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抑鬱症藍皮書(2022-2023年發布):50%抑鬱患者為學生

2023-10-11     校長傳媒

原標題:國民抑鬱症藍皮書(2022-2023年發布):50%抑鬱患者為學生

久,中科院院士陸林在科普欄目《科創中國·院士開講》中關於新冠疫情對人類心理影響的推測受到廣泛關注,他表示,這種心理層面的影響將持續至少20年。

他給出了一份數據,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鬱症患者,9000萬焦慮症患者,數億人出現失眠障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的發病率大幅增加了25%。

陸林在《院士開講》中提醒道,在當前的社會環境,經濟下行壓力下,大眾應該做好長期心理準備,及時調節情緒,保證睡眠。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抑鬱障礙終生患病率為6.8%,其中抑鬱症為3.4%,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9500萬,每年大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困擾,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殺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自殺人數占全球自殺人數的77%

新冠疫情後,全球精神障礙疾病負擔更加沉重,重度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例分別增加了28%26%,抑鬱症患者激增5300萬,增幅高達27.6%。疫情的壓力,給抑鬱症的診斷及治療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2021年發表於《柳葉刀》上的研究提到,新冠大流行使得公共衛生安全因素變得突出,但其他和不平等相關的複雜社會因素並未消失,此前已有研究顯示,疫情給婦女和年輕人帶來的影響最嚴重。

同時,國民對於抑鬱症的了解還知之甚少,抑鬱症患者依然面臨著病恥感強,疾病教育缺失,就醫困難等問題。

為此,抑鬱研究所,聯合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好心情、靈北中國,在抑鬱症患者群體中收集了6670份有效問卷,共同打造此份《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從國民抑鬱症現狀、抑鬱症患者現狀、患者就醫現狀、患者用藥現狀以及預防與干預等5個方面,客觀、全面反映我國抑鬱症全貌及變化,呼籲國民高度重視心理健康,並探討更有效的新興治療方式。

01

引發抑鬱的原因

分別有86%68%的患者認為:

引發抑鬱症的主要原因是情緒壓力家庭親子關係

其次是親密關係職業發展,分別占45%35%

很多時候,人們會把負面情緒埋在心裡,不僅無法化解,反而有陷入抑鬱的風險。

事實上,這些情緒需要被正視和表達,我們需要意識到:負面情緒的存在本來就是正常且普遍的。

02

50%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

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抑鬱症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社會亟需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於成人。

有研究認為,成年期抑鬱症在青少年時期已發病

03

被忽視的青少年抑鬱症:

生病的孩子,往往有個生病的家

77%69%的學生患者在際關係家庭關係中易出現抑鬱。

63%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衝突/家暴

造成青少年抑鬱的原因

對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醫前極為關鍵的一環。他們能否及時察覺孩子的異動,並給予有效的關注和引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病情走向。

很多家長都只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卻看不到背後的情緒和精神因素,把問題簡單定性為不愛學習、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長此以往,導致青少年的抑鬱之路「道阻且長」,甚至出現自殘、自殺等傾向。

青少年罹患抑鬱症的現象不容忽視,我們應當在社會、家庭、個人之間構成良好的動態系統,相互影響、促進改變

04

職場抑鬱:

網際網路和教培行業為重災區

網際網路教育培訓行業,成為職場抑鬱的「重災區」

中國86%的公司沒有給員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務。

網際網路和教育行業的內卷程度高,很多時候需要「24小時待機」,讓人難以分清生活和工作的邊界。

當工作繁重、自我要求過高,令人倍感壓力時,很容易引發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種症狀,比如失眠、焦慮、持續性睏倦、提不起精神,甚至頭痛嘔吐。

因為對疾病沒有正確認識,一些人把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劃等號,很多職場人被籠罩在病恥感之中,不願透露病情,更不願就醫。

05

女性患病率約為男性兩倍

抑鬱症患者中,女性占比為68%,遠高於男性;

