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錢看短劇,上頭的電子榨菜?

2023-11-20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充錢看短劇,上頭的電子榨菜?

充錢看短劇,上頭的電子榨菜?

張阿姨近期生病住院,發現照顧自己的護工閒暇之餘總是捧著手機「嘎嘎樂」。

一問才知道,護工迷上了手機中的一部小程序短劇,看得停不下來,為了追劇充值了100元。在護工的推薦下,張阿姨也充了100元,成為了短劇的消費者。

「上頭的電子榨菜」幾乎是所有追過短劇的手機用戶對其的形象評價。意外反轉的劇情,快速、此起彼伏的高潮,可視化的「爽文短視頻」讓不少手機用戶欲罷不能,拋開現實壓力沉浸其中。

現如今,「上頭」的不僅有手機螢幕前的觀眾,演員、導演、製片人、投資人……越來越多人渴望快速掘金、成名,都在奔赴橫店尋找機會。以至於股市中,多個與短劇有關的概念股都迎來大漲。

當前,在橫店拍攝短劇的劇組眾多,由於短劇受眾都是手機用戶,需要豎屏拍攝,所以橫店被戲稱為「豎店」。

短劇演員日薪300元

最近,橫店夜間氣溫不到10度,但各大短劇劇組拍戲熱火朝天。在橫店打拚的特約演員毛珍珍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稱,每天至少有上百個劇組在橫店拍短劇,從大清早拍到凌晨都很常見。

「今年上半年,短劇開始火了,很多特約演員也都開始接短劇,最近一段時間群演和特約演員都挺忙的。」毛珍珍說。

毛珍珍口中的特約演員,是指電影、影視劇中有一些台詞的「小角色」。此類特約演員,既要有演技,也要會台詞,有時候要與主演搭戲,雖然在片中戲份不見得多,卻不可或缺,地位高於最底層的「龍套」。特約演員每天的報酬普遍從300元起步,隨著個人業務能力和人脈變強,800元、1500元甚至更多的也有。

「在短劇火起來之前,我們特約演員大都不願意去接,因為普遍覺得價錢不高,劇本也不好,演了『挺掉價的』,稍微有些追求的演員,大家都會以演正劇為榮。」

近年來,橫店的劇組數量肉眼可見地變少,而希望在橫店逐夢的演員沒有減少。「狼多肉少」的競爭環境下,導致了大量特約演員和群演無戲可拍,為了持續有收入讓自己生存下去,不少人開始接拍短劇了。

「有的特約演員也是偷偷摸摸去演的,不想讓外人知道。」毛珍珍說。

在毛珍珍看來,短劇劇組選男女主演,顏值一定要高,其他的配角倒是沒有太多要求,「只要合適、便宜、不挑三揀四就行,一部短劇四五天就拍完了,成本很低,對於演員也沒啥演技要求,甚至有的都不需要演技,會念台詞就行。如果在短劇圈混開了,一種類型演火了,那可能就成為這種形象的專業戶了。」

毛珍珍(左)在其接拍的某短劇現場 圖/受訪人供圖

「對於我們這些小演員,生存第一,沒什麼好挑的,只要價錢合適就行。」毛珍珍表示,「短劇大部分會給300元一天的片酬,甚至有的只給200元,有的中介或者中間人會找藉口說,劇組沒預算,其實我感覺是他們在中間剋扣了。我們拿片酬就是日結,這部劇即便播出後火了賺了大錢,我們也沒有分成。」

即便收入不高,毛珍珍認為,短劇的火熱還是給「橫漂」提供了一個鍛鍊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有了基本的收入。

但在毛珍珍看來,長期演短劇對於自己的演技提高,並沒有太多好處。 「它質量太差,大部分短劇一周左右就拍完100集,粗製濫造、台詞尷尬、劇情離譜,沒啥價值。演員們演多了這種短劇,就形成了一種誇張離譜的表演方式,演正劇的時候就很難再調整過來,這其實對於演員以後的發展也沒啥好處,但觀眾看著爽是真的。」

毛珍珍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自己近期接到的一部短劇,自己飾演過的一個尷尬角色——一名崇洋媚外的女性。「順台詞的時候我就感覺非常尷尬,甚至覺得自己出演了這樣的角色會被網暴,但為了生活還是演了。」

「後來果然被罵了,我只能用『有人罵我,是因為我表演到位了』來寬慰自己。」毛珍珍說。

投資短劇,風險不小

來自浙江麗水的投資人、出品人江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橫店現在的短劇劇組確實很多,其背後的投資人背景也是「大鱷和小魚,什麼人都有」。

