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綻放山茶花俯身培土促新芽——訪黃石市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主任費麗君

2023-12-13     名勝古蹟

原標題:台前綻放山茶花俯身培土促新芽——訪黃石市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主任費麗君

台前綻放山茶花俯身培土促新芽——訪黃石市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主任費麗君

守望者名片:

費麗君,現任黃石市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主任、陽新採茶戲省級非遺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歆

12月7日,原創青春版陽新採茶戲《九瓣蓮》在武漢京韻大舞台首演,十七八歲的少年演員們登上舞台。唱腔正統,劇情緊湊,營造全劇氛圍的音樂富於變化,舞台光效追隨演員,有傳統與現代結合之美,服飾設計則採用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新布貼,演員們一招一式盡顯功底,靈氣逼人。

劇目的藝術總監是黃石市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主任、國家一級演員費麗君。1984年從藝,經歷過傳統戲曲的低谷和重生,她倍加珍惜當下戲曲發展的環境,一邊操持劇團上下,一邊培養新戲新人,陽新採茶戲顯現出越來越多的「年輕態」。

「一腳踏進去,我就已經愛上它」

舞台上17歲的年輕演員們,帶著老一輩戲曲人的期待登台,衣食住行有政策保障,享受並創造著純粹的藝術之美。費麗君的17歲則要清貧得多。

費麗君出生在陽新縣太子鎮的一個貧困家庭,四五歲時,陽新縣採茶劇團來鎮上唱戲,她跟著咿咿呀呀地唱。1984年,14歲的她考入陽新縣採茶劇團戲訓班學習。3年結束,迎接她的不是出師後的一展宏圖,而是戲曲行業的凋零和沒落。

費麗君(一排居中者)教授陽新採茶戲。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費麗君教授陽新採茶戲。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陽新採茶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被業界譽為「盛開在鄂東南地區一支獨放的山茶花」。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其他傳統戲曲一樣,陽新採茶戲陷入了低谷。

戲曲行業不景氣,戲曲演員也被人看不起。和費麗君同一批的女學員戲訓結束後,紛紛離開劇團,往日熱鬧的學員宿舍,只留下了她一個人。費麗君感到孤獨,更覺得心酸:為什麼戲文里唱的是真善美,演員們卻要被貶低?學戲這麼苦,戲曲不受重視,堅持的意義在哪裡?

劇團的老演員安慰她:「一行有一行的規則,有人看不起戲曲,那是他們不懂。總有一天,觀眾們會懂你的。」

費麗君已展露出的才華讓劇團領導認定,無論如何,都要留下費麗君。當時一個月的工資是30元,作為家中長姐,費麗君每月要留5元補貼家裡,經濟上捉襟見肘。劇團作曲李家高、編劇俞暢識、演員向冬桂合計,每人每月補貼5元給費麗君,「一共15元,總得讓孩子吃飽飯。」

後來,劇團還給她解決了編制。「我是農村娃,在縣城落腳,家裡人給不上一點幫助,全靠團里承擔。有這份恩情在,再難,我也和劇團共進退。」憶及此處,費麗君潸然淚下。

能留下費麗君的,最終是她對陽新採茶戲的熱愛。進入戲訓班的第二年,奶奶來團里看望她,見她忍著傷痛練功,心中不忍,一邊哭一邊和她說:「早知道這行這麼苦,我們就不唱戲了,寧可回去種地。」便把她帶回家。

和採茶戲的短暫分離,卻讓費麗君堅定了唱戲的決心。沒過幾天,她和家人說:「學戲是很苦,但沒辦法了,一腳踏進去,我就已經愛上它了。」家人不同意她再去學,費麗君就偷偷跑回劇團,一來二去,父母最後徹底沒辦法,「算了,這就是這孩子的命。」

