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後經銷商崛起!

2023-06-15     新經銷

原標題:80/90後經銷商崛起!

導語:環境變化了,只有適應變化的經銷商才能生存下來,發展下去。

作者丨任文青Andy

新生代經銷商崛起了。

這是最近一段時間,走訪經銷商之後,我腦子裡迴響的一句話。

什麼是新生代經銷商?

沒有嚴格的定義,有幾個維度的信息做參考:年齡上大多是80/90後,更加相信數據而非經驗,積極用線上工具反哺線下業務;相比於傳統經銷商老闆,他們心態更加開放,思維更加活躍,也更敢於嘗試新事物。

最近新經銷的文章,就介紹了幾位這樣的經銷商。

比如,三年時間,縣域生意從年銷3000萬做到過億的鄭進彬;80萬人口的縣城,從200萬做到2個億的賈永順;創業7年,做到區域經銷標杆的90後女老闆劉芬;從傳統線下生意,轉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過億銷售額的鐘廣添。

僅僅看到幾位優秀的年青經銷商,就斷言新生代經銷商在崛起嗎?

確實,我們講的都是個案,但我想說的是:重要的不是現象,是現象背後的邏輯。

這些樣本是個案,但從中我們能讀出什麼?

先講一個故事吧。

1859年,一個英國人出版了一本劃時代的巨著,書一面世就引起巨大反響。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一個觀點:「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壯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適應環境的。

你肯定已經猜到,這個英國人就是達爾文,這本書叫《物種起源》,他的這個觀點,有個大名鼎鼎的名字——進化論。

為什麼講進化論?

因為,它是我們理解當下競爭世界,最為底層的思想——也是我們常常忽視的思想。

過去幾十年,為什麼你的生意,能夠越做越大?

是因為你能力強嗎?或許是。但本質上,是因為你提供的服務,相比其他人,更加匹配品牌商的要求,你在當地的商貿流通行業,找到了自己的生態位,跟隨市場的發展,你就能獲得可觀的自然增長。

那麼,為什麼有的經銷商被淘汰了,生意做不下去了?

表面上來看,是生意被同行搶去了,是營收覆蓋不了成本了,是品牌選擇其他人了。但本質上,是你的企業無法適應環境變化了。

環境變化了,只有適應變化的經銷商才能生存下來,發展下去。

這是一個底層視角。

過去幾年,經銷商的生意不好做了,大家有兩個直觀感受:一個是,渠道越來越碎片;另一個是,商品嚴重供大於求。

這兩個感受的背後,對應兩個重要的變量——技術和人口。

渠道之所以碎片化,背後是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各種數字化工具的出現和應用,而供需變化的背後,是過去幾十年不斷走低的人口出生率,是市場的自然增量沒有了,大家只能存量博弈。

技術和人口,是慢變量,但卻是決定趨勢變化的根本力量。

何謂趨勢?在可預見的未來,它是不可逆的。

理解這一點對我們有什麼用呢?

技術是客觀的,渠道碎片是現實存在的,人口趨勢我們左右不了,存量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確實如此,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進化論的思想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做的從來也不是改變環境,而是適應環境。

如何適應環境?

積極擁抱技術?去做全渠道運營?去研究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這些其實都是具體動作,今天我們把視角拉回到更加核心的要素——經銷商老闆本身。

什麼意思?

過去幾年新經銷拜訪了很多經銷商,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80/90後成為商貿流通行業的主力軍。

與上一輩經銷商相比,他們有什麼不同?

第一,相信個人能力 VS 相信專業團隊。

早年抓到一個契機做起來的經銷商,老闆個人能力是關鍵,而新生代經銷商,搭建治理結構,制定管理流程,他們天然相信專業團隊的力量。

他們會想盡辦法找合伙人、制定薪酬績效、通過數字化工具提升效率。他們在內部管理上,會採取更加開放、平等的姿態。

第二,守好一畝三分地 VS 主動分享開放資源。

很多傳統經銷商,可能是源於內心的匱乏和不安全感,他們守著自己的生意,精打細算,沒有通過分享資源共同做大的想法;而新生代經銷商,會主動尋找彼此互補的資源來合作。

他們更加自信、開放,這在我們交流的過程中有很好的體現,面對我們的問題,他們沒有躲躲閃閃,會非常坦誠地分享他們的經驗。

第三,習慣聽話照做 VS 更願獨立思考。

傳統經銷商,跟隨品牌成長起來,習慣了按廠家的指導開展工作,而新生代經銷商不會被身份束縛,不會被既定框架框住,他們更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願意主動嘗試新事物。

