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是文物大市,有著數量眾多、不同時代的各等級歷史建築,據了解,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03處之多。
位於鹽湖區西城街道辦事處府西街 137 號(原西大街88號)的中山中學校址,即是一處被運城市人民政府於2015年6月8日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
中山中學校址(攝於2014年)
校址門牌
中山中學校址保護標誌碑
該校址坐南朝北,創建年代不詳,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築。東西長32.438米,南北寬15.288米,占地面積495.91平方米。現存建築有門房、過廳和後院東廂房。
門房面寬五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頂,布瓦鋪面;過廳面寬五間,進深二椽,單檐硬山頂。明間為前後院通道;後院東廂房面寬三間,進深二椽,一面坡屋。
攝於2014年8月
攝於2014年8月
攝於2014年8月
攝於2014年8月
運城中山中學是一所為了民族復興而培養進步青年的愛國學校,系由運城革命先驅、河東群眾領袖嘉康傑創辦。
嘉康傑是山西夏縣胡張鄉其毋村人,他投身教育、獻身革命、血染山河的故事在河東大地廣為流傳。作為教育救國的踐行者,其先後在夏縣、運城、臨汾、太原等地,創辦了以太小學、夏縣平民中學、運城河東中學、運城中山中學、太原中山中學等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進步青年成為革命中堅力量。
革命英烈嘉康傑
運城中山中學是1927年至1932年期間,嘉康傑在此租用私人住宅進行革命教育活動的場所。
作為珍貴的河東革命遺址,中山中學見證了河東紅色革命歷程的崢嶸歲月,是發揚傳承紅色傳統、紅色記憶、紅色基因的紅色教育基地,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沃土,需要全社會的守護和保護。
據悉,其保護範圍為東至東廂房後檐下,南自東廂房南山牆外皮向南 1 米,西至過廳西山牆外皮,北自門樓後檐下向北 5.1 米。
攝於2019年9月
一處舊址就是一段記憶,一段故事就是一種力量。當年涌動著紅色革命浪潮的中山中學,如今靜默佇立在老西街的一隅,走近它才知原來有那麼厚重的故事。
遺址無聲,碑文無言。歷經歲月的風雨侵蝕,目前,這座清代古建的門房牆體和屋頂已有不同程度的下沉塌陷,且周遭遍布垃圾,舊址保護現狀堪憂。
攝於2019年9月
攝於2019年9月
攝於2019年9月
攝於2019年9月
欣賞更多原創運城生活圖文,敬請關注本頭條號。
責任編輯:張國平
備案編號:運城網信A002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