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遠方的啟蒙之星:法國偉大雕塑家法孔涅與他的作品

2019-05-30     返樸

撰文 | 張羿

1

法孔涅生平簡介


埃特涅-毛里斯·法孔涅(Étienne -Maurice Falconet,1716-1791年)(圖1)是法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雕塑家之一,也是啟蒙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他於1716年出生在巴黎一個貧窮家庭,最早在一家木匠工作室作學徒,但他在業餘時間製作的一些石膏雕塑引起了巴黎著名雕塑家讓-巴菩提斯特·勒墨銀(Jean-Baptiste II Lemoyne,1704-1778年)的注意,後者將他收為學生。法孔涅20歲時開始自學藝術史、哲學和古拉丁語。通過自學,他成為了重要的藝術理論家,也因此獲得了伏爾泰的讚譽並成為狄德羅的摯友。


[圖1] 瑪麗-安·克洛,埃特涅-毛里斯·法孔涅肖像,大理石,

1767-1733年,高45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Mikhail Guryev先生)


法孔涅早期最成功的作品應當是《克羅同的米洛》(Milon de Crotone)(圖2),這一作品使他在1754年成功當選為法國王家藝術院的院士。1755年,他的大理石雕塑作品《阿穆爾》(L』Amour )在年度沙龍展覽上獲得了巨大成功,法孔涅也因此進入公眾視線。1757年,他被任命為巴黎王家塞夫勒瓷廠(Manufacture royale de porcelaine de Sèvres)雕塑部門主任。他為瓷廠設計的眾多小型裸瓷雕塑獲得了巨大成功,直至今日仍被仿製生產,是深受西方人喜歡的收藏陳列品。客觀地說,法孔涅在瓷廠的工作未必真正是個好職位,甚至可以說是無奈的選擇,畢竟偉大的雕塑家要靠創作大型公共作品才能為自己贏得聲望。法孔涅嶄露頭角之時是波旁王朝真正由盛轉衰的時期,路易十五前期經歷了三十年的繁榮,然而1756年開始的七年戰爭將法國拖入了財政危機,使得製作大型公共雕塑的機會急劇減少。


[圖2] 法孔涅, 克羅同的米洛,大理石雕塑,1754年作,

高66厘米,現陳列於羅浮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760年,法孔涅在法國王家藝術學院作了一次著名的報告,題目為《反思雕塑》(Réflexions sur la sculpture),這應該是法孔涅本人的藝術宣言,它提出了自己的雕塑藝術發展觀。雖然他贊同當時歐洲最重要的藝術史學家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年)對古代藝術史的研究與分類工作,但他反對在藝術創作領域中正在興起的新古典主義潮流。作為深受啟蒙主義影響且具有遠大理想的雕塑家,法孔涅更希望創造出有關自己所處時代並可流傳千古的作品。1761年,法孔涅在王家藝術學院獲得教授職位,此時他已證明自己是理論家並寫了數篇文章。

法孔涅在王家瓷廠一直工作到1766年9月,他在50歲時贏得了人生的最大機遇。通過競標,他被俄羅斯女沙皇凱薩琳大帝選中並受邀到聖彼得堡製作一座巨大的彼得大帝青銅騎馬雕像。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狄德羅的推薦對他的競選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766至1788年間,他一直和自己的學生與養女,肖像雕塑家的瑪麗-安·克洛(Marie-Anne Collot,1748-1821年)一起工作並生活。後者為這尊青銅騎馬像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彼得大帝面部的設計與製作,正是這位女雕塑家的手筆。這座彼得大帝青銅騎馬像,又稱「青銅騎士」,是俄羅斯帝國時代最重要的藝術作品,而且直至今日仍然是聖彼得堡城市的地標之一。這一偉大作品將法孔涅永遠置於了人類藝術歷史上極少數幾位最頂尖級雕塑家的行列之中。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法孔涅對俄羅斯藝術學院雕塑教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他不僅帶去了巴黎的藝術時尚,更重要的是他為俄羅斯藝術學院帶去了一大批古典雕塑模型,成為學院教學的寶貴財富一直流傳至今。

