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地處亞洲中西部,幾近亞歐大陸的中心;它西鄰伊朗,北面與俄羅斯有2400公里左右的邊界線。東、南緊貼巴基斯坦,領土面積65萬平方公里。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79年12月27日至1989年2月15日,前蘇聯為了自己的利益悍然派兵攻占了阿富汗。
蘇聯出兵是冷戰期間美蘇對中東南亞爭奪的必然結果。因為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印度洋,是蘇聯的既定戰略方針。
而阿富汗是通往南亞和印度洋的必經之路,要使通往印度洋的戰略得以順利實施,蘇聯必須在中亞地區擴張勢力。
其實入侵阿富汗之前蘇聯已深深捲入到了當地的經濟、政治、軍事各個方面。但由於當時的阿富汗動盪不安,各種衝突不斷;加上通過權力鬥爭上台的新領導人表現出明顯的偏向美國的傾向,並採取了一系列反蘇親美的措施。
出於穩定阿政局、確保蘇聯在阿富汗長期苦心經營的成果,防止美國、巴基斯坦等國對阿富汗事務過多介入以及伊朗對蘇聯中亞的影響等目的,蘇聯於是決定直接出兵占領阿富汗。
1979年12月27日晚 7 時半, 當蘇聯農業代表團與阿政府官員舉行宴會是,事先隱蔽集結於的蘇軍第105空降師, 在原駐阿蘇軍和克格勃人員的引導下, 發動突然襲擊 ,僅用3個半小時就完全控制了喀布爾市。
1979年12月28日起蘇軍集結6個師,分東、西兩路對阿富汗發動鉗形攻勢。在短時間內蘇軍就基本完成對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領,並控制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要地。
不過令西方膽戰心驚的蘇軍很快就陷入了阿富汗人民的游擊戰爭之中,被打得丟盔卸甲。從1980年6月蘇軍對阿游擊隊實行清剿,由於地形、人心和國際各種勢力的介入,蘇軍始終不能徹底消滅高度分散的游擊隊。
阿富汗戰爭中每一年蘇聯需要消耗20億美元以上。在1979 - 1980年的油價高峰期蘇聯還是負擔得起,然而,從1980年11月到1986年6月油價同期下降近6倍,當然這不是偶然的。
經濟、政治、軍事上都沒有得到好處的蘇聯在1989年2月15日前從阿富汗撤出全部作戰軍隊。這樣,蘇聯進行了一場付出了沉重代價卻毫無收益的戰爭。
據蘇軍總政治部公布,在這場戰爭中蘇年共傷亡48788人,其中死亡人數達13310人;而阿富汗1500萬人中,有近半數被趕離家園,有130多萬人喪生,有500萬人變成難民,另有13萬人被監禁。
蘇軍派出各種小分隊偵查阿富汗游擊隊的行蹤。
蘇軍出動米-24武裝直升機掩護車隊。
在阿富汗這樣險惡的地形是蘇軍坦克裝甲車隊的噩夢。
阿富汗的高原和山地占全國總面積的4/5,這是被人稱為帝國的墳墓,因為歷史上侵略這裡的國家都走向了衰落!比如英國、前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