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打擊英美貨輪,紅海一夜間全變成中國貨輪:葉門胡塞蒙了?

2024-01-16     兵器觀世界

原標題:飛彈打擊英美貨輪,紅海一夜間全變成中國貨輪:葉門胡塞蒙了?

紅海,這條連接東西方的重要水道,一夜之間仿佛成了中國貨輪的展覽館。在美英聯軍空襲葉門胡塞控制區的行動並未觸動胡塞決心的情況下,唯一顯著的變化便是胡塞武裝對美英航運的聲明性打擊。美國在組織國際聯軍的過程中,並不真指望其他國家加入實際作戰,而更多是通過人數優勢達到一種心理上的壓制——法不責眾。但胡塞武裝似乎已經摸清了遊戲規則,他們明智地將攻擊目標限定在美英兩國。

然而,當胡塞武裝的目光轉向紅海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眼前的貨輪幾乎都打著中國的旗幟,船上不乏來自中國的船員,貨物也主要來源於中國。RT發布的新聞進一步確認了這一現象:在蘇伊士運河,只需要標示「中國船員」或「中國公司」,便可確保安全通行。而此舉也迅速被西方公司模仿,中國相關的貨輪頓時占據了紅海的主流。

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局勢中,具有中國標識的貨船似乎成為了最搶手的避難所。甚至到了如此地步:一艘貨船隻要有一個中國船員在,就能順利通過危機四伏的紅海,似乎比得上美軍宙斯盾艦的護航效果,外輪對中國船員的需求極可能導致他們工資的大幅提升。

從經濟角度分析,美軍在攔截胡塞武裝的飛彈和無人機、發動空襲以及部署航母戰鬥群等軍事行動中,已耗資不菲。僅僅標準2飛彈的發射成本就高達200萬美元。計及整體開銷,20億美金是保守估計。與此相比,增加給中國船員的工資似乎省錢得多。

胡塞武裝雖然沒有真正擊沉過任何貨輪,但他們的策略並非單純的破壞。1月13日對俄羅斯油輪的誤攻更是警示了他們要更加謹慎,其實質目標在於通過軍事威懾吸引對北部地區的投資,以及迫使以色列撤出加沙,取得某種戰略優勢。

我們不應簡單地將勝利的定義局限于軍事擊殺上。歷史上,例如英帝國在贏下了幾乎所有戰役後,最終還是丟失了印度、非洲和北美等殖民地。同樣,美國也在越南和阿富汗面臨類似結果。戰爭的結局往往與耗費與產出的比例有關,而非單方面的戰場勝利。

葉門胡塞武裝的戰略顯然是耗損對手。在家門口採取小規模卻頻繁的軍事行動,無疑要比遠離本土部署龐大艦隊的美軍來得經濟。美國由於國際形象和對人道主義問題的考量,無法對葉門實施全面的海上封鎖,而胡塞武裝的策略正巧打中了這一軟肋。

如今的全球政治版圖正依舊在重畫之中,葉門胡塞武裝的行動可能將成為多極世界秩序下的一個樣本。他們無聲的一擊,或許比硝煙瀰漫的戰場上更能引起國際社會對衝突新規則的思考。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預見,當前的衝突格局不僅對於中東地區的戰略平衡有所影響,更對國際航運和海上安全的全局性議題產生深遠的波及。在這個劃時代的轉折點上,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行動都將重新定義未來的國際關係。而中國在這場棋局中無疑扮演著一個值得關注的角色——顯然,紅海上那些揚帆的中國貨輪,遠比我們看到的要複雜得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35bc4162adddf162dbdc186a9570a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