女性抑鬱症的患病率約為男性的2倍

《柳葉刀》發布的多項研究和報告顯示,女性受到疫情帶來的社會與經濟負面影響更大。

諸如月經周期、妊娠、更年期激素變化等女性生殖相關的抑鬱症亞類也被稱為生殖性抑鬱。

抑鬱症不僅會影響女性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到她們的社交關係、職業生涯和自我價值感,而且會由於生理激素外界刺激等因素而使她們的病情變得更加複雜

06

產後抑鬱:

每5個產婦就有1個抑鬱症

63%的女性曾罹患產後抑鬱

20%的女性曾在懷孕期間患上抑鬱症

40%的患者家人對產後抑鬱患者處於漠視狀態;

13%的家屬認為她們是在矯情,甚至還會諷刺

社會家庭身份的變化、哺乳喂奶、家庭關係等,是誘導產後抑鬱爆發的幾大主要導火索。

產後抑鬱的臨床特徵與抑鬱症一樣,都伴隨著長時間的心境低落、易怒易悲、社交減少、自我價值感低、生活無意義感加重、失眠或倦怠、食慾性慾減退,嚴重者甚至有自殘或自殺的傾向

另外,傳統下的母親形象,使女性為了家庭和孩子而付出和犧牲成為理所當然,而那些無法做出同樣犧牲的女性,也無法走出來自家庭的壓力。

07

老年抑鬱患者:

最需要的是子女關懷

65%的老年患者認為,抑鬱的主要原因是對慢病治療的焦慮

33%認為是無用感和孤獨感

78%的老年患者認為子女關懷是緩解抑鬱最有效的方式

老年人已經屬於社會邊緣群體,他們的孤獨抑鬱不為人知。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很多老年患者因對疾病認識不足而自行停藥,致使病情反覆,讓很多老人深受折磨。

老年抑鬱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勢必使得老年人自殺率升高,從而給家庭、社會帶來沉痛打擊。

08

抑鬱症患者在治療中有哪些痛點?

52%的患者不考慮心理治療的原因在於費用高

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常被各種藥物副作用困擾;

44%的患者表示不能忍受自己因為治療而變胖

抑鬱症復發率高達72%;

服藥依從性為影響抑鬱症復發的首位因素。

在缺乏對抑鬱藥物了解的情況下,該如何在保證安全有效的劑量下避免自己產生不良反應也是抑鬱患者擔憂的一點。

將心理健康納入全民健康覆蓋的核心內容是必要的。

與此同時,醫療從業者也應該在藥物治療之外結合關懷和照護,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09

患者在哪裡就診?

首次就診時,57%的患者會選擇公立綜合三甲醫院

30%的患者選擇在精神專業醫院就診

公立、權威醫院和醫生,是患者治療時的優先選擇。

目前國內心理行業仍處於起步狀態,很多患者擔心不靠譜醫生不僅浪費錢還對自己的病情沒幫助,所以更傾向選擇公立、專業的醫師。

10

疫情改變了抑鬱患者的就醫方式

43%的患者在疫情之下改變了就醫方式

30%的患者在就診/複診時,需花費一天的時間

僅有11%的患者花費時間在1小時之內

新冠疫情作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給全球帶來了顯著的心理衝擊,且疫情期間,患者線下就診面臨著出行困難、流程複雜、花費時間過長等問題。

11

抑鬱症患者用藥、就診現狀

27%的患者在網上購藥59%醫院購藥

47%的患者對所服藥品不夠了解

僅有9%患者了解藥品減藥方法

92%的患者能夠接受在線問診(網際網路醫院)的方式。

與軀體疾病不同,精神類疾病大多不依賴於儀器設備的檢查和生化指標的檢驗,而是依託醫生強大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通過和患者的交流、觀察來進行判斷

數字化醫療作為醫療領域的新模式,提高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對在線診療的接受度。

破除醫療服務時空壁壘、提升治療效果、提高診療效率、凸顯個性化和智能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點。

12

患者通過什麼了解抑鬱症知識?

