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對不起,為了活下去,我只能做那個遺臭萬年的大明首輔

2023-01-11     羲和奇談

原標題:胡廣:對不起,為了活下去,我只能做那個遺臭萬年的大明首輔

(傑弗里·喬叟)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

在歐洲大地,中世紀最負盛名的英國詩人傑弗里·喬叟病逝了。

這位詩人在英國國內吃得很開,一度被譽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英國詩歌的奠基者,以及英國詩歌之父。

同年,金雀花王朝的最後一位英格蘭皇帝查理二世也因病去世,英格蘭大地在這一年邁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中原大地,在建文皇帝朱允炆治下的大明朝舉行了規模宏大的科舉考試。

而在這場科舉考試中,有兩個人的名字格外耀眼。

這兩個人分別是王艮和胡廣。

(王艮故居)

王艮,江西吉水人,素有才情,在科舉考試的最終考驗,也就是殿試中,天子策論對答如流,獲得了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績。

明代科舉考試分三甲。

三甲若干人,屬於成績最靠後,但是也勉強過了及格線的那批人。

二甲若干人,屬於成績中等,即不落後也不突出的那批人。

一甲就厲害了,定額定量,只有三位。

全國第一為狀元,全國第二位榜眼,全國第三為探花。

(科舉考試)

王艮總成績全國第一,原本是那一年妥妥的狀元郎,但建文皇帝殿試完畢,仔細端詳了王艮一陣後,卻發現出了 大問題。

王艮出身清白,三代貧農,不拉關係不靠後台,科考舞弊跟他也從來都沒什麼關係,完全是靠著自己過硬的綜合素質才考了這個全國第一。

按理說,他做狀元郎,是毫無問題的。

但皇帝卻覺得王艮同志實在是很難勝任這份殊榮。

而原因也只有一點,那就是皇帝覺得,王艮同志太醜了。

我翻遍史書,並沒有找到什麼有關王艮同志長相方面的描述,所以王艮同志到底丑不醜,這事兒還有待商榷。

但他的長相沒能讓皇帝滿意,或者說建文皇帝看他十分不順眼,卻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皇帝的考量也有他的道理,科舉是天下轟動的大事兒,而狀元郎是科舉考試的最終勝利者。

當了狀元,必然要高頭大馬,吉服紅衣,滿京城的游賀。

在人們的想像里,讀書人,狀元郎,必然是文采斐然外帶玉樹臨風。

可若是到時候全國人民翹首以盼,卻發現狀元郎王艮同志長的是五大三粗,奇醜無比,豈不是有礙觀瞻,有損國體?

不妥,不妥。

建文皇帝思量再三,臨時決定,讓王艮同志和本次考試的二甲榜眼胡廣,身份對調一下。

(胡廣)

胡廣來做新科狀元,而王艮來做二甲榜眼。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被開除。

王艮很鬱悶,但也只能默默接受。

我們的胡廣同志可以說是祖上積德,人在家中坐,狀元天上來。

於是,在百官慶賀之下,胡廣被皇帝欽點為庚辰科進士第一甲狀元,正式邁入了大明歷史的政治舞台。

巧的是,胡廣同志和王艮是同鄉,都是江西吉安人。

但胡廣出身名門,祖上顯赫,翻看家譜一看,他竟是南宋朝名臣胡銓的十二世孫。

是的,就是那個和李綱、趙鼎、李光並稱「南宋四大名臣」的胡銓。

胡大人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後代出了狀元郎,想必也是十分欣慰了。

我們知道,建文朝壽命不長,只有短短四年。1400年胡廣成為狀元郎時,已經走完了皇帝執政生涯中的一半。

之後的兩年,正是北平府的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大舉反旗,一路由北向南的打過來,想要謀取自己侄子的帝位的時候。

(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皇帝是個十分天真的理想主義者,他信奉儒家文化,講究以德學治天下,身邊又圍著一堆過度酸腐而不切實際的大臣們,而這樣的組合,很難和能征善戰的燕王朱棣的隊伍抗衡。

戰事節節敗退,朱棣走平原,過長江,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居然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

此時的建文朝廷里,文武百官都心照不宣,大家都知道,建文皇帝要完蛋了,此刻必須各謀生路。

宮女商議,太監開會,武將們相互拜訪,文臣們當然也得交流交流意見和看法。

在朱棣攻破南京城的前一天,四名同為江西府的進士老鄉們,聚到一起,召開了一次意見交流會。

參會的成員有:

翰林待詔解縉,翰林編修吳溥,翰林修撰王艮,還有我們的狀元郎胡廣。

由於即將城破人亡,大家雖然聚在一起吃飯喝酒,但氣氛卻十分凝重。

首先,解縉、吳溥和胡廣三位同志神情激動,慷慨激昂 的表示,自己一定要做忠臣,城在人在,城亡人亡,願與建文皇帝朱允炆共存亡。

大家搖頭晃腦,對天發誓,儼然一副絕代忠良的樣子。

只有角落裡的王艮,在被問及有什麼想法時,一句話也不說,只是默默流淚。

流淚做什麼呢?是想求生?還是畏死?還是不想和大明共存亡?

