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不足,歐洲援烏力度銳減,日子難熬,德總理向加拿大「找氣」

2022-08-24     國防時報看點

原標題:後勁不足,歐洲援烏力度銳減,日子難熬,德總理向加拿大「找氣」

俄烏衝突爆發已有半年,迄今仍無停火跡象。

最新報道,俄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當天表示,在過去一天,俄軍消滅100多名烏民族主義者。

同時,俄軍摧毀8個烏軍指揮所、142個地區的烏軍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俄羅斯的防空系統在赫爾松州卡霍夫卡區的空中摧毀8枚「海馬斯」火箭彈、5架烏克蘭無人機等。

相較之下,歐洲多國有些「後勁不足」。特別是法德兩國,似乎更渴望通過談判快速達成解決方案。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旗下的「援烏追蹤」資料庫還顯示,近幾個月來,歐洲六國對烏援助直線下跌。

隨著烏俄戰事的遞進,世界局勢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改變。

眼下,西方與俄羅斯勢同水火,撕裂了本就脆弱的國際安全格局。而歐洲多國的日子也不好過,不僅經濟尚未走出疫情帶來的陰影,同時還面臨著通脹、供應鏈中斷及能源危機。

哪怕是諸如作為歐盟「領頭羊」的德國,如今也陷入困境。

眼看能源寒冬將近,天然氣流量的大幅減少使歐洲各國爭相增加儲備供應,德國等國家四處尋求替代來源,加拿大便是其目標之一。

近日,急於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前往加拿大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多個德企高管隨行。對此,有德媒報道,稱朔爾茨此行的重點是加強能源夥伴關係。這也是朔爾茨對單個國家進行的最長的工作訪問。

在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的會談中,朔爾茨毫不掩飾的表示,德國正在加緊基建,以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並且希望在能源轉型期間,加拿大可以成為德國液化天然氣和綠色氫能這兩種能源的重要合作夥伴。

對此,特魯多回應稱,加拿大正在探索向歐洲直接出口液化天然氣的可行性。

其實,就在朔爾茨一行抵達之前,特魯多便表示,「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沒有太多的辦法,來幫助(德國)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天的挑戰」。

的確,儘管加拿大是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加拿大2020年位列世界第五大天然氣生產國。但是加拿大東海岸目前沒有液化天然氣運輸終端,因此德國無法立即從加拿大獲得大量液化天然氣 。

換句話說,朔爾茨此次訪問加拿大並沒有實質性的收穫。

其實,在朔爾茨上任之後,俄德關係急轉直下,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前,德國就接連對俄羅斯出手,主動叫停「北溪-2號」,還驅逐了俄羅斯外交官。

對比在默克爾時期,俄德之間相處還是不差的,德國可以通過來自俄羅斯的能源,對歐盟施加影響力。

也因此,不少輿論認為,朔爾茨為了迎合美國而漸漸迷失自我,同時也毀了默克爾苦心經營多年的心血。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朔爾茨不僅僅是追隨美國與俄羅斯翻臉,更是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其上任後首次訪問亞洲偏偏只選擇了日本。不難看出,朔爾茨政府的對外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在軍事上,德國的防務政策也出現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調整。

德國先是宣布設立總額達1000億歐元的「特別基金」擴充軍備,且今後將把國防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北約要求的2%以上,接著又打破不向「戰亂地區國家」輸送致命性武器的禁忌。

不過,朔爾茨這一系列的「操作」下來,德國不僅沒有能恢復往日「風采」,反而一步步的被朔爾茨推向了泥潭。

在疫情之下,全球經濟陷入低迷的今天,歐洲的政治家們還在不顧後果的製造地區矛盾,加深危機的來臨,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

長此以往,誰也不能保證,當年經濟大蕭條帶給歐洲的傷痛,很可能會再一次出現的歐洲大陸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34b1f7da92d6f70a43c2aef285b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