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行動了?歐盟「碰瓷」中國,先拿塑料說事

2023-11-22   金投網

原標題:開始行動了?歐盟「碰瓷」中國,先拿塑料說事

歐盟從下周開始,將對進口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徵收6.6%至24.2%的臨時關稅,PET是一種廣泛用於塑料瓶生產的物質。

這個是歐盟3月發起的調查,說從中國進口的PET產品「湧入歐洲」,歐洲資產的賣不出去,被迫降價,認為「我們的商品對他們產生迫在眉睫的傷害」。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中國對歐盟的非蜂窩PET出貨量同比增長43.7%,達到1.14億美元。

很顯然,歐盟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的,準確說屬於貿易保護主義,要知道一方面產區少,二來因為戰爭緣故,生產成本必然高於中國。

這也反映出來歐盟內部不友好的聲音越來越大,例如前貿易專員說和我們多年貿易,歐盟「吃了虧」,原因是貿易逆差越來越大,錢都被我們賺了,提出觀點這人叫德古赫特,當年對中國太陽能產業下手的也是他——2013年,德古赫特就在調查中國對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的補貼。

甚至有政客稱,我們現在的經濟復甦,但消費動力不足,導致中國購買自己的商品多了起來,買歐盟的就少了,覺得這不公平。

不難看出,歐盟內部現在有不少想和我們過不去的人,不然也不會出現前段時間最為關注的電動汽車調查事情。

理由也是一樣——買中國汽車越來越多,歐盟自己的賣不出去了,因此看看是不是傾銷,有意思的是這仿佛為美國做了嫁衣,因為耶倫一直在說中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結果美國賣挺好。

透露出來的消息是,中國歐盟商會會長認為,中國有能力生產5000萬輛汽車,而國內只有2300萬輛的需求。《金融時報》報道說主要調查三家中企:比亞迪、上汽和吉利。

當然,嘴上說和實際行動還是差距不小,美國嘴上說,有實力也在行動的上和我們對著干,歐盟現在身陷囹圄,各種問題麻煩不斷,關鍵是什麼時候能結束還是未知數。

例如,在歐盟調查中國電動汽車時,上個月,中國對歐盟的電動汽車出口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10月份出口額首次突破20億美元,同比增長了32.25%,幾乎是今年9月出貨量的兩倍。

此外,嘴上說和行動不一樣的還有歐洲企業,Stellantis(旗下品牌包括菲亞特和沃克斯豪爾)執行長卡洛斯·塔瓦雷斯說要和寧德合作在歐洲生產低成本電動汽車電池。搞笑的是,他在向政府建議時提的是要對中國製造的相關產品加關稅。

在和寧德達成合作意向以後,他還說:「CATL是該行業的行業領導者,我們將與我們的標誌性汽車品牌一起,為我們的客戶帶來創新和可獲得的電池技術。」

實際上,歐盟內部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已經很明顯了,因此不排除未來對中國相關商品出台一些不友好政策。

最後再舉個例子,在新能源問題上,最近在可再生能源項目公開招標問題上,歐盟打算排除中國產品,涉及到太陽能光伏組件、風力渦輪機和制氫電解槽。

這個做法有點像美國搞的「購買美國製造法案」,但老美玩起來豆捉襟見肘,歐盟照葫蘆畫瓢簡直是在作死路上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