「去了別的團,我就沒法唱陽新採茶戲了」

即便是最艱難的時光,費麗君和劇團也不離不棄。劇團也有堅持,只要省市有比賽,陽新縣採茶劇團必有原創新戲參賽。缺少經費怎麼辦?劇團一邊找縣裡要支持,一邊自己籌款。「團長出大頭,演員出小頭,一點一點湊起來。只要有演出、有比賽,一定有我們陽新採茶戲!全團有這股勁,我們才延續到今天。」費麗君動情地說。

費麗君有副金嗓子。1987年,她首次登台演出神話劇《五花洞》,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1992年,她演唱的陽新民歌《紅土地之戀》榮獲「五省九縣」歌手大賽一等獎。後續,又主演了現代戲《山中的一片雲》《庫島紅燭》《載夢的小船》等劇目,將湖北省新人新作展演一等獎、「楚天文華表演獎」等獎項收入囊中。

在各大比賽中斬獲佳績,從青年時代起,費麗君就邀約不斷,南昌、武漢、咸寧的劇團都想「挖」她走。費麗君不走,「去了別的團,我就沒法唱陽新採茶戲了。」

陽新採茶戲是費麗君流轉在骨血里的鄉音,唱腔音樂由正腔、彩腔、擊樂三部分組成,使用方言演唱,有人聲幫腔。正腔屬板式變化體,包括「北腔」「漢腔」「嘆腔」「四平」等曲調,優美動聽、可塑性強、富於表現力。彩腔包括專用小調插曲四十餘支,以彩腔為主的小戲載歌載舞、樸實奔放。

陽新採茶戲到底哪裡好?費麗君眼睛一亮,右手往前一抬,擺出一個招式,「你看啊,它唱起來呀,就比較委婉,表演呢,又很活潑,很貼近老百姓,我隨口都可以唱出來,就是這種感覺!」

「我若留戀舞台,年輕人的機會就少了」

2008年,陽新採茶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劇團的境遇也逐漸向好。

2012年,費麗君被全團推選為團長。她推辭:當了團長,事務很多,練功時間少,我就很難再登台。團里堅決讓她上:同一代人里,你的經驗最豐富,要把擔子挑起來。

當了團長,費麗君忙著跑經費、跑編制、跑演出場地,爭取到36個編制用於人才培養,劇團更名為「陽新採茶戲傳承中心」、成為正科級單位。她從台前轉到幕後,解決全團的後顧之憂。

練功的傷痛和常年的辛勞,一到秋冬季,費麗君腿腳就有些不便,再登台更難了。離開熱愛的舞台,費麗君很遺憾。有導演和她說:「我們也可以編一齣戲,你當主角,不用走大場。」費麗君擺了擺手:「我若留戀舞台,年輕人的機會就少了。」

費麗君教授陽新採茶戲。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費麗君同青年演員一同演出《載夢的小船》。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熬過行業低谷和人才流失,費麗君對戲曲傳承有自己的想法,「戲曲要傳承下去,必須有新鮮的血液。一代演員就有一代觀眾,年輕人走上舞台,才能培養年輕觀眾。」

轉到幕後,費麗君一招一式辛勤教學。往屆學員中登台人數大概三五人,她主導招收的30位2017屆學員中,留下了80%以上,大部分都能登台,這讓她感到非常驕傲。

今年年初,越劇青年演員陳麗君在社交媒體上大火,吸引了眾多觀眾「入坑」,進劇場看戲。這讓費麗君越發堅定地要把年輕人推上舞台。

她常拿陳麗君的經歷鼓勵新一輩的演員:「陳麗君現在這麼受歡迎,背後是十多年的苦練,你們才十七八歲,要朝她的方向努力,耐得住寂寞,你們也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我五十多歲了,入了這行,收穫過掌聲和鮮花,現在轉到幕後,為團隊服務,我也感到很幸福。」費麗君想得很長遠,新一代的演員把基本功練紮實,等到成熟了,推他們到「戲碼頭」歷練,讓陽新採茶戲走得更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77587db5ec3153cd632e5eb7be6d1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