很多新生代經銷商,早幾年的B2B、社區團購,包括抖音、O2O等等,他們都有做過,可能並未發展出多大的生意體量,但不斷的嘗試卻給他們帶來了許多額外資源,比如品牌、思維和視野,等等。

就當下的市場環境而言,新生代經銷商有很大的優勢,用一個詞總結,就是——商業理性

這是我反覆提到的一個詞。

什麼是商業理性?

過去抓住一個機會,維持好的關係,就有生意做,就能賺錢,但現在不行了,你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為客戶提供真正的價值。

依賴經驗和直覺做生意行不通了,你要對商業本質有更深刻的洞察,要依賴商業框架,數據和邏輯去做決策。要用流程、制度、構建組織能力,靠數字化工具來提升效率,打造競爭力。

顯然,新生代經銷商在這方面更具優勢。

一方面,這源於他們的成長環境。

他們大多接受過體系完備的教育,有很強的學習力和思考力。而且跟隨中國市場化進程成長起來,經歷中國商業發展幾十年的黃金時期,相比於上一代,他們對市場、商業、規則有天然的理解力。

另一方面,與他們一同成長起來的人,已經成為市場交易的主要參與人。

根據統計數據,1962年—1971年,中國每年出生的人口都在2500萬上下,到2022年,他們正以平均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退休。

這意味著,大量的80/90後正在加速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對於經銷商來講,無論是上游的品牌方、下游的終端客戶,還是自己團隊的成員,基本都是同時代的人。

他們在思維、話語體系、做事方式上比較少有代際造成的差異,他們的溝通和協作會更加順暢和高效。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更容易理解當下的消費者。

這相當重要。

一位90後經銷商老闆說:傳統經銷商做滿足需求的事情,新生代經銷商做創造需求的事情。

什麼意思?

傳統經銷商,廠家有什麼就賣什麼,而他們會通過平台電商、抖音、小紅書等等線上平台去了解,當下年青人都在買什麼。然後,反過來,他們會跟線下商超的負責人一起琢磨,如何將線下打造成年青人願意駐足、願意消費的目的地。

未來經銷商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懂消費者,要線上線下結合,要有幫助終端一起把貨賣出去的能力。

僅僅把貨搬到終端就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這些都是新生代經銷商的優勢,歸結起來就一句話:他們更適應當下的環境。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老一輩的經銷商沒有任何機會了?

在與詩朗曼食品鄭進彬的交流中,我問了一個問題:與上一代傳統經銷商相比,你們有什麼區別?

他想了想說:可能就兩個字的區別,上一代在「守」,而我們在「攻」。

一個在守,一個在攻,講得非常好。

前文中講到,所謂新生代經銷商,沒有嚴格定義,年齡端只是參考,或者說年齡是約束條件,而非決定條件。

什麼意思?

80/90後的經銷商老闆,他們的成長曆程,讓他們更容易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

但年齡不是關鍵,關鍵是心氣。所謂心氣,就是你是否對未來的可能性仍有想法!

越來越多優秀的80/90後經銷商老闆,成為商貿流通行業的中堅力量。但同時,也有很多60/70後經銷商老闆,他們在積極思考轉型方向,尋求轉型路徑。

只想守住現有的盤子,甚至是能做一天是一天,這種心態上的老,才是導致終將被淘汰的根本原因。

環境在變化,適應變化的商貿流通生意,有哪些特徵?

一定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一定要學會研究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一定要通過數字化工具提升效率......

為什麼是這樣?我會在後面的文章做系統分析。

這裡我想講的是:傳統的老一代傳統經銷商,如果對未來的可能性仍抱有想法,就積極適應變化;實在跟不上變化,那就大膽放手,讓年青人去做吧!

畢竟,年青人的心氣更足,他們對未來有更強的進取心,這本就是——屬於他們的時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8a7fe066ab8002f06f1399684130c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