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級科技城的制勝之道

2023-12-04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世界級科技城的制勝之道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于靖園

科技城的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多方聯合,方能打造以人才為優勢的綜合性生態型科技城。而堅持開放包容,才能增強科技城的平台屬性和功能。

攝影/寧穎

隨著經濟科技時代的不斷進步,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城市綜合發展前景的關鍵因素。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本國的科技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城也隨著科技競爭的逐漸加劇,發展得愈發成熟。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國家創新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

「無心之舉」造就了頂尖科技城

從美國矽谷到英國倫敦科學城,科技城孵化前沿產業並引領時代發展主流,已成為一個地區乃至國家贏得未來的制勝之道。國外成熟科技城的建設模式在很多方面可以為我國科技城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借鑑。

提到世界級別的科學城,矽谷是第一個出現在人們腦海里的地方。坐落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矽谷,並非是政府規劃出的一片創新園區,而是史丹福大學為了緩解財政赤字的「無心之舉」。

1951年史丹福大學決定出租土地建立科技園增加收入,正巧趕上電子工業發展最火熱的時代。於是史丹福科技園中第一批入駐的企業就有通用電氣、惠普等知名電子科技企業。隨著科技企業在矽谷發展,也相應聚集了一批創新人才,在創業風氣的感染之下越來越多高科技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矽谷誕生。一時間矽谷成為了初創企業的福地,懷揣創業夢的年輕人都想來此碰一碰運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座科學城。

目前,矽谷已經聚集了100多萬名科技人員、逾千名美國科學院院士和約30%的全球前100強科技巨頭總部。

矽谷保持持久生命力和活力的根源在於其活躍的地區文化基礎及廣泛的社會關係網絡。企業家們針對區域特點為矽谷營造了一個專屬的地區環境,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體系,包括專業的技術和營銷網絡子體系。矽谷的企業十分擅長利用本地區的社會關係網絡開拓新市場,研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各公司間通過相互學習不斷進行技術革新來適應動態變化的市場。矽谷多年的實踐發展經驗顯示,區域發展的動力不僅取決於特定的技術或產品,還取決於由系統組成的整體間的競爭和合作的良性循環。

政府為市場化運作提供政策引導和扶持,並採用經濟手段支持矽谷的創新。比如美國政府對矽谷的扶持政策體現在對各類發展較為成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業上,如通過財政支持政策向航空領域和軍工研發領域提供資金支持,通過相關部門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有效提升了社會對於中小企業的信任度。

矽谷擁有完善的人才流動體系。這裡地理位置優越,臨近高等學府(如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和科研院所,區位優勢得到了充分利用。這些科研院所注重理論及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與企業間聯繫密切,人才流動相對自由,並且許多大學和科研機構人員具有雙重身份,不僅是科技成果的創造者,更是企業的管理者,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共同研究創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不僅有助於從科研成果到經濟效益的迅速轉化,而且有利於為企業培養或儲備技術管理人才。完善的人才流動體系同樣促進了矽谷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

它周圍聚集著如史丹福大學、舊金山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高校,都為矽谷源源不斷地輸送著人才。另外,在矽谷成為了初創企業聚集地後,相應的配套服務也隨之增加。

矽谷還規劃了一系列的便民服務,讓創新人才更好地「紮根」於此。科學城的城市功能呈圈層式展開,利用咖啡館、餐廳、酒吧等社交空間形成的交際走廊串聯起各個圈層,生態綠地面積占科技城總面積40%以上。這樣設計不但滿足科研人員的日常生活所需,還能在無意之中促成更多合作的誕生。

經業內專家總結,美國矽谷科學城的科技創新主要依靠以大企業為核心、以周邊大學為依託的企業創新網絡,自由市場經濟下政府無法直接干預產業創新,主要採取政策和法律手段,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勢。

從破落後巷到歐洲矽谷

除了美國矽谷,英國倫敦的科技城也是後來興起、備受全球矚目的科技城。東倫敦科技城是位於倫敦東區的科技、數字和創意等企業集聚的中心。一項對2022年十大金融科技城市的全球調查顯示,倫敦擁有1866家,也是全球範圍內最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包括25家獨角獸公司;可獲得的金融科技資金甚至比紐約還要多。這個從曾經的老舊區逆襲為倫敦小矽谷的東倫敦科技城,非常具有「改革」的代表性。

東倫敦科技城位於倫敦東區,歷史上一直是移民的聚集區,相對來說比較落後,被認為是倫敦的「後巷」。二戰後這裡主要是以服裝、印刷為主的輕工業區,工業的發展給周邊社區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後來,這裡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變身為藝術先鋒區域。

後來,由英國貿易投資總署牽頭,招募一批科技領域企業家,成立技術城投資集團(Tech City Investment Organisation),孵化出了屬於倫敦的科技集群。從2011年正式啟動以來,目前已經有超過1600家公司進駐以東倫敦為中心的科技城。在這個高科技創新的新聚集地,原本的重工業貧民區煥然一新。東倫敦科技城不但受到了谷歌、臉書、英特爾、思科等科技企業的青睞,也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科技巨頭到此設立倫敦科技城投資機構。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東倫敦科技城是一個集科技、數字和創意等企業群聚的中心。吸引企業的原因,除了其策略性位置、尖端數字與創意設施及充滿蓬勃朝氣的文化外,還有鄰近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帝國理工等四所頂尖大學提供源源不絕的人才。而該科技城更因鄰近倫敦奧運園區,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隨著海量的國際高科技公司不斷入駐,東倫敦科技城在國際科技界名聲遠揚,已經被譽為「歐洲的科技矽谷」。

