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累死也教不出自覺主動的孩子?因為你差著最重要的這個環節!

2021-05-21     CC爸媽

原標題:為啥累死也教不出自覺主動的孩子?因為你差著最重要的這個環節!

「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孩子,誰都想要,但卻很少人知道如何才能擁有。

推娃?還是雞娃?

其實終極目標,是實現娃「 自雞」。

  • 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會努力自己扣上最上面一顆的紐扣;
  • 一個四五歲的小孩,搖搖晃晃、跌跌撞撞也偏要學會輪滑;
  • 一個六七歲的小孩,每天不用催、不用吼,按時按量的完成鋼琴練習。

自雞娃最重要的三個字是「內驅力」。

啥是內驅力呢?

比較官方的說法就是做一件事情的動力完全來自於自己的內心。

大白話就是自雞,有一股幹勁兒,自己推著自己往前走。

而缺少內驅力的孩子就好比一輛汽車,沒了發動機,或沒了汽油,你不推著走,他很難往前走。

心很累,不說,還沒啥成效…….

所以,我也一直特別看中孩子的內驅力,因為這是孩子自主學習,熱情不減最強勁、最有價值的動機。

內驅力就像是一顆種子,萌發於內心,依賴於環境和水土,我們需要循序漸進的提供所需,培育這份能力。

它包含三個層次:

  • 有主動去做的野心;
  • 有追求做好的責任感;
  • 有遇到困難不輕易放棄的韌性。

三個層次,也對應著不同表現

幹啥事都懶懶散散的,催都催不動

——沒有主動做事的野心

「我為啥要干那等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比如學輪滑、練鋼琴、玩燒腦桌遊……躺屍它不香嗎?」

不得不承認,那些需要娃內驅力的,都是包含著枯燥、困難部分的。

如果娃連挑戰的「願望」都沒有,那自然是懶懶散散,催也催不動了。

這個「願望」就是野心,不管幹啥事,有初始的野心,是很重要的。

都說,人一旦有了野心,眼睛會發光,即使有對未知的恐懼,即使會有失敗的風險,也願意試一試。

所以,如果孩子推一步才肯動一下,你需要做得不是催,而是 挖掘他的野心~

老朋友都聽過我小時候被CC姥爺啟蒙數學的故事,數學也一直是我的優勢。

文科班的同學們一寫數學作業就頭大,我一見數學卷子就兩眼放光,專門喜歡攻克難題。

當時大家手裡各路試卷,誰遇著解不出的難題我都躍躍欲試,放到現在,可以說是自雞的典型了。

現在看,我這顆野心的種子,還是CC姥爺小時候給偷偷埋下的。

我就拿這事兒舉例咋挖掘娃的野心?

1、利用心理優勢:激發孩子,我覺得我自己很棒!

我也說過姥爺教我加法竅門的故事吧。

問12+6等於多少?

上一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們還把12分成10和2,然後2+6=8,10+8=18的時候。

CC姥爺教我,先把12裝兜里,別管它,再加6,於是年僅4歲的我,拿出自己僅有的10根手指頭,輕輕鬆鬆地數出6根:13、14、15、16、17、18。

等於18!答案比他們算得又快又准~

把我給驕傲的好似自己就是胡同里的數學小天才!來~再給我出10道題!

其實,姥爺利用的年齡優勢,就是屬於心理優勢的一種, 讓孩子覺得,我擅長!我可以!我要挑戰!

具體啥心理優勢,大家可以根據自家娃挖掘,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

2、利用不服輸:激發孩子,我憑什麼不可以!

再長大一點,姥爺就開始給我出各種對戰模式的競技小難題。

我也分享過,什麼3、6、9啊,模式就是倆人對戰,有輸有贏。

當然長大才知道,贏都是被讓的,小時候不知道啊,以為自己多牛,輸了3回又怎樣!我還贏了2回呢!

再來,我就不信我贏不了第3回!

3、利用收穫感:激發孩子,我覺得我一定可以!「

再後來,姥爺給我出的是 單機hard模式了

肯定超越我的水平,但是鑽研鑽研也能得出答案。

這個時候,我對自己也有了較高的期待,即便自知困難,也不會輕易放棄。

說白了,我可是胡同小天才,我不要面子啊,非得把它解出來。

看,野心,就是這麼培養的。

雖然我是拿學數學舉例,但其實任何事情都是如此,CC學輪滑、學自行車,我基本都是按這個套路來。

根本不用你push,沉迷在實現自己野心中的娃,能自雞!