「影視業內比較有名、有實力的公司,比如華策、檸檬這些大影視公司今年都投出過一些有影響力的、成功的項目。上半年,確實也有些短劇是火出圈也掙了大錢,這都是真實發生的。」

江波介紹稱,上半年幾個賺了錢的標杆短劇,給行業打了一針「興奮劑」。「例如《無雙》上線24小時充值高達5500萬元,8天破億,《閃婚後,傅先生馬甲藏不住了》單日充值額超2000萬……這些爆款助推了短劇下半年的爆發。」

可江波發現,按現在的行情,押中爆款想賺大錢不是說完全沒機會,但機率確實已經大大降低了。因為爆款的出現沒有規律可循,市面上有大量同質化的內容,還要付出投流買量的高額成本。

江波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自己之所以投資短劇領域,是因為自己的家人在橫店做武行的工作,投資也是為了支持家人。「算是給他一個機會,讓他享受一下做主演的感受,另外幾個朋友合夥想在這個領域試一試。從量級上來說,我只是一個小量級的投資人。」

短劇的劇本,基本上來自於網絡小說IP改編,短劇平台對各類項目評估,內部評級越高,獲得的平台支持越大。如果被評定為S級,就會被認為有成為爆款的潛質而被看好。

江波和朋友合作的一個短劇項目,總投資40萬元,江波出了10萬元。這部短劇拍攝了一周左右的時間,又經過一周的時間後期製作,第三周就投放市場了。

短劇投放市場之後,究竟能獲得多少盈利,就要看短劇平台方面的投流力度和各個短視頻App用戶的轉化付費情況。

某小程序短劇平台 圖/小程序截圖

「2022年6月,某短視頻平台開放外鏈,打通了變現的最後一環。用戶在短視頻平台的信息流中看到一部短劇,如果有興趣繼續看,可以直接點擊跳轉到該劇所在的小程序平台,一般免費看個10集,此後選擇是否繼續付費觀看。」

江波透露,短劇小程序平台會視播放數據等很多維度,給短視頻平台付出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的投流成本。「無論劇的質量好壞,營收如何,短視頻平台是穩賺不賠的,目前這行業最積極的其實是他們。」

江波說:「如果用戶付費回款持續少於投流成本,那這個項目就虧本了,短劇平台可以考慮停止投流及時止損。按我們的合同約定,這種情況下,這個虧損完全由短劇平台來承擔,我們製作方不一起分擔,實話講短劇平台確實也有一定風險。」

「可只要用戶付費回款持續高於投流成本形成收益,那平台就可以考慮一直投流投下去,其中產生的價差,平台和製作團隊的投資人按合同規定好的比例來分。我們簽約的時候,短劇平台也說現在成為爆款不那麼容易,既然投流虧損風險是短劇平台全承擔,所以合同規定一旦賺錢,平台就要抽大頭。某種程度上,我們這樣的項目,短劇平台肯定也有十幾個、幾十個在同時『賽馬』。對於短劇平台而言,算的是總帳,只要少數項目盈利,能填平其它項目的虧損,也是可以接受的。」

江波為中國新聞周刊算了一筆帳,目前上述的那部投資40萬的短劇,兩個月的凈利潤是6萬元,自己可以分到1.5萬元。「這個項目是賺了一點,但不是爆款,市面上陪跑的炮灰也很多的,投出去幾十萬最後只能收回幾百塊、幾千塊的也有,太多了。」

「最初短劇還不火的時候,甚至成本5萬、10萬都可以火速拍一部,在成本低的情況下去投流,沒什麼對手競爭,相對可以搶到第一波紅利。但現在,一方面很多短劇的籌拍製作也已經水漲船高,30萬目前算是基礎投資,成本高的古裝劇可能要到50-60萬,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有幾十個、上百個短劇平台,每個平台每個季度上線的短劇也有數十部,市場上總共有上千部短劇在競爭關注度和回款票房,然後其中能殺出重圍,短時間內分到千萬票房的可能也就是最頭部的少數幾個,非常慘烈。」江波說。

野蠻生長之後

如今,不少機構、資本都在盤算短劇當下的價值。從數量看,確實迎來了快速增長黃金期。

德塔文《2023年上半年微短劇市場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內上新了481部微短劇,超過2022年全年的454部。中國傳媒大學趙暉教授團隊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愛奇藝、優酷、騰訊、芒果TV、B站五大視頻平台全年首播重點微短劇數量276部,而2023年前7個月,上述五大視頻平台首播重點微短劇數量就已達到297部,發展勢頭迅猛。

