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炸,這才是爆米花之王!

2022-10-07     影探

原標題:笑炸,這才是爆米花之王!

救命哈哈哈哈哈!

沒點開之前沒想到能這麼好笑!

本來看到好萊塢一線明星+商業片導演+動作喜劇,還以為又是一部網大爛片。

誰敢想竟然是正經的行業整活。

陣容豪到不行。

主演有兩大帥哥:布拉德·皮特和亞倫·泰勒-約翰;

還有「小賤賤」瑞恩·雷諾茲、錢寧·塔圖姆、桑德拉等大牌明星驚喜客串。

夢幻聯動《迷失之城》

導演大衛·里奇,也是近幾年熱門的動作片導演,指導過《極寒之城》《死侍2》《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等大片。

豆瓣開分7.8,穩定7.9,加上原著背書,可見電影劇本功底。

再加上搞笑台詞和情節,假期的快樂全靠它!

「子彈列車」

Bullet Train

2022.9.27上線

這些殺手不太冷靜

一輛疾馳的子彈列車上,同時存在著五國殺手,他們分別是:

美國殺手——瓢蟲。

任務:在列車上找到一個把手帶有火車貼紙的手提箱

瓢蟲看起來不像個專業的殺手,話癆十足,還有點焦慮症,最喜歡跟別人說些心靈雞湯。

不過他最大的特點,是運氣非常非常不好。

英國殺手——蜜柑和檸檬。

任務:護送白死神的兒子和一箱錢

這倆人是殺手界聞名的「瘋狂雙胞胎」,但蜜柑和檸檬只是從小一起長大、既不同父又異母的親兄弟而已。

蜜柑性子驕傲暴躁,喜歡掌控全局,走路帶風,還有個愛偷竊的小毛病;

檸檬性格溫和點,愛用托馬斯小火車做各種比喻,而且慧眼如炬,看人非常準。

日本殺手——木村。

任務:找到把自己兒子推下樓的兇手

木村沉默寡言,看起來非常冷酷,不過不知道為啥全程一副縱慾過度的樣子。

木村的父親是前黑幫成員,嚴格來說他還是個「黑二代」。

俄羅斯殺手——王子。

任務:殺死白死神

千萬別被她單純的女學生外表給騙了,這可不是什么小白蓮,而是一朵食人花。

王子及擅長偽裝、表演,還會製造各種精巧的機關,把一堆人耍的團團轉。

墨西哥殺手——惡狼。

任務:為妻子復仇

這位出場自帶BGM,行事狠辣,打架的時候也得帶個墨鏡裝X。

中途「空降」子彈列車後,直接開打,雖然出場時間短,但讓人印象深刻。

還有幾個隱藏人物,在這裡我探就不劇透了。

也許是命運的召喚,幾位頂尖殺手就這樣齊聚一「車」,卻發現彼此的任務竟有重疊。

為了能完成自己的任務,殺手們你追我趕,雞飛狗跳,好好的列車就這樣成了戰場……

搞笑,當然是認真的

看完《子彈列車》的第一感受——終於看到一部讓我笑出聲的電影了!

就說必不可少的打戲——打得到沒多精彩,但實在是有些喜劇效果在身上的。

在靜音車廂打起來?想叫也得憋回去,不然「熱心」乘客就會一遍又一遍提醒你。

打著打著碰到推著小車的乘務員,就得老老實實等人家過去。

而且殺手們打架還非常講「伍德」:

一方在喝水,另一方還會等他喝完。

碰到緊急來電,也會暫時休戰,先接電話。

搞笑中又帶著一絲嚴肅,離譜中又帶著一絲合理。

當然,在這麼一部全員嘴炮的電影里,搞笑台詞更是必不可少。

不過黑色幽默大家見仁見智,就說最戳我笑點的兩處:

驚喜客串的錢寧·塔圖姆,兩句「想嫖我嗎」簡直就是最神台詞沒有之一。

還有英式口音的「 bottle of water」,我能笑一輩子。

以及一些「這TM竟然能死」「這TM竟然也能死」「這TM竟然沒死」的情節,更是笑果十足。

而且可能因為故事背景在霓虹國,每個角色都有一種日式特有的「中二感」——

性格鮮明,色彩濃厚,情緒飽滿,有點熱血漫真人化那味了。

而上述的話癆+暴力美學、多線性交叉敘事,再加上特寫鏡頭以及配樂等方面,都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昆汀和蓋·里奇的電影風格。

尤其推薦本片改編的幾首經典配樂,嗨到不行。

荒誕和瘋癲貫穿始終,今年的黑色喜劇之王非它莫屬。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估計也要猜到我說什麼了,爆米花電影這麼能沒有槽點呢?

《子彈列車》的導演大衛·里奇,特技演員出身,按理說打戲應該是強項。

但除了布拉德·皮特打鬥時有點成龍雜耍風的影子外,其他人的動作戲都只能說中規中矩。

花里胡哨的招式不多,感覺打架更多的是靠蠻力,笨里笨氣的。

而且鋪墊了那麼久的最後大戰,也太簡單了吧!

另外,上面雖然說電影有昆汀和蓋·里奇的風格,但顯然沒掌握到精髓。

嘴炮話癆得有點太多,帶慢了節奏。

大方向把握得還行,但細節著實有些粗糙和潦草,就好像顏色塗到了線條外面一樣。

以及,斐濟水到底給了電影多少廣告費啊,讓一瓶水都有自己單獨的一Part?

和伊坂幸太郎的原著相比,電影也是「留形去神」:

角色方面,基本只保留了原著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比如檸檬喜歡托馬斯小火車。

有些進行了離了個大譜的改動,少年「王子」直接改成了少女,本來的善於心計也演的像不懂事的小女孩。

「白死神」更是電影直接創造出來的大反派。

而电影後半段,也基本半跳出了列車,追求所謂的大場面。

所有的支線一下子彙集到一起進行一鍋端,直接失了原著的那股精巧和精妙感。

好萊塢拍日本,似乎只剩下霓虹燈、面具和武士刀了。

不過,雖然劇本和原著貼合度不夠高,電影還是表達出了原著的那種「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宿命感。

兩個標誌性人物,不幸的瓢蟲和幸運的王子。

瓢蟲的壞運氣十分穩定:走路踩到水,下車下不去,開門就被刺,就他被蛇咬。

但這麼壞運氣的他,偏偏怎麼也不會死,活到了最後。

王子,一直自詡自己很幸運。想做的每一步都順利進行,幾次遇險也都化險為夷。

但結局……(不多劇透了)

電影開頭的貨車和結尾的貨車,也是同一輛,頗有些天道輪迴、因果閉環的感覺。

《子彈列車》對核心宿命論的表達,也沒用什麼構思精巧複雜的隱喻,基本上都是台詞直給。

反正角色都喜歡把「命運」「人生」掛在嘴邊。

這樣表達雖然簡單粗糙,但不得不說洗腦效果確實好。

這也是我覺得《子彈列車》是今年最好的爆米花電影的原因:

沒有明顯的邏輯漏洞,沒有後繼無力的下半程,故事完整還能自洽。

人物、敘事、鏡頭上都沒有明顯短板。

疫情之後被網大荼毒的觀眾們,能在今年看到這樣一部十分標準的好萊塢商業片,也是不容易。

電影或許沒有那麼好,但總算有了點當初的味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8cd4210a6cddcd6056b39f0481181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