於是大家話鋒一轉,開始嘲笑起王艮同志沒啥骨氣,以後肯定投降之後,一拍兩散,各自歸家了。

開會的地點是在吳溥家裡,大家一走,吳溥略帶輕佻,對兒子說了這麼一句話,你胡廣叔叔是絕對不會死的,你解縉叔叔也不一定會死,要說以身殉國,只有你王艮叔叔。

巧的是,編修吳溥和狀元郎胡廣是鄰居,兩家離得很近,只有一牆之隔。

吳溥話音未落,就聽到牆那頭的胡廣對府里的下人叮囑道:

現在兵荒馬亂,你們要看好家裡的豬仔,不要讓它們偷偷跑出去。

吳溥笑了,那是一種十分戲謔的笑。

(吳溥)

是的,我想讀者朋友們看到這裡也會不由得發笑。

一個連自家的豬仔都捨不得的人,會捨得自己命嗎?

果不其然,南京城破之後,吳溥和胡廣雙雙投降,歸順了朱棣。

而那個帶頭表忠心的解縉,更是沒等城破,連夜就去投奔了朱棣同志。

這三個人,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

吳溥代表了那個時代之下的絕大部分臣子,他們身在翰林,久不致仕,和建文皇帝並無感情,對這個過度陳腐的的朝代自然也不會留戀,他們本質上只是給老闆工作的普通打工人,不管誰當皇帝,工作總是不能丟的。

所以他們的投誠,實在是在情理之中。

而胡廣則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投機派。

是的,誰和建文皇帝沒感情,胡廣都不能說和建文皇帝沒感情。

因為胡廣幾乎是建文皇帝一手提拔起來的。

高官厚祿,舉世殊榮,都是皇帝給的。

按理說,他應該對建文皇帝感恩戴德,在危急之時,堅定的站在朱允炆的這一邊。

可胡廣生來就是個既得利益者,他沒有永遠的老闆,他的眼中只有永遠的利益。

換句話說,如果胡廣也是個打工人的話,那麼他的人生信條就是,誰給的錢多,我就跟誰干。

所以胡廣的投誠,也不出乎意料。

而關於這個我們文中並未怎麼提及的解縉,他的行為似乎比之前的兩位仁兄更過分,城還沒破,皇帝還沒死(失蹤),就屁顛屁顛的投降朱棣了。

萬事萬物,只要肯尋根溯源,必然能找到其中的道理。

而之所以作者沒有花費很大的篇幅去介紹解縉,是因為解縉的名頭實在是太大了。

(解縉)

在未來的歲月里,他曾經是新皇帝明成祖朱棣最得力的文臣,是天下讀書人敬仰的對象。

他曾經幫助皇帝出謀劃策,獻治國安邦之策,更在皇帝的支持之下,主編了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

這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乃至時常被後世推崇為大明第一才子。

而彼時的解縉明白,自己的路還很長,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的。

自己要去實現理想和抱負,所以絕對不能和建文朝廷一起陪葬。

從某種角度來說,解縉是一個十分無情的人。

事到最後,只有那個當時在聚會上默默無語,一直流淚的王艮,回家之後,二話沒說,飲了一杯毒酒就自盡了。

殺身成仁,不負皇恩。

儘管,朱允炆同志對王艮從來就沒有過什麼恩情。

活下來的人繼續在歷史舞台上活躍,而死掉的人,卻並沒有萬古留名,被世人傳頌。

(明成祖朱棣)

永樂元年,前朝狀元郎胡廣投奔新皇帝朱棣,任翰林侍講。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升奉議大夫。

永樂五年,升翰林學士,永樂十二年,升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工作。

在歷史上,這也許是平平無奇的十二年,而對胡廣來說,卻是平步青雲的十二年。

永樂十六年,五月八日,公元1418年,胡廣因病去世,時年四十九歲。

一個素來貪生畏死之人,最終卻死在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年輕的歲月里。

那從胡廣的身上,我們能得到些什麼呢?

答案是什麼也得不到。

他的狀元郎是頂替王艮的,他的內閣地位是投誠換來的。

論文采,他比不過解縉,論精明,他又比不過吳溥。

論苟且偷安,他連五十歲的夕陽紅都沒跨過,而論人生功績,除了寫了幾本沒啥營養價值的文集之外,恐怕再無其它了。

那這篇文章究竟誰才是主角?

我想,各位讀者朋友們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763ecf2e80fe7bc7ed46798309b59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