70%患者獲取抑鬱疾病知識的來源為:心理公眾號

44%為B站、微博、小紅書等網絡社交平台

13

中國精神心理行業發展現狀

隨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心理健康問題成大眾關注焦點;

有研究表明,新冠康復者中,有18.3%顯示抑鬱,17.9%有PTSD症狀,16.2%伴隨焦慮,13.5%出現睡眠障礙

目前我國每百萬人口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而美國是1000人,相差50倍

即使在2019年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也只有一小部分有需要的人能夠獲得且負擔得起高質量的精神衛生保健服務。

高收入國家70%的精神病患者能得到治療,低收入國家只有12%的精神病患者能獲得精神衛生保健服務。

目前國內80%的綜合醫院沒有精神科,同時抑鬱症患者門診量卻每年增長20%

中國心理健康市場預估將會有30倍以上的成長空間。

遠程醫療和在線醫療可進行隨訪、接訪、複診等行為患者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服務平台進行初步分診、在線諮詢、複診開藥、藥物配送、院外康復管理。

國家政策

國內心理健康行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指導。

2021年03月

《中央編辦關於國家衛生健康委所屬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的批覆》:

國家衛健委設立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

2021年8月

《關於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鬱症防治措施的提案》:

教育部要求把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

2021年11月

《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診療項目目錄 (2021年)》 :

廣東率先把心理治療納入醫保。

心理健康服務的配套政策正逐步落地,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抑鬱防治等重點人群、專項心理問題的政策指引,有利於提高心理健康普及率和提升市場滲透率,從源頭進行預防和干預。

世界衛生組織的全部194個會員國都簽署了《2013-2030年精神衛生綜合行動計劃》,由此簽署實現一系列旨在改變精神衛生現狀的全球目標。

總結:

我國有9500萬抑鬱症患者,抑鬱症作為最常見而且疾病負擔居首的情緒障礙,離我們並不遙遠,甚至其「魔爪」已伸向青少年兒童。

數據中30%是18歲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學生,這一數據隨著疫情,還在繼續增加。每個孩子都有可能遭受抑鬱症的打擊,一旦發生,將嚴重損害著學生的身心健康。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發生問題之前,應及時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只治療,不預防」。因為如大多數父母和教育者都可以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被忽視的問題。

大家僅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治療或矯正學生的不良心理問題,直到孩子出現了問題才想到要去關心、教育和干預,更多的是對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諮詢,沒有想過直接切斷問題發生的源頭,採取預防手段。

在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時,為了規避風險和誤差,需要依託客觀、公正的依據來輔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也就是需要採用心理測評的方式。

心理測評基於中小學學生心理的發展特點,選取經由國內外學科專家研發以及國內權威心理學專家修訂後的適用於中國背景下的問卷和量表進行專業心理測評,對其信效度進行嚴格檢驗並在其符合標準後才公開使用。通過以上標準流程確保測試結果的精準性,以達到將真正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挑選出來的目的,及時進行干預和預防,避免發生悲劇。

參考文獻:

[1]徐暉,李崢.精神疾病患者病恥感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誌,2007(05):455-458.

[2]徐伏蓮,黃奕祥.青少年抑鬱症狀研究進展[J].

[3]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4]劉映.抑鬱成為職場人群「職業失能」重要原因[J].

來源:數據開放

延伸閱讀:

曾奇峰給父母的11句話: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超有意思的50個經典心理學效應

一位青春期女孩媽媽自述:15歲女兒抑鬱休學,我和老公的行為,害慘了整個家

為啥現在的孩子抑鬱症這麼多?這組漫畫揭示了真相!

面對抑鬱症,我們能做些什麼?

媽媽產後抑鬱離世時孩子才7個月:媽媽,請不要當超人

易引發抑鬱的12種思維模式

漫畫:假如抑鬱發生在你身邊

如何讓青少年遠離抑鬱症:培養他這點就夠了!

「空心病」這種情緒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北大心理專家徐凱文呼籲,家長可以這麼做.....

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的觀察:現在的孩子要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究竟有多難?

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的觀察:現在的孩子要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究竟有多難?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505f66d8db7526d103dd0430df20e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