別延至南疆、北疆的道路,全長4000多里,人稱「左公大道」。在「左公大道」的兩側,都栽種了柳樹。於是,昔日荒無人煙的河西走廊上,形成了道柳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

人們為了感激左宗棠,將他栽種的柳樹尊稱為「左公柳」。

柳樹適應能力很強,在荒漠地帶也能生長。但它有一個缺點,就是生命周期較短,一般壽命在20至30年之間,只有極少數能達到100年以上。100多年來,左宗棠栽種的柳樹越來越少。民國初期,甘肅境內平涼至酒泉還有24.6萬株左公柳,都已經長成合抱之木,可到了1935年,平涼就只剩下7978棵左公柳。為了延續左宗棠的精神,人們對左公柳進行保護、補栽,讓它們能夠繼續挺立在西北地區。

在晚清時期,甘肅地方官員專程在古驛道上張貼告示:「崑崙之墟,積雪皚皚。杯灑陽關,馬嘶人泣。誰引春風,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在民國時期,甘肅省專門出台了《保護左公柳辦法》,「保護不力唯縣長是問」。

1934年,著名小說家張恨水由北平出發,遊歷西北。那一年,西北地區發生罕見乾旱。引發饑荒。老百姓為了果腹,不得不以柳樹皮充飢。張恨水有感而發,寫了一首《竹枝詞》:「大旱要謝左宗棠,種下垂柳綠兩行。剝下樹皮和草煮,又充飯菜又充湯。」

左宗棠栽種的左公柳,以如此獨特的方式,與西北地區的老百姓產生了一種生死情緣,令人喟嘆不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O1UJHgB9wjdwRpvEf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