有媒體報道,目前國內全平台的付費短劇每日充值消費在6000萬元左右,遇到國慶長假,峰值甚至超過1億元。還有機構預測,2023年整個短劇市場規模可能會超過200億元,相當於2022年國內電影票房的66%。業內人士甚至笑言,「電影工業幾十年的產業鏈培養,短劇2年就已經達成。」

某短劇導演在豎屏前為演員講戲 圖/受訪人供圖

如此「野蠻生長」,必然伴隨著諸多「亂象」,題材低俗化、內容同質化引發了監管部門的強烈關注。

11月15日上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刊文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將不斷完善常態化管理機制,從七個方面加大網絡微短劇的管理力度、細化管理舉措。

據表述,一是加快制定《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產與內容審核細則》;二是研究推動網絡微短劇App和「小程序」納入日常機構管理;三是建立小程序「黑名單」機制、網絡微短劇推流統計機制;四是委託中國網絡視聽協會開展網絡微短劇日常監看工作;五是推動行業自律,互相監督,全行業共同抵制違規網絡微短劇;六是再次開展為期1個月的專項整治工作,圍繞網絡微短劇的導向、片名、內容、審美、人員、宣傳、播出等方面,加大違規網絡微短劇處置和曝光力度,進一步優化算法推薦,完善廣告推流審核機制,取得立竿見影成效;七是加強創作規劃引導,繼續打造精品力作。

常年深耕文娛行業的廣東卓建律師事務所丁濤律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結合自己對於短劇行業的法律服務經驗以及對該領域的思考,相關監管、法律風險有幾個方面:

第一,由於內容藝術價值不高,基於資本的逐利性本質,在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短劇規範化發展規則的背景下,相關主體(視頻平台、製作公司、編劇、導演、演員、投資人等從業者)必然會存在一些不當競爭、惡性競爭,導致出品內容低俗化。比如經常出現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調低下、審美惡俗等不良導向內容。監管部門未來可能會參考正規影視劇的監管體系,來制定符合短劇特點的短劇備案制,不能給播出平台過於寬鬆的審核權限,短劇也應該從立項到播出,都需要向監管機構申請備案。

第二,由於內容創作本身的複雜性與短劇低廉的製作成本,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矛盾,智慧財產權問題也是短劇創作的高發法律風險領域。短劇行業算是著作權侵權糾紛高發領域,比如短劇製作方、出品方未經原作品著作權人許可就基於原作品的內容創作改編作品,並通過網際網路傳播獲利,侵犯原作品著作權人的著作權,這是整個文娛行業共同的法律風險。

第三,作為一種新興業態,適當監管是有必要的,但是也不宜「一刀切」或者脫離實際進行嚴監管。個人認為在出台符合短劇行業特點的備案審核制之外,後端需要設定一定的黑名單機制,加強行業監管,這樣可以倒逼製作公司對微短劇內容的把控流程,提升其生產製作短劇的水準,提升違法違規成本,慢慢引導短劇內容的質量品質提升,有效避免出現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作品。

有關於短劇行業當下面臨的強監管,以及未來準備走的「精細化」「精品化」道路,毛珍珍是舉雙手贊成的。「挺好的,希望監管部門能規範一下行業,促進以後多出產一些有質量的短劇。」

江波預測,未來行業應該還是會有一些不差錢的資本和平台繼續投入,投入到位確實也能做出些精品,但不少中小投資人考慮投資回報率的問題,或許會撤出這個賽道,「也算是一種洗牌」。

當下的形勢,橫店的各大短劇劇組,依然在加班加點產出短劇,期待著自己成為那個「爆款」,只要付費回款持續高於投流成本,這門生意也多少還是會有人持續做下去,博一把。

與此同時,不少短劇從業者開始準備做出海短劇生意。江波說:「畢竟一個用戶如果想看劇情、特效,那還不如去看正規電視劇、流媒體。短劇本質上就不是靠特效、表演取勝,它本質上就是個情緒宣洩的入口。最近媒體都報道了,國外也有個短劇App,還是中國的一家企業孵化的。把語言和演員換成外國的,照樣有人看,只要是人,都很難拒絕爽文,這就是人性。」

(應受訪人要求,江波為化名)

作者:葉珠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8692bf0bb297713af5287078dfe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