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蠶叢縱目之謎破解,真知堂:蜀王確實是豎眼,專家錯了

2024-01-14     新銳作家文壇

原標題:三星堆蠶叢縱目之謎破解,真知堂:蜀王確實是豎眼,專家錯了

三星堆蠶叢縱目之謎破解,真知堂:蜀王確實是豎眼,專家錯了

真知堂:四川廣漢三星堆,充滿了神秘。蠶叢是第一代古蜀王,《華陽國志》說蠶叢「目縱」,死後葬於「縱目人冢」。歷來學者對此無法解釋,直到三星堆出土了凸眼青銅面具。專家恍然大悟。原來古人說的縱目就是凸眼啊。那就好解釋了。蠶叢不就是因為甲亢病眼球凸出嗎?此說深入人心。然而,在深度研究歷史之後,真知堂發現,蠶叢王可能真的是有異相的豎眼人。這種豎眼,是上古人類的一種返祖現象。欲知詳情,敬請閱讀。

真知堂:四川廣漢三星堆,充滿了神秘。蠶叢是第一代古蜀王,《華陽國志》說蠶叢「目縱」,死後葬於「縱目人冢」。歷來學者對此無法解釋,直到三星堆出土了凸眼青銅面具。專家恍然大悟。原來古人說的縱目就是凸眼啊。那就好解釋了。蠶叢不就是因為甲亢病眼球凸出嗎?此說深入人心。然而,在深度研究歷史之後,真知堂發現,蠶叢王可能真的是有異相的豎眼人。這種豎眼,是上古人類的一種返祖現象。欲知詳情,敬請閱讀。

豎眼是什麼樣的?

不破不立。

首先,縱目解釋為凸目是沒有道理的。縱這個字,沒有任何凸起的含義。

縱有兩個讀音,四聲和三聲。

1. 放:~虎歸山。

2. 放任;不拘束:放~。

3. 身體猛然向前或向上:~身。

4. 即使:~然。

5. 豎,直,南北的方向,與「橫」相對:~橫交錯。

6. 起皺紋:這張紙都~了。

7. 指軍事上的「縱隊」。

zǒng

急遽的樣子:「喪事欲其~~爾」。

1. 放:~虎歸山。

2. 放任;不拘束:放~。

3. 身體猛然向前或向上:~身。

4. 即使:~然。

5. 豎,直,南北的方向,與「橫」相對:~橫交錯。

6. 起皺紋:這張紙都~了。

7. 指軍事上的「縱隊」。

zǒng

急遽的樣子:「喪事欲其~~爾」。

無論用哪個解釋,都沒有三星堆專家那種解釋。說三星堆出土的凸目面具就是古書上說的縱目人蠶叢,理由過於牽強。

真知堂的解釋是,縱目,就是豎眼。豎眼,不是眼睛豎著長的,而是指「豎瞳」。

所謂豎曈,是和圓曈,橫曈相對的。人類的瞳孔都是圓的,貓和蛇的瞳孔有時候是豎的,

羊的瞳孔則是橫的。即橫曈。

人類的眼睛瞳孔都是圓的。

所以我們很難去理解豎眼人的存在。

那麼,除了蜀王蠶叢外,古書上還有其他人或神是豎眼嗎?

還真有。

燭龍就是豎眼。

燭龍和豎眼仡佬

真知堂:燭龍,又叫燭九陰。是《山海經》中的異獸。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山海經·大荒經》

燭龍就是一條長了人面的赤蛇,所以它的眼睛也是蛇眼,即所謂直目正乘。也即豎瞳。

除了《山海經》,燭龍還出現在其他古書上:

《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楚辭·大招》:"北有寒山,逴龍赩只。"

《淮南子·地形訓》:"燭龍。。。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

《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楚辭·大招》:"北有寒山,逴龍赩只。"

《淮南子·地形訓》:"燭龍。。。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

燭龍長了一雙直目,直目就是縱目,這個應該無疑義。

那麼,除了燭龍這位大神外,是不是還有真人長著豎瞳呢?

查找資料,還真有。

這個民族現在還在,名為仡佬族。

明田汝成《炎徼紀聞·蠻夷》:「犵狫,一曰犵獠。」

明田汝成《炎徼紀聞·蠻夷》:「犵狫,一曰犵獠。」

仡佬族儺戲非常有名。

仡佬族儺戲是以驅邪逐鬼、巫教儀式、戲劇表演融合一體的古老傳統。和上古時本民族巫術關係密切。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仡佬語,無本民族的文字。總人口為550746人(2010年),大部分聚居在貴州省的務川和道真兩個自治縣和石阡縣。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關,仡佬語,無本民族的文字。總人口為550746人(2010年),大部分聚居在貴州省的務川和道真兩個自治縣和石阡縣。

關於仡佬族的歷史我們回頭再聊。

直接說正題。

豎眼仡佬,又稱豎眼花流,也就是長著豎瞳孔的仡佬人。

豎眼犵狫

犵狫,蠻之尤怪者,兩目直生,惡青衣人,遇之則有禍。去麻陽百餘里,不常見。——《溪蠻叢笑》

《溪蠻叢笑》宋朱輔撰。輔字季公,桐鄉人。。。為南宋末人耳。-《四庫全書》

《溪蠻叢笑》宋朱輔撰。輔字季公,桐鄉人。。。為南宋末人耳。-《四庫全書》

真知堂:除了南宋的《溪蠻叢笑》外,還有一部書《峒溪備錄》也有類似的記載:

「豎眼花流,蠻人之尤怪者,兩目直生,惡人衣青,云:「遇之有禍。」

原書已佚,見於清人小說《姑妄言》中。小說中提到徐霞客,可見明朝時豎眼仡佬人還沒有消亡。

那童自宏到了貴州、雲南一帶,住了年余回來,果然紀了一冊手抄,名為《峒谿備錄》。-《姑妄言》

那童自宏到了貴州、雲南一帶,住了年余回來,果然紀了一冊手抄,名為《峒谿備錄》。-《姑妄言》

長著豎眼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漫畫書給出了答案,大家參考一下。

豎眼或是返祖現象,和古仡佬人夜間打獵相關

真知堂:科學研究發現,肉食動物多豎瞳,草食動物多橫曈。

肉食動物的豎瞳孔則和它們喜歡夜間出獵有關。其本質還是圓瞳孔,但是瞳孔上有塊肌肉,就好像橫簾一樣,可以收攏起來。

它們日常為圓瞳,到了光線極幽暗的地方就收攏起來,變成豎瞳。經常養貓的朋友可以去觀察一下。

治療近視眼的小孔眼鏡採用的就是這個原理。入眼的光線減少,可以看得更清楚。

真知堂:人類最早都是狩獵採集族。女人以採集植物為生,男性則以捕魚,狩獵為生。靠近湖泊,海洋的人群可以捕魚,山民們就只能靠狩獵了。

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打獵最好晚上去。即所謂夜獵

古人有很多關於夜獵的文字。

馮乘虞盪夜獵,見一大麈,射之。《搜神記》

庾信《哀江南賦》:「豈知灞陵夜獵,猶是故時將軍。」

李商隱《少年》:「灞陵夜獵隨田竇,不識寒郊自轉蓬。」

馮乘虞盪夜獵,見一大麈,射之。《搜神記》

庾信《哀江南賦》:「豈知灞陵夜獵,猶是故時將軍。」

李商隱《少年》:「灞陵夜獵隨田竇,不識寒郊自轉蓬。」

真知堂:最著名的夜獵將軍就是李廣:『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首詩描寫的就是李廣夜獵,可謂膾炙人口。

李廣將軍夜晚視力驚人,是不是豎瞳還真不好說。豎眼仡佬是不是狩獵一族呢?研究表明,

仡佬族長期生活在山區,以箭術著稱。

「乞老其種不一。。。善造毒箭,當之立死,受其氣者亦死。」《峒溪備錄》

「乞老其種不一。。。善造毒箭,當之立死,受其氣者亦死。」《峒溪備錄》

豎瞳基因很有可能跟遠古時代的矮黑人種有關係。

真知堂:四川盆地靠近青藏高原,高原上原有土著為矮黑人種。這種人種的基因是D系。矮黑人(D)和棕色人種(C)是最早到達東亞大陸的晚期智人。華夏族主體O系來得比較晚。當代藏族就主要是D和O結合而成的民族。除了藏族外,D系基因在其他民族非常少。漢族僅有1.79%的比例。如下圖。

真知堂:四川盆地靠近青藏高原,高原上原有土著為矮黑人種。這種人種的基因是D系。矮黑人(D)和棕色人種(C)是最早到達東亞大陸的晚期智人。華夏族主體O系來得比較晚。當代藏族就主要是D和O結合而成的民族。除了藏族外,D系基因在其他民族非常少。漢族僅有1.79%的比例。如下圖。

真知堂:D和C大約50000年前就到了亞洲,被稱為老亞洲人。O和N來得比較晚。後來O成了亞洲的主體。其餘的基因都成了補充部分。

D/C主導亞洲的時候還是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還未發明農業,山地居民都是獵人。長期的夜獵生活使得部分人進化出了和夜間捕獵的野貓,蛇類一樣的豎瞳,可能性是極大的。

蠶叢王距今的年代很久遠,他應該就是一個擁有豎瞳基因的人。只不過這種人在當時(5000多年前)也已經非常少見了,所以被視為王者異相,口口相傳下來。

有人要問了,貴州的仡佬族和四川有關係嗎?

還真有!

西漢夜郎國滅之前,仡佬先民被稱濮人。之後至唐代,被稱為僚人。宋代開始,稱為【仡佬】。

《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今四川會理縣)為濮人 居地,有濮人冢";

孔安國《傳》:濮在江漢之南。

真知堂:由此可見,仡佬先民其實本就是四川盆地的居民,後來才遷移到雲貴一帶。

豎眼仡佬就是和蜀王蠶叢一樣的縱目人無疑!

但科學的講,還無法肯定他們和三星堆人群有關。

有人要說,你都是假設,沒有實例。別急。實例在後面。

當代還真有這樣的例子存在。看看這個老外的小孩,他就是豎瞳。(資料來源於網絡。)

還有這個老外。

結語

真知堂:真相大白!很多古書上的神秘記載,其實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的。

豎瞳即縱目,這是一種遠古少數獵人由於長期夜晚狩獵進化出的功能,只不過後來人們改成以農業為生,豎瞳人逐漸消失,也就是所謂的用進廢退。只保留在少數山地獵人族之中。

到了宋代,豎眼仡佬就不多見了。

古蜀國第一位王蠶叢,擁有一對罕見的豎瞳,就是縱目人。這或許才是蠶叢縱目的歷史真相。蠶叢縱目絕對不是蠶叢凸目。

真知堂推測,青銅面具上的凸眼原本有彩繪的豎瞳,只不過由於年代久遠消失了。

本研究結論為真知堂獨家首發於今日頭條平台,時間為2024年1月14日,寫於長沙書齋。覺得真知堂所言有道理的朋友,轉發出去給更多朋友看到吧。轉發是最大的支持,謝謝各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5caf8430d6ef9e6817a58be64a36d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