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唐詩宋詞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聽過晚唐詩人張繼那首風華千古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朝詩人眾多,群星璀璨、佳篇無數,可很少有哪位詩人能像張繼一樣,僅憑一首《楓橋夜泊》就在唐朝詩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這篇佳作還名揚四海、名垂千古。那麼這首詩究竟好在哪裡了?竟值得這麼多人追捧喜愛。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的絕妙之處:
月亮落下去,烏鴉悲切啼叫,深秋夜裡像瀰漫著霜華一樣安靜肅殺。對面岸上的楓樹和江邊的漁火愁苦難眠,這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悠然地來到了我的客船上。
整首詩用一種愁緒粘接著所見之處的落月、烏啼、江楓、漁火,這些意象都悄無聲息地營造出了作者飽經離亂、孤獨淒清、鬱郁不得志的苦悶心情,全詩都籠罩著一種淒清悲苦的境地。明明是寫愁的,可是在景物的搭配與層層深入的愁緒中,還傳遞出了一種無法言說的美感。
淒涼的愁裡帶著朦朧的美,讓這首詩自誕生之日起就廣為流傳。流傳到什麼程度呢?國內文人雅士、普通百姓追捧喜愛也就算了,連唐武宗李炎對其也是十分酷愛,居然要求《楓橋夜泊》跟著自己陪葬。
李炎在駕崩前,找石匠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的詩碑,聲稱駕崩後要其陪葬。這也就算了,關鍵是唐武宗臨終前還頒布遺旨:《楓橋夜泊》石碑只有朕可勒石賞析,後人不可與朕啟福,如有亂臣賊子擅刻石碑,必遭天譴,萬劫不復。這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塊詩碑只能我一個人欣賞,後人不能和我一起享用,如果有亂臣賊子擅自刻碑,必遭天譴!
聽聽這遺旨,自己喜歡就絕不允許別人也喜歡,這聖旨下得夠王者、夠霸氣!
咱們唐朝的一國之君喜歡,那國外呢?
當時中國的佛教和文化在日本影響很是深遠,寒山寺中有一位很著名的寒山和尚,他的300多首詩都流傳到了日本,被許多日本僧人喜愛和鑽研。他們對寒山和尚是仰慕與敬重,對寒山寺是情有獨鍾,於是《楓橋夜泊》也就成了家喻戶曉的名篇,其影響力甚至超越李白杜甫。他們還在東京也建造了一處寒山寺,而且還刻了《楓橋夜泊》詩碑。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但是有的事情不僅沒法解釋,而且還玄乎到讓你害怕。比如說剛才所說的唐武宗下的詛咒。
張繼雕像
北宋年間,翰林院學士郇國公王垚刻《楓橋夜泊》詩碑,不久家中變故,王垚暴亡;明朝書畫家文徵明,完成《楓橋夜泊》詩碑後,身染重疾,飽受折磨,含恨而死;清代學者俞樾,奉命刻碑,完成後的數十天,俞樾突然去世。到了近代類似的事還在發生,1937年,日本鬼子攻破南京城,打算把蘇州寒山寺的詩碑運回日本獻給天皇。當時的靜如法師唯恐詩碑被日寇搶奪,就請蘇州石刻大師錢榮初仿刻一塊詩碑,想用掉包計矇騙日本。兩天後錢榮初成功仿刻,也就此時,錢榮初暴斃於寒山寺門外。
抗戰勝利後,謠傳寒山寺詩碑已毀於日寇之手,蘇州名畫家吳湖帆想讓與唐朝詩人張繼同名的國使館館長張繼為楓橋夜泊留下一些書法墨寶,也算是平添一段佳話。吳湖帆請張繼到南京,誰知幾天後竟然在報紙上看到張繼的訃聞。兩天後收到一封函件,是張繼的絕筆之作,詩的最後有一個跋,翻譯成白話文是說:本人有著多年的夙願就是寒山寺,來往吳門多年一次也沒有來此遊玩,湖帆先生覺得我的名字和唐代寫《楓橋夜泊》的詩人張繼相同,便囑託我鐫石此詩。我的名字是取永恆長久之意,並非想要冒犯唐朝詩人張繼。寫此詩當日,張繼突發心臟病猝死,離奇到讓人無法相信。
現如今,相信科學的我們當然不會迷信到相信什麼詛咒之謎,但是關於《楓橋夜泊》的樁樁怪事至今沒有解釋。如果說科學的盡頭是玄學,那麼出現了我們至今無法破解的謎團也可以理解,心存敬畏是對這件事最好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