1788年法孔涅返回巴黎,並立刻被任命為法蘭西藝術院的院長。法國大革命期間,法孔涅離開了巴黎,他在法國的許多作品也被革命毀壞。今天,我們可以在羅浮宮、冬宮欣賞到他最著名的幾個大理石雕塑作品,但他創作的最偉大作品彼得大帝騎馬雕像,它的雄偉與張力只能到聖彼得堡涅瓦河畔才能真正欣賞與體會到。

作為藝術理論家與批評家,法孔涅對古代造型藝術與當時流行的歐洲藝術理論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啟蒙運動時代由狄德羅編輯的《大百科全書》(Encyclopédie)中的一些有關雕塑藝術的詞條就出於法孔涅的手筆。他還出版了《反思雕塑》、《馬科斯·奧略留雕像之觀察》(Observations sur la statue de Marc-Aurèle)等藝術論著,這些書籍直至今天還對研究雕塑藝術本身和啟蒙時代的思想起著重要作用。

2

法孔涅雕塑作品選介


2.a. 克羅同的米洛——成功進入巴黎藝術界的開始

克羅同的米洛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一位著名大力士與摔跤手,曾在古希臘的奧運會等賽事上6次獲得摔跤冠軍,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勇猛戰士。傳說中米洛去世的故事是一個悲劇。據說,有一天他正試圖用雙手掰開生長在地上殘留著的半截樹幹,由於樹木的韌性,他的手被夾在樹的裂縫之中,這時一隻獅子突然沖了過來,由於無法抽出手臂,米洛最終被咬死。這是一個典型的希臘式悲劇故事,無論是英雄豪傑還是包括宙斯在內的神仙,都無法與冥冥中的命運相抗衡。米洛的故事是當時一個非常流行的藝術題材,在同時代的眾多文學與藝術創作中經常被採用,與法孔涅的創作有直接關聯的是路易十四時代法國著名藝術家皮爾·普傑(Pierre Puget, 1620–1694年)的同名作品(圖2a),它是路易十四時代法國雕塑的代表作之一。


[圖2a] 皮爾·普傑,克羅同的米洛,大理石雕塑,1671-1682年制,高269厘米,現陳列於羅浮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筆者覺得,普傑的作品似乎更具悲劇氣氛,但因其是為放在花園中特定地點而作,視角不夠多;法孔涅在此顯然要超越他的前輩大師,因此他的創作具有眾多不同視角,而且主人公的整體造型與面部表情更加具有悲劇的瞬間戲劇性藝術張力。這種注重藝術作品的戲劇化傾向正是法蘭西繪畫與雕塑的重要特徵,作品中的獅子加強了作品的悲劇效果,成為整個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孔涅雕塑的米洛造型應該受到了文藝復興大師提香在1565年繪製的畫作《普羅米修斯》(圖2b)的啟發。而那令人矚目的戲劇效果可以說是深受巴洛克藝術的影響,也許魯本斯的戲劇性繪畫直接影響了法孔涅的創作。如果我們認真觀察法國藝術本身,這種表情激昂的戲劇性直到19世紀中期德拉克洛瓦時代才成為法國藝術的主流。


[圖2b] 提香,普羅米修斯,畫布油畫,1565年繪製, 現陳列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孔涅這一作品在藝術界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我們在此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它是法蘭西第一帝國時代製作的鎏金青銅壁爐座鐘(圖2c),描述的是古代希臘神話中法厄同(Phaeton)的故事。法厄同是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與凡間女子生下的孩子,當他長大知道自己的身世後,要求駕駛父親的太陽車。明知危險,但赫利俄斯因曾經答應滿足兒子的要求而無法拒絕,然而法厄同並不具有乃父的能力,最終因太陽車失控而從天庭墜落喪生。我們可以看到鐘身上法厄同的造型顯然借鑑了法孔涅的米洛造型。


[圖2c] 法蘭西帝國時代青銅鎏金配綠色大理石座鐘,法厄同自天庭墜落,鍾殼作者為蓋里(Claude Galle),約1805年,高70厘米。(圖片來源:巴黎擺鐘藝廊)