東倫敦科技城為何能成功,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室經濟師張晅昱對此進行了分析。

張晅昱表示,東倫敦科技城積攢了大量來自歐洲各個國家的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在鼓勵創業的同時也給出了不少簽證政策上的扶助,如歡迎科技人才來英國就業的傑出人才移民簽證,使倫敦外來人才移民手續受理的時間比歐洲平均短20%。英國政府還頒布企業家簽證吸引創業人才。倫敦科技創業企業的從業人員多達150萬,從產品的技術開發到商業運營,外籍雇員比例高達53%。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在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科技人才選擇到經濟發展狀況更好的英國、德國和法國等國家就業,導致歐洲內部的科技人才流動。而在倫敦本地國際知名高校培育的科技人才和國外科技人才流入的雙重影響下,倫敦成為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的巨大人才蓄水池,科技創新企業在這裡更容易找到符合公司要求的員工。

張晅昱還表示,東倫敦科技城設立了科技城工作組織。在2010年東部矽谷設想提出的同時,卡梅倫也在東倫敦肖爾迪奇地區同期成立了支持科創產業的政府外組織「科技城」,為以倫敦為首的相關英國城市裡的科技創業者和企業創造有利的輔助條件。科技城工作重心在項目和政策兩個方面:一方面啟動與科創企業相關的項目方案,如Future Fifty(旨在從政策、平台、資金等方面支持入選英國B輪以上發展最快的50家科創企業的項目)、DigitalBusiness Academy(與高校聯合為畢業生提供免費在線的創業培訓課程的項目)以及Tech Nation(英國科技產業研究項目);另一方面政策推動研發稅務優惠(R&DTax Credit)等實現,這也是谷歌等科技巨頭紛紛將研究項目搬至倫敦的重要誘因。

打造科技創新創業生態,除了以解決辦公空間和培育創業企業的聯合辦公和孵化器,更為重要的是當地創新環境的營造和培育。隨著創業文化的興起,以老街為中心的「矽環路」逐漸成為倫敦科技創業的起點,從老街到斯特拉福(Stratford)的東倫敦地區,遍布共享工作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和高頻次的創業論壇、活動聚會。豐富的創業活動為倫敦的創業者們提供了充沛的交流和社交活動。創業者在聚會中找到合伙人,投資者也在這樣的場合下發現投資項目,它為創投業的參與者們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流和人脈搭建的開放平台,而一個創業圈的發展不僅來自於這個平台提供的各種元素,更是整個圈子內開放式思維所營造的融通的生態環境。

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

無論是美國矽谷、東倫敦科技城,還是其他世界各地成熟的科技城,它們都通過積極探索和創新,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和做法,可供我國的科技城在建設發展中有所借鑑。

深圳大學經濟學副教授馬春輝對《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表示,世界科技城一般都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比較發達的地區,而且這些高等教育機構和科研機構在世界上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創新能力。矽谷、東倫敦科技城都是這樣一種情況。世界科技城建設在資本市場比較發達的地方。倫敦是世界重要的資本市場。美國的矽谷是世界最重要的風險投資聚集區。世界科技城都具有高度的開放科研和創新環境特質。高度開放的環境才能吸引創新的人才。

「由於我國的國情和體制不同於美國和英國等已開發國家,我國科技城的建設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科技城的建設有一定的區別。但是他們的做法,我們也可以借鑑。」馬春輝說道。第一,完善的資本市場。只有資本市場完善,才能解決科技城創新企業的融資問題。第二,完善科技城市場創新體制。科技城的科研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生產力體現在生產產品,產品需要市場。市場體制對科技城的創新非常重要。目前我國的市場體系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第三,建立開放體系。一個封閉的地區是不可能建成一個世界性的科技城的。沒有高度開放的理念,科技城很難發揮創新的功能。第四,政府引導科技城建設與創新。政府的作用對科技城的建設來講非常重要,特別是我們國家。不過,科技城的創新能力最終還是要由市場決定。

「科技城的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多方聯合方能打造以人才為優勢的綜合性生態型科技城;堅持開放包容,才能增強科技城的平台屬性和功能。」榮程新智研究院執行院長衛東接受《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矽谷的發展,有許多科技創新的寶貴經驗,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第一,矽谷文化的精髓是它的創業文化和創新精神,主要表現在矽谷公司生產結構的開放性,而矽穀人對創業失敗的容忍度很高,把失敗作為寶貴財富,可以激發創業者大膽嘗試、勇於探索的創新熱情。第二,矽谷的發展壯大主要靠風險資本的支撐,幾十年來,矽谷通過風投,使初創企業邁出從技術到市場的關鍵一步。對於高科技企業而言,風投是絕佳的孵化器。第三,成熟的企業生態才是科技城發展的重要基礎,縱觀歷史,矽谷的多數企業規模較小,僅憑自身不可能完全滿足生產服務的要求,這就產生了大量的外包需求。「矽谷地區強力的外包支持系統,能及時地將創意和構思變成產品,進行小批量的工業化生產,這些公司相互配合,共同營造了矽谷的生態系統。這也是科技城和產業園區的重要區別。」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1月下旬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9b9da6f2cf9980c4f9aa234c8d966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