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大歷史觀(豫論薈)

2024-10-09     河南日報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思想文化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問題。我們黨歷來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看待文化。習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大歷史觀,在縱向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從長時段、大視野出發來審視和洞察文化發展規律,透視和探尋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脈絡。從「人類文化—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社會主義文明—人類文明」的邏輯理路,勘察與標定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坐標,明確與錨定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方位進而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強大思想指南和精神動力。

1

立足百萬年的人類史促進人類文化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華民族百萬年的人類史見證了人類文化的起源、發展、演變,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圖景。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邏輯基礎之上提出的,它不僅著眼於中國的文化發展,更著眼於人類的文化進步。

百萬年的人類史,記錄了人類通過不斷創造文化,包括發展運用語言、製造使用工具、創建宗教信仰、建立社會結構、塑造價值觀念、形成道德規範、制定法律制度、生產科學理論等方式,逐漸構建起了獨特的人類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不僅滿足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更深刻地塑造了人類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將人類自身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揭示了「社會存在」以及「人之為人」的本質所在。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中的意義創造,也是人類自我確證、自我認知、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人類通過社會實踐,將自然界中的物質資料「人化」,轉化為具有特定意義的文化產品,在其中注入了人類的思想、情感、審美、價值等主觀因素,這不僅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展現了人類智慧與創造力的獨特性,凸顯了人類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更呈現出了文化意義上的自我,承載了人類對精神文化的深刻追求,推動了人類社會與人類文化進步發展。

百萬年的人類史,展現了人類自強不息、不屈不撓、踔厲奮發的精神風貌,這種精神風貌與習近平文化思想中強調的堅定文化自信的理念高度契合。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不斷適應環境、改造自然、戰勝困難,不斷提升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能動性,才使人類得以綿延發展。跨越時空,通過出土的考古遺蹟以及眾多珍貴的文物和化石,如元謀人遺址、萬壽岩遺址、學堂梁子遺址、洛南夜塬遺址、繁昌人字洞遺址、馬圈溝遺址、泥河灣遺址群,東至人頭骨化石、鄖縣人頭骨化石和馬肢骨、鹿上頜、野牛頭骨等動物化石,刮削器、石片、石核、石球等石器,不僅展示了古人類的日常生活場景、狩獵採集活動和生產技術水平,還充分展現了古人類不斷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尋求生存之道和美好生活的堅韌不拔精神。面對自然災害的威脅、食物的匱乏、野獸的侵襲等生存挑戰,古人類不斷嘗試創新、總結經驗,學會了狩獵採集、製作使用工具、利用和改造環境,為後來的文化發展以及文明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石器時代到農業時代,再到工業時代和智能時代,人類不僅在物質文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進步,更在精神層面得到了深刻的淬鍊和提升,形成了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為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的持續發展和進步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

立足一萬年的文化史著力賡續中華文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萬年的文化史賦予了中華文化獨特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中華文化以其豐富的內涵和多元的特點,在人類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甲骨文、青銅器到「百家爭鳴」,再到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各自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特色,也繪就了中華文化的整體脈絡。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蓬勃生機和獨特魅力。

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元素。「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等等,這些重要元素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特質和文化胸懷。新時代,要深入挖掘和闡發這些重要元素的時代內涵和價值意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夯實文化自信之基,在堅持「兩個結合」中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自信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託,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堅持「兩個結合」是文化主體性形成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關鍵所在。近代以降,中華民族一度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也不斷減弱,「中體西用」「西體中用」「全盤西化」「全面復古」等觀點此起彼伏,但均無法為實現民族獨立提供精神文化支撐,無法滿足中國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文化需求。直至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重塑和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歷史重任才有了明確且正確的前進方向。文化主體性「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因此,鞏固文化主體性,一是要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二是要堅守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讓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三是要把握並處理好「魂脈」與「根脈」的辯證統一關係,「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第二個結合」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一以貫之堅持並推進「兩個結合」,在守正創新中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3

