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當官的如何以「帽」取人?

2022-10-09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古代當官的如何以「帽」取人?

「冠」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因為古人不剪頭髮,又認為成年人披頭散髮是極其失禮的,所以帽子,也就是冠的存在就非常重要了。

不同場合、不同身份,使用不一樣的冠,並且和服裝嚴格對應,是古人的基本禮儀,這一點自秦漢以來,不僅在歷代的宮廷禮儀典制中有具體規定,在民間也是一種約定俗成。

「令嚴冠服之制」——《漢書·漢高祖本紀》

就像今天大約能通過一個人的衣服判斷他的職業類型一樣,當時頭冠也是人們身份的一個判斷依據。這些帽子,不同時代有不同特徵,有的並沒有存留至今,只有文字存世,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最常見的幾種帽子。

小冠(束髻冠)

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髮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最早是一種家居便服時穿戴的頭冠,後來演變成朝禮賓客也可以使用了,文官和學士常用這種小冠。

獬豸冠(法冠)

這是執法官常用的一種頭冠,始於戰國楚國。獬(xiè)豸(zhì)是傳說中的神羊,擅長判斷曲直,正邪忠奸,所以執法官將它的名字的所包含的這種意象,融合進他們的服飾里,秦漢及以前比較流行。

進賢冠(儒冠)

這種頭冠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越多等級也就越高。並可再襯巾幘,如無巾幘與梁數,那就說明使用者並無官爵,可能只是宮中無實權的儒者而已。

明代之後,進賢冠改稱梁冠,冠上的梁數有嚴格的規定: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

梁冠(進賢冠)自秦漢被發明以來,歷代在朝文官都有佩戴。梁冠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圍片,前開後合,造型上不失為官者的嚴肅性,同時也是非常美觀的一件衣飾。

鶡冠(武冠)

這種威風的帽子,是秦漢唐時期發展出來武館的專屬,冠頂插飾鶡(hé)毛以示英勇。鶡是一種性勇好鬥的鳥,與其它鳥類爭鬥至死不退縮。至唐代,依然能在一些人俑上看見鶡冠。

高山冠

高山冠在古代多為謁者所戴,所謂謁者,就是為皇帝傳令或引見外賓的官員,他們在工作中使用這種頭冠來標識自己的身份。

高山冠其形方而有山(山為冠中間之飾),高而豎直,如《漢志》所說:「頂不卻斜,有山,有展筒」。

遠遊冠

遠遊冠為王公所戴,在朝的上品朝臣也多戴用,這就已經有了相當的等級。有展筒(冠前的橫圍片),冠上一般飾有三梁,有時也襯黑介幘或青緌以做裝飾。遠遊冠其形方,後傾,外有圍邊,開前合後。

幞頭(又稱折上巾)

幞頭,又名折上巾、軟裹,是一種包裹頭部的紗羅軟巾,它的歷史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服飾史。幞頭所用紗羅通常為青黑色,加上使用方便,在唐代的時候尤其受到歡迎。

唐幞頭多種多樣,後期也使用不同的材質製作,使用多的是黑色薄質羅、紗,稱為蹼頭羅、蹼頭紗。紗羅材質比之絹更適合作蹼頭,更為透氣,易於散熱,受到唐人的喜愛。

這種傳統到了明代,變成了官員的專屬——用青黑色紗羅織成的幞頭也稱「烏紗」,自那以後,「烏紗帽」有了官職代名詞的含義。

鳳冠(又稱冠)

鳳冠為皇后所戴。冠前飾有鳳飾,以金、珠、寶、翠為飾,也有飾以九龍四鳳,大花小花各十二樹。

冕旒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的。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具體的規制可以點擊冕旒的形制與作用,查看往期文章中的詳細介紹。

貂禪冠(籠巾)

貂禪冠為三公親王所戴,官居一品偶爾也有戴用,其形正方,左右用細藤織成二片,形如蟬翼,並塗有金銀為飾,冠上綴金,並附蟬為飾(以示高潔),冠頂插有貂尾,這是一種高貴的冠式。

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簡稱「方巾」,明初頒行的一種方形軟帽。為職官、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紗羅製成,其形四角皆方,所以又名「四角方巾」。

從歷史走向來看,冠冕作為官員服飾的一部分,從先秦時期服飾的五花八門,到清代官員統一使用的「黑皮、紅纓、有頂珠」的官帽,它的形制是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嚴格且完善的。一個個不多見的古代頭冠,都曾發揮過保持主人形象、標示人物身份的作用,如今也都退出了歷史舞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672f5130bbc7f70b25f843fd9a4a9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