2.b. 可愛而又可怕的丘比特

現陳列於冬宮中的大理石雕塑《阿穆爾》(圖3),在羅馬文化中被稱為丘比特,是法孔涅留在俄羅斯最為重要的大理石雕塑藝術品,它那活潑而又優雅的形象吸引了無數遊人駐足觀看並拍照留念。



[圖3] 法孔涅,阿穆爾,大理石雕塑,約1758年制,高85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Mikhail Guryev先生)


這尊雕塑在精神上承襲了古典時代與文藝復興時代造型可愛的天使或丘比特雕塑,但其造型與創意則完全是法孔涅的創造。這一模型最初創作於1755年,在沙龍一展出就立刻引起轟動。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尊小愛神具有無可比擬的藝術價值,是啟蒙時代最偉大的雕塑作品之一。作品中的小愛神用右手食指壓住嘴唇,眼睛正專注地盯視著前方,而左手正悄悄伸向他那可怕的愛情之箭的箭囊。有人又把這尊雕塑稱為「可怕的丘比特」,因為不知道他又要將愛情之箭射向誰,又有誰將因此而墮入那摻雜了甜蜜、痛苦乃至瘋狂而令人無法克制的愛情之網。稍微細心觀察一下這尊雕塑,小愛神略為前傾的身體,彎曲的手臂、腿以及背後張開的翅膀,都會讓我們感覺到他那無窮的、不安分的活力。雕塑的基座為圓形,是因為這個雕塑最早打算陳列在凡爾賽的愛之祭壇內,而這個祭壇是一個圓形。像當時西方的絕大多數雕塑一樣,它是為了配合某個特殊的建築而專門製作的雕塑作品。

這個雕塑作品一出世就深受人們的喜愛,為了滿足歐洲貴族們的要求,法孔涅先後製作了幾個複製品,因此我們今天在歐洲其它的著名博物館,如羅浮宮,能見到同樣的作品。法孔涅的這一雕塑非常具有裝飾性,因此後來被做成了小型的裸瓷雕塑,法孔涅本人還為它配對設計了一個賽琦【1】雕像(圖3a)。這對裸瓷雕塑代表了18世紀最優雅的法蘭西室內裝飾藝術,其形象還被用到其它作品(圖3b)之上。


[圖3a] 法孔涅設計的塞夫勒裸瓷雕塑,丘比特與賽琦配彩釉底座【2】,約1765-1770年作,高30厘米。(圖片來源:巴黎擺鐘藝廊)



[圖3b] 弗朗索瓦·瑞蒙德(François Rémond),一對新古典主義燭台,約1785年作,高99厘米。(圖片來源:巴黎擺鐘藝廊)


2.c. 浴女

法孔涅的《浴女》模型(圖4)剛一展出就在巴黎引起轟動,這一作品在古典主義的簡潔造型基礎上加入了當時流行的洛可可式柔媚。雖說《浴女》採用了源自古希臘雕塑的對應式站姿(Contrapposto),但其身體側面前探且左腿不用力而略為邁向前方的姿勢則是法孔涅的全新創造。這一模型後來被法孔涅本人以及其它雕塑家製作出許多不同的、稍有變化的雕塑作品(圖4a),其中有大理石雕塑也有小型裸瓷雕塑等。


[圖4] 法孔涅, 浴女,紅泥模型,1757年制,高80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4a] 法孔涅設計, 浴女,塞夫勒裸瓷雕塑,1767-1773年制,高36.5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d. 匹哥馬利翁與加拉提婭

1763年,法孔涅在巴黎沙龍上展出了一座雕塑組合《匹哥馬利翁與加拉提婭》(Pygmalion et Galatée)的模型(圖5),它表現的故事源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希臘年輕雕塑家匹哥馬利翁被自己剛剛完成創作的美麗女性雕像加拉提婭所深深吸引並墮入情網。有感於匹哥馬利翁的真誠,愛神維納斯決定為加拉提婭賦予生命,將她變為真人,使她和熱愛她的匹哥馬利翁結合在一起。


