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館》火了,背後的歷史講給孩子

2023-09-07     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逃出大英博物館》火了,背後的歷史講給孩子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近期該博物館被曝約2000件館藏文物「不翼而飛」,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掛到網上低價出售。失竊醜聞(點擊看詳情) 被曝出後,多個文物原籍國要求歸還本國文物。

在社交媒體上,#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話題引發熱議。一部自媒體博主拍攝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火了,短劇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中的一盞玉壺出逃尋鄉的故事。

5日,這個短劇迎來大結局。有網友看後動情地寫下:「瑰葭路=歸家路,總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國文物,會風風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滑動查看網友評論

1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球47國,200多家博物館裡,存放的中國文物至少有164萬件。而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000多件,長期陳列的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大英博物館內的很多中國文物在陳展時擠在一起,沒有名字,只有編號。有的沒有保護罩,任由往來遊客觸摸。還有不少中國文物被切割,一條條裂縫讓人看了心疼。

從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的青銅器,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製品……這裡的藏品幾乎囊括了所有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

其中,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所謂的大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就有3件來自中國,分別是《女史箴圖》、敦煌壁畫和大維德花瓶

大英博物館,《女史箴圖》,圖自網友@cheungalanna。

目前,30號展廳正在展出中國晚清時期的展品。

大英博物館正在展出的中國特展:「晚清百態」。

不少中國遊客初見這些文物,心裡會產生一種民族自豪,但隨著參觀的深入,這份自豪又被悲憤與心痛擊中……

2

背後的歷史

不敢忘,不能忘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是怎麼來的?

大英博物館自稱館藏珍品有兩個來源:一是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的捐獻,二是在英國政府的財政支持下動用自身資金所購入。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大英博物館內中國文物的入藏時間集中在近代中國國勢日衰、淪為列強半殖民地的時期,是第一次、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英國從我國劫掠或通過不正當貿易所得。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摹本,是當今世界現存最早的中國絹畫。這幅畫在1900年被從頤和園搶走,1903年大英博物館僅花了25英鎊購入,現在成了鎮館之寶。

在該博物館中國館的入口處寫著這樣一段話:「中國人創造了世界上最廣泛最持久的文明。他們的語言在近4000年的時間裡,以同樣的方式說和寫,他們遼闊的國家聯繫在一起,表達了一種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統一文化。」

館方一面誇讚中華文明,一面卻將曾經的強盜歷史昭告天下。歷史是一面鏡子,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這些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流失文物也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國人,「落後就要挨打」,我們曾有沉痛教訓。

3

英國拒絕歸還我國文物

中國日漸強大,國際地位與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麼海外流失文物遲遲未歸?

法律困境仍是阻礙文物回歸的最大障礙。

自1954年「海牙公約」開流失文物歸還先河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先後於1970年和1995年制定了相關國際公約。但「法不溯及既往」的國際法原則,很大程度上讓這些國際公約失去了效力。尤其是以英國為代表的「文物流入國」並未加入公約。

一般而言,流失文物的回歸途徑主要有三種,即購回、捐回和追索。但許多流失文物通過盜掘和走私等非法途徑出境,帳目不清,難以取證。

儘管我們在道義上占了上風,但跨國追回流失文物,仍是艱難而漫長的過程。一些曾經的「強盜國家」,無理、虛偽、滑稽、強硬地拒絕歸還我國文物,讓國人深感無奈。

比如,英國政府就以《大英博物館法》為理由,自設「禁止博物館返還任何藏品」的門檻,宣稱這些文物在英國能獲得比在其本國「更好的保護」,拒絕將文物歸還原籍國。

4

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腳步從未停止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達到這一數據的10倍之多。

文物歸還「道阻且長」,但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腳步從未停止。

多年來,我國一直通過司法訴訟、協商捐贈、執法合作、搶救徵集等各種方式,致力於在國際公約的框架下通過法律或者協商去追索流失文物。

在中國多方長期努力之下,已與美國、義大利等24個國家達成協定,並逐步形成了外交談判、國際執法合作、民事訴訟、協商、捐贈、商業回購、第三方斡旋等工作模式。至今,已有流失於美國、瑞士、德國等國的部分中國文物成功歸還。

據統計,從1949年至今,我國成功追回15萬件流失文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持續加大文物追討力度,成功促成1800餘件(套)流失文物返還。就在近日,瑞士就向中國返還了5件流失文物藝術品,其中包括4件陶瓷器和1枚錢幣。

國家的繁榮富強是追回流失文物最堅強的後盾,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越來越多文物「回家」,是因為「家底」更厚實,「家」更強大了。相信在不久後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文物重新回到魂牽夢繞的故土。一念在茲,萬山無阻。

文物是文明的印記

它們的最佳歸屬是回到故土

願流落在外的文物能夠早日回家!

本文來源|綜合自央視新聞、浙江宣傳、央視網、CCTV4、微博@大英博物館BritishMuseum等

責任編輯|王佳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284a8a8452def04b66bfabf7546ab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