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竟然是假的?砸缸的不一定是他,而且砸的也不是缸

2022-05-08     浩然文史

原標題:司馬光砸缸竟然是假的?砸缸的不一定是他,而且砸的也不是缸

司馬光砸缸竟然是假的?砸缸的不一定是他,而且砸的也不是缸

司馬光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戶曉,講述的是司馬光用石頭砸缸拯救落入水缸中的同伴的故事。其中展現了司馬光的機智勇敢,後世往往借用這個故事說明遇事要冷靜,不要慌張,且要善於動腦筋,不要受固定思維邏輯的限制。可是你想過嗎,司馬光砸的可能不是缸?

一、關於司馬光砸缸故事的記載

司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供後世統治者借鑑,也為我們如今還原古代歷史提供參考。

關於司馬光砸缸故事最早的記載來自北宋時期惠洪的《冷齋夜話》卷三「活人手段」的目錄下: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群兒戲於庭。庭有大瓮,一兒登之,偶墮瓮水中。群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瓮,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瓮圖。

故事大意就是司馬光幼年的時候,與夥伴們在庭院裡嬉戲,庭院裡有一個大瓮,有一個小朋友不知怎麼的就登上了大瓮邊上的台階,還不小心掉進去了,裡面可是裝了水的,夥伴們一時間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都拋下他走了,只有司馬光還留在那裡,並找來了石頭把大瓮給砸破了,瓮里的水迸射出來,男孩得救了。司馬光使人活命的才能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已經顯現出來了,直到現在京城開封、洛陽一帶的人家裡,還多掛有《小兒擊瓮圖》。由此可見,故事情節與我們如今所知道所差無幾。

另一個較為古早的版本是載於南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乙篇卷六「臨事之智」的目錄下:

小而文潞公幼年之浮球,司馬公幼年之擊瓮,亦皆於倉卒之中,有變通之術。

大意就是說,像文彥博(北宋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小時候讓球浮出,司馬光小的時候砸瓮救人,都是在倉促的情況下採用了變通的方法。此記載中雖然沒有記載司馬光砸「缸」的詳細經過,但是也說明了有砸「缸」救人之事。

看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兩則故事其實說的都是司馬缸砸「瓮」,而不是砸「缸」。你可能會說是不是作者筆誤,實然不是,因為在古代「缸」和「瓮」是兩種相似但不相同的用具,且之後元明清三代關於此事的記載也都是提及「瓮」。那麼,「缸」和「瓮」到底有何不同呢?

二、缸和瓮的區別

許慎《說文解字》中載,「缸,瓨也。似罌,長頸,受十升」、 「瓮,罌也」。即是說,缸是屬於瓨一類的用具。而瓨讀作「xi%uE1ng」時,譯作長頸的瓮壇類容器;讀作「h%uF3ng」時,譯作陶器,與罌(小口大肚的瓶子)有一點類似,長頸容器,有十升的容量。而瓮就是罌。這種解釋或許模糊,但是根據後來考古發現,其實兩者還是有明顯差別的,缸是寬口窄底,而瓮是窄口寬腹。說到這你可能就明白了為什麼司馬光只能擊「瓮」施救,而不能嘗試從瓮口把他救出來——因為瓮口相對狹窄,不太好施救,倒是直接擊碎來得痛快些,更能保住夥伴的性命。

可能以上推測還不太有說服力,那我們就從實際出發,再來分析分析。北宋時期,缸與瓮都存在,但是從現存史料來看,那時候缸的大小不足以淹死一個小孩。因為燒制一個大缸的難度很大,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還考驗燒制技術。明朝現存的體量最大的缸,高和口徑都不超過70厘米,而古代三歲男孩的平均身高是100.2厘米,女孩是99.1厘米,所以這根本就不可能困住一個小孩,甚至讓他大喊救命,北宋的缸更不必說。

而瓮的可能性則更大,唐代 張鷟的《朝野僉載·周興》中就記載了請君入甕的典故,裡面就說到把犯人裝到已經被火烤熱的瓮中,試想如果瓮都能裝下一個成年人,那裝下一個孩子自然也不再在話下。宋代也有關於瓮的記載, 陸遊在《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中就曾寫到:「飯囊酒瓮紛紛是,誰賞蒙山紫筍香。」可見在宋朝瓮充當了儲酒的容器,那麼用它來裝水擺在院子裡也不奇怪,畢竟大戶人家是很怕走水的,往往都會做好預防措施。而且相較於缸,瓮的結構更容易燒製成功,所以是很常見的容器。更具有說服力的是,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發生地河南光山,發現了很多蛋形瓮遺址。總之,從體量和遺址來看,司馬光砸瓮的可能性還是更大的。

三、誤傳的原因

司馬光果真砸瓮救人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會有他砸瓮救人的故事流傳下來?

可能是因為司馬光太過於家喻戶曉。前文中引用的北宋惠洪的《冷齋夜話》中就曾提到:「 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為小兒擊瓮圖。」所以在當時人們就已經對司馬光擊瓮這件事廣為流傳,北宋印刷術大有進步,書籍閱覽也比之前更為方便,這有助於故事的傳播,甚至還有專門為之創作的《小兒擊瓮圖》。但是這本書終究是一本小說性質的佐證,對於司馬光是否真的確有擊瓮救人之舉還無法證實,可小說畢竟傳達的是一種情感,所以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在當時的社會氛圍里,世人還是渴望像司馬光這樣的人來拯救他們,其中的「活人手段」足以說明。

如果司馬光果真砸瓮救人了,為什麼砸瓮又被誤傳成了砸缸?關於這個問題,其一可能是覺得「砸缸」比「砸瓮」更為朗朗上口。其二可能是因為在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使用「瓮」這個字,可能大部分人也分不清「缸」和「瓮」有什麼區別,所以為了方便故事流傳,就把「瓮」換成了「缸」。

文史君說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被人們傳頌,常用來教導孩子們遇事要冷靜勇敢,不要囿於思維定式。但不曾想到,就算司馬光真的砸「缸」救人,砸的實際上可能也是「瓮」而不是「缸」,因為很多文獻材料和考古發掘都證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張慧:《試論司馬光砸缸的真實性》,《北方文學》2017年第18期。

鄭達威:《「司馬光砸缸」的版本源流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25卷第11期。

(作者:浩然文史·梃梧)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9a94056f8061c14cd0fba0a9459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