[圖5] 法孔涅設計,匹哥馬利翁與加拉提婭,大理石,1763年制,高235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Mikhail Guryev先生)


[圖5a] 法孔涅設計, 匹哥馬利翁與加拉提婭,裸瓷雕塑,巴黎塞夫勒瓷廠製作,高36.5厘米。(圖片來源:巴黎擺鐘藝廊)

在這一雕塑組群中,我們看到一個跪在裸女雕像前的男青年,身穿厚重的長衣並且雙手和在一起,他被站立在岩石上的裸體年輕女人那微笑的臉龐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墜入了愛河。在雕塑的女子身後,一個在雲端中帶翅膀的小丘比特正手持愛情之箭;而另一個小天使則正親吻著年輕女人的手背,他是維納斯的使者,正在將人類的活力注入美麗的加拉提婭體內。長方形基座上放著錘子等雕塑工具,表示年輕的藝術家用它們創作出他本人眼前這一美麗的年輕女性雕像。

法孔涅的雕塑模型在沙龍一經展出就立刻引起了巨大轟動,啟蒙運動的領導人狄德羅公開發表文章盛讚這一作品的偉大。作品在巴黎引起的熱評傳播到了聖彼得堡,凱薩琳女皇在看過它的模型後,也對作品讚譽有加。

3

對裝飾藝術的貢獻


法國藝術的魅力不僅源於純藝術,在更大程度上,它還因始自路易十四時代的裝飾藝術而風靡整個歐洲。法孔涅不僅深涉裝飾藝術,而且對其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這裡僅給出幾個例子。

在啟蒙時代,房間壁爐上的座鐘是室內裝飾的聚焦點,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它是奢華的符號,同時也代表了房間主人的身份、地位與品味。正因如此,當時歐洲的王公貴族在建造或裝飾宮殿宅邸時,無不想盡辦法且不惜重金來購置能夠展現自己獨特個性的座鐘,充滿藝術氣息的法國雕塑鍾顯然是他們的首選。

作為一個深諳歐洲宮廷文化並與歐洲各國君王貴族有直接交往的天才雕塑家,法孔涅對鐘錶造型有著特殊興趣。他曾親自用大理石雕塑鐘錶外殼,留傳至今由他本人雕塑的大理石鐘表外殼有兩個,分別被收藏在羅浮宮博物館與冬宮博物館中。圖6展示的是收藏在冬宮的大理石雕塑鍾,它展現了愛神維納斯出浴的情形。坐在岩石上方的維納斯具有典型的法孔涅雕塑的女性形象特徵。



[圖6] 法孔涅,白色大理石雕塑座鐘,出浴的維納斯,1780年代制,高50厘米,

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 (圖片來源:Mikhail Guryev先生)


如同他在法國製作的許多雕塑作品一樣,法孔涅親自製作的裝飾雕塑作品或模型由於革命與動盪被毀壞或消失了,但他的創意因其他藝術家按照其設計而製作的作品保存了下來。圖7a中這對燭台受到了法孔涅在1761年沙龍展出的一對石膏雕塑模型的激勵而製作。這對石膏模型沒有流傳下來,我們現在只能通過嘉薄禮埃·德·聖-奧斌(Gabriel de Saint-Aubin,1724-1780年)在沙龍展覽圖冊邊上留下的素描草圖(圖7)了解到。 這原是法孔涅為打造銀質燭台製作的模型,但在18世紀巴黎的青銅鑄造大師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數對用青銅打造的燭台因此被製作出來。



[圖7] 嘉薄禮埃·德·聖-奧斌,根據法孔涅設計的燭台模型所作的速寫,1761年作。(圖片來源:巴黎擺鐘藝廊)




[圖7a] 弗朗索瓦·瑞蒙德根據法孔涅的設計製造的大燭台,約1785年制,高119厘米。(圖片來源:巴黎擺鐘藝廊)


