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中國企業出海需關注四個痛點

2023-12-16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張婷:中國企業出海需關注四個痛點

本報記者 李媛 北京報道

李樂 「作為一名涉外律師,我理解的高質量發展就是法治建設,所以,對於眾多企業和企業家而言,未來一定要關注自身企業的整體合規性發展,尤其是在一些新興的業務領域的合規層面,相信法治整體的進步也是我們維持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2月12日,北京市道可特律師事務所國際業務部主任張婷在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大變局下的應對與發展——2023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表示。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法律服務業如何賦能出海企業?張婷認為,主要有三方面:事前包括當地政策的落實,當地法律法規的調研等;事中包括企業在當地落地化運營、合規化管理等;事後包括法律相關救濟等。

「十年前的法律服務行業更關注如何讓項目儘快推進,這裡法律的角色要稍微『輕』一些,律師可能更關注比如國內ODI(境外直接投資)的審批是怎樣的、國內的整個法律機制和體系是怎樣的等,而賦能整個企業出海的全方位工作做的是不夠的,包括對於企業資源的運用、前瞻性的一些法律服務的設計,可能都會做得比較少。」張婷說,而今天法律服務是整體一個賦能的觀點,所以中國企業的出海目前最需要關注的重點和痛點有四個方面:

第一,整個供應鏈的合規層面。現今的中國企業出海已經從產品的出海轉換為規則,甚至未來是文化、思想的輸出,這種方式就變得更加複雜。因此,企業需要關注在整個政治大環境下,在供應鏈出海時要關注美國出口管制的法案、全球合規的制度等。

第二,中國企業高質量出海的過程中,會有智慧財產權出海。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也有智慧財產權的專章。過去十年,整個中國企業出海過程中遇到過很多智慧財產權的風險和問題,有些在當地遭受過處罰,也有整個智慧財產權布局出現問題。未來企業要更多地關注智慧財產權出海的一些問題,包括商標品牌如何有效地出海,並且在當地如何進行一些合規化的運營。

第三,企業會關注條約和現行法律機制,包括當地的法律機制之間的一些衝突。中國其實跟東協國家既有一個雙邊的機制,也有一個多邊的整體條約化的機制,甚至放在全球大的環境中有一個法律體系。其實它是一個多軌制。例如新出台的RCEP,對中國和紐西蘭的交易有一些新的規則,比如說,某些產品未來十年關稅逐漸降低為零,但如果根據現行中新兩國的貿易規則,或者中國和越南的貿易規則可能關稅已經是零了,就會存在企業在適用雙邊的、多邊的協定,新的、舊的體系當中會有一個法律和條約選擇的問題,這是比較關鍵和重點的。

第四,數字化的問題。從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法律賦能創新角度來講,數字的合規、數字的出海、數字資產的入表,這都是相對比較新的概念。比如我們在大灣區內達成協定,在「一帶一路」的範圍內達成相關條約和協定,企業在這些層面都要繼續深入地關注數字資產、新興資產相關的法律合規的處理。

張婷提出,未來中國企業在謀求高質量發展,乃至出海過程中,一定是一個注重可持續的合規性的發展、追求創新的過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72914c35b63bfbcf71c819fcb43aa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