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曾試圖除掉曹操,曹操得知後,為何不殺了他呢?

2022-07-11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漢獻帝曾試圖除掉曹操,曹操得知後,為何不殺了他呢?

漢獻帝劉協(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河南洛陽人。東漢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漢靈帝劉宏嫡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母為靈懷皇后王榮。對於劉協來說,一開始不是皇帝的繼承人選。在漢靈帝劉宏去世後,一開始漢少帝劉辯即位。當然,公元189年,董卓來到都城洛陽,並篡奪了朝廷大權。

於是,公元189年9月,劉協在董卓擁立下,登基稱帝。不過,儘管獲得了皇帝的寶座,但是,劉協並沒有掌握什麼實權,也即長期受到了權臣的挾持。公元192年,王允聯合呂布,除掉了董卓這位權臣。但是,好景不長,董卓的李傕、郭汜反擊長安,王允被殺,呂布敗逃,漢獻帝被李傕和郭汜挾持。

公元196年,漢獻帝劉協成功離開長安,並獲得了曹操的扶持,並遷都挾持。不過,曹操顯然也不是忠於漢室的大臣,他和之前的董卓、李傕、郭汜等人一樣,都不會將大權交給劉協。自公元196年開始,漢獻帝成為曹操挾持的傀儡皇帝。面對篡權的曹操,漢獻帝劉協自然是十分不滿,也曾進行反擊,甚至謀劃誅殺曹操。那麼,問題來了,漢獻帝曾密謀除掉曹操,曹操得知後,為何不反殺漢獻帝呢?

首先,說到漢獻帝劉協的反擊,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衣帶詔。對於衣帶詔來說,不僅是《三國演義》中渲染的情節,也得到了《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

《後漢書獻帝紀》中記載: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紹敗走。

《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先主據下邳。

具體來說,公元200年,劉協不滿曹操大權獨攬,悄悄寫下衣帶詔,命令董貴人的父親董承設法誅殺曹操。在衣帶詔這一事件中,董承和左將軍劉備等人一起密謀,結果事情敗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誅殺,身懷六甲的董貴人也沒有保住性命。

董貴人被殺後,伏皇后對曹操忌憚不已,曾聯繫自己的父親伏完,企圖除掉曹操。當然,考慮到曹操的勢力實在太強大了,伏皇后的父親伏完,並不敢和曹操展開正面的較量。結果,到了公元214年,伏皇后的謀劃敗露。對此,曹操不僅廢掉了伏皇后,還迫使漢獻帝冊立曹節為皇后。

對於曹操來說,不僅沒有反殺漢獻帝劉協,反而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其實是比較寬容了。如果放在南北朝等歷史階段,漢獻帝很可能就要性命難保了。與此相對應的是,在曹操之後,司馬師這位權臣直接廢掉了曹芳這位皇帝,至於司馬昭,則更加過分,派人弒殺了曹髦。從這一角度來看,曹操雖然沒有忠於漢室,卻還是對漢獻帝劉徹保留了底線。

對此,在筆者看來,曹操雖然具有弒殺漢獻帝的實力,但是,他卻沒有真的付諸行動。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公元200年,漢獻帝劉協策劃衣帶詔的時候,曹操的處境非常危險,不管是廢掉漢獻帝,還是殺了劉協,都可能讓曹操勢力走向滅亡。

彼時,在東漢朝廷內部,忠於漢室的力量還是不少的。這是因為漢朝幾百年的時間,促使人們還是心懷漢室的。所以,公元197年僭越稱帝的袁術,立即遭到天下英雄豪傑的討伐,從而迅速走向滅亡。而在外部,曹操不僅要面臨強大的袁紹,還需要防備劉表、孫權、劉備等諸侯勢力。在此基礎上,衣帶詔爆發的時候,曹操只能熄滅自己的怒火,也即從大局出發,曹操在公元200年,不能反殺漢獻帝劉協。

同時,到了公元214年,伏皇后的謀劃敗露後,曹操雖然消滅了大部分諸侯,但是,劉備、孫權這兩大諸侯的實力也是不斷增強。比如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就聯手擊敗了曹操,從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攻占荊州南部的四個郡,又擊敗了劉璋,從而奪取了益州之地,而就孫權來說,也獲得了交州等州郡。所以,孫權和劉備帶來的壓力,同樣是比較大的。

如果曹操殺了漢獻帝劉協,劉備和孫權無疑會聯手討伐曹操,這或許會讓曹操重蹈赤壁之戰的覆轍。另一方面,漢獻帝劉協存在一定的利用價值,也即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自然是曹操沒有殺害劉協的重要原因。當然,可能一些人要問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沒有讓劉備、孫權等諸侯屈服。

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漢獻帝對這些諸侯的影響比較有限,但是,對於大部分心懷漢室的英雄豪傑來說,漢獻帝這一旗幟,還是具有號召力。換而言之,曹操可以通過東漢王朝的名義來招攬各地的人才,並且用東漢王朝的名義來給他們冊封官職,進而讓這些人為我所用。比如關羽的漢壽亭侯,就是曹操上表漢獻帝劉協冊封的。雖然關羽最終離開了曹操,可是,對於東漢朝廷冊封的漢壽亭侯,關羽卻是經常掛在嘴邊,這是因為東漢朝廷冊封的官職和爵位,是名正言順的,也是最具有含金量的。

最後,在此基礎上,不管曹操是殺了漢獻帝,還是取而代之,都會削弱東漢王朝的權威和地位,從而不利於自己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在還沒有消滅天下群雄的背景下,漢獻帝還是具有一定存在價值的,這也是曹操可以寬容大度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曹操曾經是東漢朝廷的官吏,可謂受到了東漢朝廷的俸祿和恩惠,這也是其沒有除掉漢獻帝的原因之一。

對於年輕時的曹操,顯然是忠於漢室的,比如在漢靈帝在位時,曹操就多次上奏朝廷,提出自己的主張和建議,希望可以挽救東漢衰落的趨勢。只是伴隨著天下形勢的變化,曹操才逐漸有了不臣之心。但是,曹操最終的目標,只是「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既然如此,面對漢獻帝劉協的反擊,曹操沒有痛下殺手,並且將篡漢自立的機會,留給了兒子曹丕。換而言之,曹操身為漢臣,不願背負罵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2b9a5e2b21280485342486f321077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