4

青銅騎馬雕像簡介


為了理解法孔涅在聖彼得堡製作的彼得大帝青銅騎馬像,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一藝術形式的歷史。大型青銅騎馬雕像起源於古羅馬,直到19世紀都是時代科技與藝術的結晶,它的製作同時需要國家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大量的金錢,並有高水平的雕塑家和工匠願意長期工作等多重複雜因素。羅馬帝國應該說正好具備這些條件:強大帝國加上廣袤領土可以禦敵於千里之外,立國千年很少有內戰;羅馬人很早就掌握了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而且在征服希臘等地的過程中虛心學習了希臘文化藝術,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羅馬雕塑藝術。正因如此,象徵國家綜合實力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青銅騎馬像在羅馬應運而生,它通過對親自率兵奪取戰爭勝利並因此而成為帝國領袖的讚頌向世界展示了羅馬的光榮與偉大,同時也為後世的藝術發展樹立了不朽的榜樣。

古代羅馬帝國時代的馬爾庫斯·奧列留皇帝青銅騎馬像(圖8)於公元175年完成,一直保存至今,雕像中皇帝與馬匹的尺寸都超越了自然中人物與馬匹的大小。整個雕塑毫無疑問展示了羅馬帝國的強盛與威嚴;而皇帝向前伸出的右手,則象徵著奧列留本人的寬容與仁慈,因為根據文獻記載,在這一雕塑組群中,皇帝坐騎右前方抬起的馬腿下,原來還有倒下並祈求寬恕的敵人。中世紀時,由於各方面的衰退,歐洲沒有能力鑄造任何青銅騎馬像;在文藝復興時代中後期,義大利人開始重新鑄造青銅騎馬雕像並於15世紀末在技術上恢復到了古羅馬水平。佛羅倫斯雕塑家委羅基奧製作的科里奧尼青銅騎馬像(圖9)可以說是代表作品。



[圖8] 馬爾庫斯·奧列留皇帝青銅騎馬像,高4.24米,古代羅馬帝國時代,公元175年完成,現陳列於羅馬卡匹托立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9] 委羅基奧,科里奧尼青銅騎馬像,1488年完成,高395厘米,立於威尼斯聖喬萬尼與保羅大教堂前。(圖片來源:Marian Vanzetto女士攝製)


1482至1499年間,李奧納多·達文西受僱於米蘭宮廷,當時的米蘭大公希望達文西為其父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Francesco Sforza,1401-1466年)創製一座青銅騎馬像。為了超越老師委羅基奧的成就(圖9),達文西設計了在當時看來極其超前且充滿想像力的雕塑(圖10)——馬的雙前蹄高高揚起。不僅如此,達文西還希望一次鑄造完成他設計的雕塑並為此作了很多試驗,然而達文西本人無法實現其設計。按當時的科技水平,一次鑄造完成高4米左右的青銅騎馬像根本不可能,委羅基奧的青銅騎馬像是分塊鑄造再拼接完成的。達文西生活的文藝復興時代並不具備足夠的數學計算與分析能力來解決如此具有技術挑戰性的青銅雕塑。即便具備了科技能力,並且達文西能夠完全專注於這尊雕塑,當時米蘭公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歐洲地緣爭鬥的政治環境也使達文西無法完成這一作品。正如前文提到的,青銅騎馬雕像從古羅馬到19世紀都只能在強大且穩定的國家創作完成。



[圖10] 達文西,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爾扎青銅騎馬像設計草圖,約1488-1489年作,英國王室收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文藝復興晚期的江波羅尼亞(Giambologna,1529-1608年)在繼承發揚前輩作品的基礎上對青銅騎馬像這一藝術形式進行了程式化。他製作的柯西莫一世·美第齊大公青銅騎馬像(圖11)成為後來幾百年間的標準範式,我們今天看到的遍布歐洲的絕大多數青銅騎馬像都基本按照江波羅尼亞的程式用分塊鑄造的方法完成,只有極少數雕塑家會與科學家一起嘗試追逐當時幾乎不可能實現的達文西夢想。