立足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不僅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更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不僅是我國學者潛心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國際學術界持續關注的研究課題。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探究是一個既複雜又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推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逐步破解諸多文明歷史之謎,逐步拓展我們對中華文明史的認知,逐步還原中華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深化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要重新審視文明的標準和特徵,跳出西方文明理論框架,解構西方文明話語,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原創性貢獻。要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建構中國文明理論,講清楚中國是什麼樣的文明和什麼樣的國家,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要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著眼新時代文明實踐,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文明輝煌之後就被湮沒,只有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沒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現代以及未來的中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創新成果對世界文明進步影響深遠、貢獻巨大。中華文明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民族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要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華文明從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並蓄中不斷衍生髮展,既是中國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融合共生而形成的文明。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文明一直傳承的理念,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團結中國人民推動中華文明現代化轉型,使其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和結果,形成了並在繼續創新發展著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要標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形態,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本邏輯超越資本邏輯的新形態,是使中華文明呈現勃勃生機,也為世界貢獻人類文明的新形態。人類文明新形態必將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進一步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必將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展現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

4

立足五百多年的社會主義運動史發展社會主義文明

社會主義文明作為人類發展史上的新型文明,繼承和吸取了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特別是在揚棄資本主義文明的過程中,對資本主義文明實現了全面的歷史性超越。馬克思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充分肯定資本主義文明歷史進步性的同時,揭示了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端,對其欺騙性、虛偽性、腐朽性進行了有力批判,並對什麼是文明、文明的歷史演變軌跡、文明的主體結構內容是什麼、文明的評價標準是什麼、誰是推動文明進步的歷史主體、如何推動文明進步等根本問題、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刻闡述,形成了包括文明本質論、進程論、結構論、標準論、動力論、主體論、發展論等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創造性提出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標誌性的新範疇新思想新戰略,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文明建設規律的認識。如何在實踐上培育社會主義文明並使之引領世界文明發展,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

社會主義文明是追求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與人類解放的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的邏輯起點是「現實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關注具體、真實、有情感的人,以滿足人民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文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本邏輯超越資本邏輯,以共同富裕超越兩極分化。社會主義文明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社會主義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明。社會主義文明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要突破「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對立的思維窠臼,彌合「人的主體價值」和「自然的內在價值」之間的裂縫,蘊含著對自然的生態關切和對人類的生存關懷。社會主義文明強調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滿足當前人類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子孫後代的利益,要求在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現實和解、有機統一和共同塑造。

社會主義文明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文明。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文明的根本要求,這與資本主義文明重物質財富增長,而忽視精神文明發展具有本質區別。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統一和協同發展,物質文明的發展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條件,而精神文明的發展又反過來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能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文明是通向共產主義高度文明的必經階段。崇尚文明和進步是人類幾千年文明社會一貫的共同追求。共產主義是一種真正的普遍文明,將消除階級差別和剝削制度,實現真正的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共產主義文明符合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客觀規律,更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和理想狀態。然而,實現共產主義文明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是理想狀態和現實運動的統一,要堅持社會主義文明進步道路和共產主義文明進步方向,為實現共產主義文明而不懈奮鬥。

5

立足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當今世界,「文明衝突論」「文明優越論」「文明終結論」等沉渣泛起,加劇了不同文明之間的隔閡與對立。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類文明交流與發展的基本規律,主張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為解決不同文明如何相處、人類文明向何處去,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理論指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推進全球文明倡議,推動不同文明包容共存、相互成就。隨著世界歷史進程的發展,世界各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順應時代發展、契合時代潮流,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以四個「共同倡導」為主要內容。一是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世界上存在著多種多樣的文明形態,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要尊重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和權利。二是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全人類共同價值包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這些共同價值超越了國界、種族、信仰等差異,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有利於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三是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文明傳承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樑,文明創新是保持人類文明活力、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四是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凝聚全球合作共識。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普遍文明形態。「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內涵,也是實現路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把握人類文明演進發展的基本規律,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始終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這一文明觀立足於在世界歷史進程加速的過程中,滿足世界各國人民普遍交往的願望,成為在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中找到構建人類普遍文明形態,推動人類文明整體進步和持久繁榮發展的強大動力。只有放眼世界、胸懷天下,站在對時代變化的全方位觀照之上,站在全人類的高度思考人類文明向何處去、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人類向何處去等時代問題,才能攜手共創美好未來。

以大歷史觀透視習近平文化思想,可以更加深刻感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厚重感、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深刻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引領中國文化繁榮發展中展現的實踐偉力和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展中展現的思想偉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0b805c53f79b262006f047fb6b8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