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一星運動」如火如荼,豆瓣評分不再靠譜

2023-07-16     影視觀察家

原標題:觀察|「一星運動」如火如荼,豆瓣評分不再靠譜

在剛剛過去的坎城電影節,周冬雨、劉昊然攜電影《燃冬》亮相併進行了首映。令人疑惑的是,這部影片尚未在國內播出,豆瓣上卻出現了不少ip地址為國內的一星差評。

這並不是屬於電影和劇圈的獨有現象,近幾年綜藝賽道更是成為類似問題的重災區。從5.6分、5分到4分,愛奇藝《中國說唱巔峰對決2023》自開播以來豆瓣評分持續走低。節目曾因《臨時抱佛腳》走紅等事件掀起過高密度的話題討論、熱度之下,豆瓣評分卻陷入了口碑危機。綜藝還未完結,豆瓣評分卻接連下降,「與內容無關」的一星比比皆是。

營銷號的推波助瀾、粉圈亂斗等現象對豆瓣評分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力,網友的評判標準越來越主觀隨性,商業利益使得水軍和黑粉攪局,還有飯圈文化的強勢滲透,讓人們質疑豆瓣評分還能不能靠得住。

低分+水軍

侵蝕評分的權威性

「一星都多,最上不得台面的東西,擺在檯面上,真噁心人」

「現在的rapper都是綜藝老油條,很明顯很多表情和反應都是為鏡頭做的,太不real了」

「刻板,傲慢,自大,單一,整體風格像個暴發戶土老闆」

在《中國說唱巔峰對決2023》打分的兩萬人中,有55%的人打出了一星,細究節目評論區卻充斥著許多無腦差評。不僅評價內容與節目本身無關,還有不少網友在其中抒發個人的負面情緒。這種惡意打低分的做法令人匪夷所思。

另一方面,某些大V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也針對《中國說唱巔峰對決2023》的熱點話題發布過不負責任的言論,煽動起網友的不滿情緒,憑藉一家之言損害了作品口碑。種種原因形成合力造成了一再下降的評分,從題材來說,豆瓣惡意評分阻礙著說唱文化的市場形態探索與產業紮根;從行業來說,不理智的評分嚴重破壞了影綜市場的生態環境,同時也消耗著豆瓣評分的權威性。

這並不是綜藝市場的偶然現象,而是存在於影視綜行業的普遍問題,例如有流量明星參演的影視作品,豆瓣評價就會更加「畸形」,無論上映與否,都會被捲入到粉絲維護牆頭的大戰中。

日前,電視劇《家有兒女》受飯圈惡意競爭波及,湧入了大量一星豆瓣評分並衝上了熱搜,評價中多有「女主演技不好看不下去」「內容都好,除了所謂的女主,真不知道她存在的意義在哪」等針對演員楊紫的「負面內容」。

相對來說,不屬於流量圈層的「待爆花生」的作品則會得到更客觀的評價,如高達8.6分的《古相思曲》的評論區皆是「一片祥和」,觀眾對於演員演技、服化道的評價十分理智,看得出來是認真觀劇後的走心評論,絲毫不見粉圈控評的烏煙瘴氣,在2.7萬人的評分中,一星只占到了0.7%。

近些年隨著粉絲、水軍等群體的亂入,讓認可度較高的豆瓣評分不斷遭受衝擊,難以置信的結果讓大眾對豆瓣評分的公信力產生嚴重質疑。「沒看過就打分」的現象愈演愈烈,「看情緒打低分」的情況變本加厲。

在這種亂象中,劇集和綜藝的評分受粉圈的影響也存在差異。主攻劇集的演員其粉絲或許會主動維護作品口碑,在對家打差評時為藝人控評;而在綜藝中,藝人置身輿論中心時各家粉絲都不會滿意,都會認為自家藝人受了節目組「劇本」的限制,從而將不滿都推諉到節目身上,將怨氣發泄在豆瓣評分之中,進而阻礙綜藝市場的發展。

例如《中國說唱巔峰對決2023》中就展示了「粉圈打架」這一現象,wokenday的粉絲、CSC的粉絲、CDC的粉絲、種夢的粉絲等,都在維護自己的牆頭,無論各家誰輸了都不會滿意,甚至在豆瓣開始「攻擊」。

而在一次次的粉黑大戰,惡意打分環境下,豆瓣的權威性也受到了挑戰。原本評分可以幫助觀眾快速找到優秀作品,遠離爛片,但以上操作使評分機制頻頻失靈。出品方、粉絲和黑粉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操控評分,進而影響作品口碑,在這時,評分的公信力也就失去了價值。