[圖11] 江波羅尼亞,柯西莫一世·美第齊大公青銅騎馬像,1594年完成,位於佛羅倫斯市政廣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江波羅尼亞的學生皮耶特羅·塔卡(Pietro Tacca,1577-1640年)在伽利略的幫助下於1630年代用分塊鑄造法製作了一座青銅騎馬像(圖12),雕像中馬的雙前蹄高高揚起,整座雕塑靠馬尾與雙後蹄作為支點,馬身有些過分抬高而令雕塑造型不夠優雅。法國在路易十四時代後期基本掌握了青銅騎馬像製作技術。隨著鑄造技術日趨成熟,法國雕塑家埃德米·波查東(Edmé Bouchardon,1698-1762年)於1758年用一次鑄造的辦法製造了路易十五青銅騎馬像,但這座雕像在1792年法國大革命期間被砸毀,如今我們只能通過當時的版畫(圖13)來領略人類雕塑歷史上的這一重要成就。


[圖12] 皮耶特羅·塔卡,菲利普四世青銅騎馬像,1634-1640年作,位於西班牙馬德里東方廣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3] 路易-傑克·凱瑟林(Louis-Jacques Cathelin),路易十五青銅騎馬像,銅板畫,1767年制,私人收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5

鑄造彼得大帝青銅騎馬雕像


1766年9月,法孔涅在50歲時通過競標被俄羅斯女沙皇凱薩琳大帝選中並受邀到聖彼得堡製作一個巨大的彼得大帝青銅騎馬雕像,啟蒙運動大師狄德羅的推薦對他被選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筆者希望指出的是,法國於1763年在七年戰爭中被迫向英國求和,因此丟掉了眾多的海外殖民地,成為這場世界大戰的實際輸家。戰爭消耗了大量的法國國力,而戰後重新整軍經武的努力更需要大量的金錢,對於雕塑家法孔涅來說,這意味著他將很難獲得大型公共項目。此外,路易十五的情人同時也是王家塞夫勒瓷廠的真正管理者,龐巴度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於1764年去世,這使得法孔涅失去了在法國宮廷中的最大支持,這對他獲得宮廷與貴族們的贊助形成了潛在的威脅。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凱薩琳大帝的邀請與打造偉大雕塑作品的機會對法孔涅無疑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1766至1788年間,法孔涅和自己的學生與養女,重要肖像雕塑家瑪麗-安·克洛(圖17)一起工作,後者為這尊青銅騎馬像的成功鑄造作出了重要貢獻,彼得大帝面部的設計與製作(圖18)正是這位女雕塑家的手筆。


[圖15] 瑪麗-安·克洛,凱薩琳大帝,大理石,1769年制,高61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6] 瑪麗-安·克洛,狄德羅,大理石,1772年制,高57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7] 佚名畫家,瑪麗-安·克洛肖像,油畫,1773年制,現陳列於法國南希美術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18] 瑪麗-安·克洛,彼得大帝頭像習作,石膏,1768-1770年作,現陳列於國立聖彼得堡歷史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孔涅在俄國還得到了一位重要的助手馬里諾·卡爾布里斯(Marinos Carburis, 1729-1782年),他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工程師,畢業於維也納大學,是歷史上第一位拿到工程師學位的人,當時是俄國陸軍中校。他在法孔涅設計與完成這座雕塑的漫長過程中為其提供了包括力學計算與機械設計等多方面的幫助。

在青銅鑄造過程中,法孔涅得到了俄羅斯青銅鑄造大師耶梅爾蘭·凱洛夫(Емельян Хайлов)的幫助。後者1722年出生於俄國農民家庭,通過自己的奮鬥,成為聖彼得堡兵工廠傑出的青銅鑄造大師,具有豐富的鑄造大型銅炮的經驗,他於1763年被俄羅斯帝國任命為兵工廠的廠長。這位重要的俄羅斯鑄銅大師對整個雕塑的完成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位涉入法孔涅在聖彼得堡工作的人物是伊凡·貝茨托伊(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 Бе́цкой, 1704-1795年),他是凱薩琳大帝的文化顧問與俄羅斯帝國藝術院的院長。貝茨托伊深受啟蒙思想影響,對西方文化藝術有著深刻理解,但他的重要任務是督促約束法孔涅,使其能按計劃儘量用較少的時間與金錢鑄造出當時歐洲最偉大的青銅騎馬像。從冬宮博物館中的貝茨托伊肖像(圖19)可以看出這位廷臣性情嚴謹的一面,這與藝術家為達到藝術效果不計金錢與時間的浪漫不羈的性格形成鮮明對照,因此兩人在十多年時間裡因為各種事情而聚積了許多矛盾。