《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里說:

「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 不要僱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 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一件事做成啥樣都無所謂,好壞跟自己沒關係

——缺乏追求事情好壞的責任感

「我為啥要把牙刷滿2分鐘、為啥要認真寫好每一個字……胡亂刷兩下,隨便寫一寫,然後去玩,它不香嗎?」

一個缺乏責任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顯得十分消極被動,就算是迫於家長的壓力做了,也是敷衍了事,沒啥要求。

啥是責任心呢?

就是讓孩子認為「任務/目標完成很重要」,做不到會有點不甘心,不會無所謂。

每個孩子做事,都會有 潛在的收穫預期,如果我們能幫助孩子看到這份收穫預期, 那他自己就生出了要做好的動力。

前段時間我日日跟CC糾纏刷牙這件事。

7歲了,我開始嘗試讓她自己刷牙,但我發現,每次都是草草了事。

每次我都嘮叨:「 你門牙上還有牙垢、根本沒刷到牙齒的每一面……

她自然是一臉不耐煩。

有一天,我終於不能忍了, 為什麼她刷牙好像是我的事,我為她好到頭來我還落埋怨。

於是我說:

咱倆聊聊,媽媽為什麼要整天催你刷牙吧。

你現在換了好多顆恆牙了,它們要跟你一輩子的牙齒,媽媽只是希望你有一口潔白健康的牙齒。

現在你有了喜歡的小夥伴,你不希望和他們聊天,輪到你說話時,一聞,呀,滿嘴口臭;一看,呀,牙齒上一層附著物吧。

記得你還說過,去年夏天,有個孩子天天不洗澡,身上特別味兒,你們幾個小夥伴玩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挨著她吧。

媽媽不希望有一天,大家這樣對你。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都無所謂,那我以後絕對不催你。」

CC說:「 有所謂,我不希望自己變成那樣。

如果你覺得有所謂,那你就不需要糊弄我,你不是為我。

因為你變成什麼樣子,我都會愛你,哪怕你滿嘴臭牙,渾身臭味,你都是我的孩子。只是別人,我不能保證。

在那之後,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CC每次刷牙都超認真,還讓我檢查,乾淨了嗎?

孩子只要明確了這是自己的責任,那麼就會守住自己的責任,積極的去做。

這就是內驅力的力量。

外驅力只能讓他做完,但是不能讓他做好。因為你可以逼迫娃的身體,但是你逼迫不動他的腦子。

一碰到難題就想放棄!

——勝利感的缺乏產生了挫敗感(缺乏韌性)

韌性也不是生來就有的,也可以後天培養。

遇到難題就打退堂鼓,是大部分孩子正常的心理狀態,但是如果父母適當干預,孩子能體驗到勝利感,體驗多次後就能擰成一股韌性的繩兒。

「難題」的勝利感怎麼獲得?

拿CC學跳繩舉例,我是這麼做的。

從來沒有接觸過跳繩的CC,一開始還覺得超簡單,誇下海口,我可以跳上百個。

等真正跳的時候,要不就是繩子搖過來了,人沒過去,要不就是人蹦起來了,繩子沒跟上搖。

總之就是,一個也沒跳了。

受到打擊後,CC把繩子扔到一邊,哭著說:「 什麼破繩子,不跳了。

如果孩子的第一反應是放棄!

那說明孩子對自己的期待過高,結果屢屢失敗,讓他認為自己無法實現目標。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調整難度,來獲得勝利感,培養孩子的韌性。

心理學上,對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進行了三種劃分。

  • 舒適區 :在已經掌握的能力範圍內。 (按部就班,安全範圍)
  • 學習區 :覺得有一點難,但墊墊腳尖就可以夠到。 (可以挑戰一下自己)
  • 恐慌區 :遠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 (難到情緒崩潰,極力逃避)

而想放棄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困難太大,進入了恐慌區。

C媽的招式就是一個字:拆!

把難度拆開,從恐慌區轉移到學習區來。

還拿跳繩來說,對於CC剛開始難度比較大。

那我們可以把任務拆成:

——先練習一側手搖跳繩、再練習手搖同時跳、再練習兩側手搖同時跳。

——先跳一個、再跳兩個、再跳三個、最後再連跳。

將大目標拆成一個個小的目標,每次實現了小目標後,孩子都能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這種及時反饋,就能帶動他不斷地接受新的挑戰,保持著旺盛的內驅力。

內驅力其實是個大課題所以也別幻想只用一塊磚,就能封頂竣工了。

今天就先分享這麼多。

總之,缺少內驅力的孩子,就像沒油的汽車,我們做的並不只是撅著屁股在後面推車,而是要幫助孩子把油駐滿。

這樣孩子才能夠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成為一個真正的「自雞娃」,跑得更快、更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LPmjXkBef-y2NoCMUs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