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故事——1973年,洪水肆虐熊家洲

2019-09-16     大黃石圈

丁鶴,1933年出生,鄂州市人,1950年在大冶縣六區工作;1953年任大冶縣五區團委書記,參加區黨委;1955年任大冶縣一區區委第二副書記;1958年起,先後任大冶縣團縣委副書記、衛星人民公社書記、紅旗人民公社書記、還地橋區委書記,大冶縣委農村政治部主任,縣委常委,大冶縣委副書記;1980年起,先後任黃石市機械局局長、書記,市委統戰部副部長;1987年底任黃石市總工會主席、黨組書記;1991年當選黃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5年離休。

(丁鶴同志攜全家來到市檔案館參觀《丁鶴家庭檔案展》)

1973年我是大冶縣委副書記,在靈鄉聯營鐵礦蹲點。正值防汛搶險期間,5月13日晚11點,時任大冶縣委書記劉樹維叫我到熊家洲墾區參加並領導防汛搶險,我放下電話就連夜趕到搶險前線。當時指揮長是徐新民,縣委成員何建邦也在現場指揮戰鬥。我去了以後,徐新民提出請病假回家,他也確實是病得不輕,我只好同意他回去治病。我和何建邦同志就把全面防汛搶險的擔子挑起來了。

(長江中游熊家洲水道右邊灘守護工程)

熊家洲墾區自1973年5月13日進入防汛至7月8日上午7時10分潰口,歷時55天。為確保熊家洲墾區安全度汛,縣委決定成立熊家洲墾區防汛指揮部,並對安全度汛作出了決定。金湖區、羅橋區永勝公社、大冶鎮的群眾和一些廠、礦、企、事業單位的職工,為確保熊家洲墾區安全度汛,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重大的代價。此次防汛搶險大約投工十萬來個,石頭二千多方,麻袋、草袋5萬條左右,杉樹100餘棵、稻草數萬捆,樹枝十萬根左右,等等。

廣大職工和人民群眾為了戰勝洪水,進行了緊張的戰鬥,在風浪大、道路滑、取土困難等不利情況下,進行艱苦的防汛搶險鬥爭。

終身難忘的是7月5日那晚,風力達5、6級,浪像連珠炮似的往單薄的堤身無情地衝擊,致使一塊一塊的、一段一段的堤面相繼垮下,750米長的堤身被沖刷得乾乾淨淨,只剩下背水坡一點邊子。面對嚴峻的形勢,參加防汛搶險的群眾一個挨一個趴在堤邊用身子擋水、擋風。水往人身上不停地衝去,浪往頭頂上鋪天蓋地打來,由於連續戰鬥了7、8個小時,加上未吃晚飯,又凍又餓,但大家還是堅持戰鬥,我就親眼見到一些年紀大、體質差的人,一個個的被衝倒了,有百人左右,但其他的同志仍然在堅持。

後來華紅衛鐵礦、礦機、鋼鐵廠等單位的兩百多名職工趕到,立即投入艱苦的搏鬥,終於戰勝了這一次較大的洪峰。這種英雄般的行動,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自己參加防汛搶險就是苦一點、累一點、少睡一點,也感到渾身是勁,不知疲倦。

萬畝良田的熊家洲墾區,早谷大部分生長良好,再過十天半月就要收割了。正是在這種關鍵時刻,熊家洲墾區一段堤身中間透水,於7月8日上午7時10分潰口,萬畝稻穀被淹沒,大批的防汛物資付之東流。這次潰口對參加防汛搶險人員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給墾區民眾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熊家洲墾區的潰口非常突然,與以前7次大險情大不同。從早晨5時40分左右從背水坡發現一個1至2公分寬的縱紋,瞬間發展到3個、5個,長約20來米,還有2個斷裂,險情發展非常迅速,從發現縱紋到水浸堤只近一個小時,到最後潰口只近一個半小時。為了戰勝這次險情,大冶鎮的兩百群眾和曹家灣的農民都投入到緊張的搶險鬥爭中來,先是人擋水,但由於水勢過猛過急,人已站不住腳,就準備沉機帆船來擋水,一艘機帆船還未到潰口處就沉了。破堤的口子瞬間由20餘米擴大到50餘米,在這種情況下,沉船已經不起作用。我們迅速把群眾轉移到安全地段,由於採取措施得力,千餘群眾無一傷亡。

熊家洲墾區的潰口,由於堤面是淤泥底子,基礎不好,堤身單薄、坡度不夠,水位較高,風浪較大以致造成堤腳位移、堤面沉陷、洪水浸堤致潰口,這是自然災害造成的。但有幾點教訓是可以記取的:

對明顯險段和一般堤段必須兼顧,同時對整個堤段的歷史、基礎,應提前進行了解,以利通盤考慮,合理安排,做到忙而不亂。對於堤身單薄的堤段,不論有無明顯險情,都要有計劃地加固。

對於草袋、船隻、石頭等物資,應分段分處儲存備用,尤其是對戰線長的墾區更應如此。同時還應提前裝好一些袋子以備急需,尤其是對險情有可能發展的堤段更有必要。 必須在指揮部的直接領導下,組織一個精幹的突擊搶險隊,做到隨叫隨到,哪裡有險情就到哪裡去,奮力搶險,以免險情急劇變化時手忙腳亂。

要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如接班人員未按時到達,交班人應以大局為重,不能擅離崗位,以防發生險情時措手不及,特別是在搶險的時候更是如此。

對可能出現的險情要有一個預判,以及相應的應對措施,做到心中有數,以免發生險情時打亂仗。

做好防汛搶險人員的政治思想工作,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要堅決服從指揮部的統一指揮,指揮到哪裡就去哪裡,險情發生時要臨危不懼,不能見險就跑、見困難就溜。

上述六點,是我從熊家洲墾區潰口中得到的啟示和認識,只要我們正確對待,這些經驗和教訓就會變成有用的財富。

來源:黃石人民廣播電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LGRN20BJleJMoPMga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