[圖19] 羅斯林(Alexander Roslin),伊凡·貝茨托伊,畫布油畫,1777年作,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通常,藝術史學家與評論家都對貝茨托伊在法孔涅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持比較負面的看法,但筆者認為如果沒有這位廷臣的約束,法孔涅這位隨心所欲的天才藝術家未必能完成雕像。還有一個危險就是,藝術家可能早早與凱薩琳女皇鬧翻而離開俄羅斯,而深通馭人之術的凱薩琳讓貝茨科伊作為她和藝術家的中間人應是一個聰明的決定。按照原計劃,整個雕塑用8年完成,但由於各種困難,創作時間被極大地延長,貝茨托伊不得已為此工作了12年。作為一個講求效率的能臣,他為了各種實際事務而與一位行事乖張的藝術家打交道,大概也是很鬱悶的。最後,法孔涅與貝茨托伊徹底鬧翻,因與凱薩琳女皇的矛盾難以調和而在雕塑沒有完全完成的情況下離開了俄羅斯。所幸法孔涅的工作已接近完成,剩下的工作並不需要天才藝術家,貝茨科伊找耶梅爾蘭·凱洛夫將整個雕塑按照法孔涅的設計全部完成。

這座彼得大帝青銅騎馬像(圖14、圖20),又稱「青銅騎士」,至今仍是聖彼得堡城市的地標之一,它向人們展示著俄羅斯帝國青春時代的勇氣與開放,也是歐洲啟蒙運動發展到俄羅斯的重要成果與標誌,它將法孔涅永遠置於人類藝術史上極少數幾位最頂尖級雕塑家的行列之中。


[圖14] 法孔涅,彼得大帝青銅騎馬像,又名青銅騎士,雕像本身高6米,位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十二月黨人廣場(帝俄時代稱參議院廣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0] 法孔涅,彼得大帝青銅騎馬像背面。(圖片來源:筆者本人拍攝)


在聖彼得堡工作期間,當彼得大帝青銅騎馬像接近完成時,法孔涅還完成了一部有關古代羅馬雕塑的著作《馬科斯·奧略留雕像之觀察》。這是一本閃耀著啟蒙主義思想光輝的藝術著作,書中陳述了法孔涅對古羅馬藝術傑作的思考以及對他本人製作的彼得大帝騎馬像的認識。

彼得大帝青銅騎馬像本身高6米,連同7米多高的基座,整個雕像高13米。 花崗石基座的兩側分別用拉丁文和俄文刻著「葉卡捷林娜二世獻給彼得大帝一世,1782年8月」的銘文。雕像基座由一整塊1600噸重的花崗石打造而成,整塊石頭呈7 × 14 × 9米的不規則形狀,是法孔涅本人在芬蘭灣附近森林中找到的。工程師馬里諾·卡爾布里斯用5個多月時間設計了許多特殊工具並動用兩艘巡洋艦才將其運到放置雕塑的參議院廣場。

青銅騎馬雕像表現的是彼得大帝驅馬衝上山頂的場景:強健的座騎代表著年輕的俄羅斯帝國,引領它的彼得一世輕勒馬韁,馬匹雙蹄騰空,馬身微微仰起,仿佛要衝破一切阻力勇敢地沖向前方。雕塑家成功地表現出了坐騎上的彼得大帝最重要的性質——一位新國家的締造者【3】、立法者與恩澤廣布的統治者,他衝破重重阻力,在北方苦寒的沼澤地上建起了美麗的聖彼得堡都城,把落後、封建、貧窮的俄羅斯帶向了海洋與繁榮。彼得大帝抬起的右手指向涅瓦河對岸的瓦西里島上沿河建立的俄羅斯帝國藝術院、聖彼得堡大學與俄羅斯帝國科學院等一系列現代學術機構,他仿佛在告訴人們,藝術與科學的發展以及不斷培養出的具有現代意識的精英人才必然會將俄羅斯引向強盛與文明。馬蹄下踏著的蛇象徵陰險和妒忌,代表著俄羅斯的守舊派;此外,這條蛇還有其技術作用。根據計算,法孔涅塑造的馬匹雖然可以用後雙腿支撐住整個雕塑,但因為雕像將被放置於當時還很空曠的涅瓦河畔,如果從北方芬蘭灣吹入的風力太強的話,有可能會對雕塑造成損壞,而這條連接著馬尾的蛇對整個雕塑起著強化固定的作用。