「無競品,有罵名」

被輿情支配遭質疑

所謂的影視作品「口碑」,很多時候「豆瓣評分」是其中重要的衡量標準。這本是網友自發的一項評分機制,被視為使具有客觀性和公信力的數據呈現。而近年來在豆瓣頻繁出現的一些良莠不齊的信息和涉嫌違規的操作,讓豆瓣評分被摻入了越來越多的複雜因素,變得愈加凌亂,也引起了輿論的質疑。

一些導演也對此現象發表了自己的看點。劉江導演提到,「豆瓣不像早年間那樣客觀地評價,而是變成了一個斗獸場,被某些利益集團利用了。就我個人的經歷來看,它像一面鏡子一樣去反映作品受觀眾的喜愛程度。現在則變成了必須要去維護的評價,維護不好的話還會被攻擊得更狠,這就變得很無趣了。」

畢竟被輿情牽著走的豆瓣評分是對作品行業價值的莫大損傷,一方面,它會誤導創作者一味遵從「熱搜敘事」和挑起情緒對立去討好觀眾,卻忽略內容本身的核心價值。近兩年市場上對於「女性互助」題材的簇擁,讓一些創作者捕捉到「女性+友誼」的受歡迎度。

例如《消失的她》對「渣男討伐」和「女性友誼」的粗暴詮釋,就像是嗅到這種輿情後利用情緒對立創作出的作品。雖然收穫了討論度和票房,但卻利用大眾誤區加深刻板印象,抹殺了主題該有的深刻立意。對於觀眾來說,阻斷了其對優質影片的選擇權,導致總在類似的漩渦中打轉。

普通觀眾本可以在一部作品中收穫到更豐富的內容,但片面的輿情呈現與豆瓣評分等評價環境,只會讓更單一化的作品冒頭,無論劇綜還是電影,都不應當僅提供「教科書」的作用,而是要呈上更加多元化的內容供大眾選擇與品鑑。

尤其一些新鮮題材擁抱大眾的過程中,容易遇到了一些人為塑造的「坎坷」。當節目內容不符合部分網友喜好或者受粉圈亂象影響時,便會出現惡意打分的現象。這一情況值得仔細分辨,如果一味地讓情緒化評價和輿論對節目進行抵制和抹黑,只會讓說唱行業陷入停滯不前的尷尬境地。

另一方面,垂直綜藝想要在第二季破局出圈會受到觀眾更多的審視,綜藝圈存在眾所周知的「第二季魔咒」,即第一季評分比較高的作品,第二季會有斷崖式下跌。這是因為觀眾對它的預期會更高,當無法與理想中的美好幻想同步時會產生情緒落差,進而有情緒化打分。例如《聲入人心》第一季9.1,第二季僅有6.1分、《聲臨其境》第一季8.2,第二季僅有5.5分。

且對於影劇綜任何一個賽道來說,單一的評價標準都是不可取的,只將豆瓣作為唯一指標已經遠遠跟不上當下的市場環境。一方面豆瓣自身存在問題,面對網際網路環境和用戶群體的變化,還有商業利益的攪局等不確定因素,豆瓣的評分機制仍舊顯得滯後。

另外,豆瓣一些小組出現的極端言論、不良飯圈文化等,也降低了用戶的體驗感,不少網友表示「現在不相信豆瓣評分了」。如何提高網友的信任度是未來豆瓣評分發揮公信力的關鍵,只提供輿論評判遠遠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

同時,影劇綜的口碑評斷標準應當多維度與多視角。除了依賴豆瓣之外,電視劇、電影、綜藝媒體也應該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和專業,正如導演郭靖宇所言,「其實豆瓣是一個挺好的事,不管作為小眾平台,去表達某種情結或者表達對作品的挑剔,都沒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行業/自媒體目前對豆瓣的依賴——任何戲的好壞都要看豆瓣。」

不被輿情和流量牽著鼻子走,找到屬於自身領域真正具有公信力和專業度的平台,給予每部作品貨真價實的質量評判,是行業亟待解決的困境。更加客觀的評價系統既是觀眾喜聞樂見的,也有利於今後行業內對優質作品的理性追求。

由此來看,豆瓣評分不足以定義一檔節目和一部作品的好壞,單一的評分數據也不應成為是否選擇觀看的標準。到底好不好,自己看了才知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74008329868eee577b2eced0940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