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小萱媽媽
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以來,氣溫開始逐漸降低,尤其是早、晚,溫差變化十分明顯。隨著季節的變換,溫度的降低,對於寶媽來說,在帶孩子的時候,就應當要注重孩子的護理與保養,讓孩子少生病,寶寶健康。
老話常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指的是到9月不必急於增衣服,不妨凍一凍。很多家長為孩子加衣添褲而傷盡腦筋:衣服添得早了,怕孩子未經磨練,到了冬天不耐寒;加得晚了,又擔心孩子感冒生病,左右為難。
難道秋凍,就一直不給寶寶添衣服?是不是寶寶只有秋凍了才會身體棒棒的呢?到底怎樣秋凍才是最正確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入秋後,想要讓孩子少生病,家長要掌握的原則就是:保證三暖一涼。
一、寶寶的腳:中醫講:「寒從腳底起」因為腳底有很多穴道通向全身,腳部一旦受涼的話,很容易引起很多器官的不適,主要表現症狀就是畏寒怕冷。而腳底的神將末梢循環又最慢,很容易導致腳涼,外邪入侵。
所以要保護好寶寶的小腳丫,寶媽們常摸摸寶寶的腳,腳要暖。
二、寶寶的手:寶寶的小手要暖,腳和手都屬於身體部位神經末梢循環慢的,家長可以摸摸寶寶的手心,如果寶寶的手心溫熱、沒有出汗,這就說明寶寶穿衣服是合適的。
反之手冰涼,寶媽們就要給寶寶添加衣褲了。
三、寶寶的肚子:冷空氣如果吹到寶寶的肚子,寶寶就會出現腹瀉、腹痛的症狀,所以寶寶的肚子,一定要保護好不受涼。
尤其夜晚愛蹬被子的寶寶,家長更要注意,保護好寶寶的小肚子,以免受涼。
寶寶正處於生長發育期,如果經常性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孩子的體質會下降,抵抗力也會降低,容易患各種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要保護好寶寶的肚子,避免受涼。
四、寶寶的頭:寶寶的頭部要涼,頭部是孩子身體散發熱量的部位之一,如果頭捂得嚴嚴實實的,不利於寶寶的體熱蒸發。
但小月齡寶寶,寶寶的囟門還沒有完全閉合,就要注意保護好了。
隨著季節交替,氣候變化。每一個季節,孩子都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因而進入秋季後,家長就要著手於寶寶秋季護理的事情。提前做好準備,確保護理到位,讓寶寶少生病,家長更放心寶寶健康成長。
1、多喝白開水,防止秋燥。2、講究衛生,防止腹瀉3、注意飲食,膳食均衡。4添衣物循序漸進,逐步適應天氣的變化。5、適量運動,勞逸結合。6、及時打預防針。
入秋了,你家寶寶躲過秋季疾病了嗎?平時有什麼方法預防呢?歡迎評論並轉發。
-----------------
學無止境,有關備孕、懷孕、育兒知識,小萱媽媽在這裡隨時聆聽、並解決各位家長的問題。關注小萱媽媽科學育兒沒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