彼得大帝青銅騎馬像的絕大部分由法孔涅本人親自鑄造,他得到了俄羅斯青銅鑄造大師耶梅爾蘭·凱洛夫的幫助與指導。這是當時人類鑄造的最大青銅騎馬像,加上其複雜的結構,困難可想而知。法孔涅本打算一次鑄造完成,但在鑄造過程中,彼得大帝的身體部分出了一些問題,需要重新鑄造。法孔涅離開俄國後,餘下的彼得大帝身體部分後來由耶梅爾蘭·凱洛夫按照法孔涅的設計鑄造後拼接完成。整個青銅騎馬像經兩次鑄造完成,坐騎前雙蹄抬起,雖然馬尾與地上的蛇連接起著固定作用,但它是直到18世紀末期最接近達文西夢想的青銅騎馬雕像。

1850年代,人類再次取得突破,終於在美國與俄羅斯分別鑄造出只有馬的後雙蹄著地的青銅騎馬像。俄羅斯完成的尼古拉一世青銅騎馬像(圖21)高達6.3米,也是經兩次鑄造完成。無論如何,它們都需要更加複雜的科學計算以保證雕塑能夠穩定站立在基座上。


[圖21] 尼古拉一世青銅騎馬像,雕像本身高6米,位於聖彼得堡聖伊薩克廣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結 語


本文首稿於2017年12月1日,法孔涅誕辰紀念日在俄羅斯喀山完成。當時正是冬天第一場大雪到來之際,氣溫驟降,筆者不禁想到冬宮展出的一尊法孔涅著名雕塑《冬日女神》(圖22),其身體右下方衣袍側邊露出了鮮花,它預示著寒冬必將過去而春天必將到來。


[圖22] 法孔涅,冬日女神,大理石雕塑,1763 -1771年制,高135厘米,現陳列於冬宮博物館。(圖片來源:Mikhail Guryev先生)


注 釋

1. 賽琦,Psyche,她是傳說中丘比特熱戀的凡間情人,兩人在經歷了一系列苦難之後,在宙斯的幫助下最終結婚,賽琦也因此成神並獲得永生。

2. 這對裸瓷雕塑作品中丘比特的基座上寫有伏爾泰的著名詩句,「無論你是誰,這就是你的主宰,他現在是,曾經是,永遠是」(Qui que tu sois, voici ton Maître, il L'est, Le fut, ou le Doit être),它引自伏爾泰混合詩集,1730年。例如見https://fr.wikisource.org/wiki/Page:Voltaire_-_Œuvres_complètes_Garnier_tome10.djvu/497。

3. 俄羅斯帝國正式建立應是在1721年俄國在北方戰爭中打敗歐洲強國瑞典後,彼得一世在同年加冕為俄羅斯帝國皇帝,俄羅斯帝國的國號與皇帝的頭銜都是用西歐拉丁文命名。有些學者將俄羅斯帝國建立的年代前推到伊凡三世或伊凡四世時代,這時俄羅斯帝國雖有俄語的帝國稱謂,但並不具備現代國家的架構。隨著新都聖彼得堡的建立,彼得大帝在國體上的改革將俄羅斯引領到了走向現代西方文明的道路上。

張羿,數學家、邏輯學家,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鐘錶與古樂器部顧問,法國擺鐘藝廊顧問,廣東省鐘錶收藏研究專業委員會顧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返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嚴禁任何形式的媒體未經授權轉載和摘編。

《返樸》,致力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聯袂擔任總編,與幾十位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HyFrmwBvvf6VcSZaL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