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美國電影《阿甘正傳》幾乎是影迷朋友們的入門神作,這部用著詼諧的視聽語言講述了美國近現代百年歷史的電影一經上映就引發了熱烈的反響,時至今日,想要了解好萊塢大片,《阿甘正傳》是一部少不了的電影,同時也是各大電影排行榜上出了名的作品。它反映的不僅僅是美國的二歷史,更是美國的文化以及好萊塢體系之下話語權的一種真實表達。
同樣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不同的國家拍出來或許會有不一樣的味道,但是內核思想卻再也換不了,因為這樣的框架體系之下,就得要這樣的內核思想作為支撐,換一種表達,或者是換一種思想,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看看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阿辛正傳》,這是一部印度復刻版的好萊塢大片《阿甘正傳》,本片由印度國民演員阿米爾汗主演,幾乎復刻的內容在表達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時代的變遷。當然,本片在質量上依舊是上乘的,因為印度的國情跟九十年代的美國差不多,因此,阿米爾汗在本片中的角色基本上與湯姆漢克斯是雷同的。他們都是一個「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的人物。
《阿辛正傳》講述的是一個身體上有殘缺的小孩阿辛的成長史,包括婚姻,戀愛,事業以及其它種種經歷,這些經歷共同鑄就了阿辛這個高度虛擬化的人物,其中也包含了印度近現代以來的歷史變遷。
看得出來,印度導演對於《阿甘正傳》的復刻是無微不至的,當然,裡面也包含了本土化的個人情結,然而復刻畢竟是復刻,即使是百分百的復刻成功,能證明的也只是原作的優秀。當這些光環加身的時候,我們還是要保持冷靜的思考的,復刻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復刻嗎?
如果我們不了解《阿甘正傳》所包含的思想,那麼復刻就僅僅是復刻了,拍攝了《阿辛正傳》或許後面還可以拍攝《阿金正傳》以及《阿郎正傳》等等,但是這些故事可以復刻,然而故事中的思想狀態真的是具有普世價值嗎?這裡要畫一個問號。
之所以《阿辛正傳》具有著跟《阿甘正傳》一樣的狀態,這還是要說印度當下的國情與美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國情差不多。《阿甘正傳》是一個美國式的睡前故事,因為蘇聯解體後,美國人要換一種思路開始生活,這個時候,一個具有著全民普適性的思想就極為重要,因此,《阿甘正傳》誕生後,他就被自然而然地賦予了一種使命和擔當,他重整了美國人混亂的思想,重新讓美國人變成了他們想要的模樣,這在但是,那部影片的意義如此。
我們看看《阿辛正傳》或許也有這樣的異曲同工的地方,印度當今的混亂需要有一種思想作為統一號召,然而本片所想要展現的這一目的卻並不會在印度取得成功,原因很簡單,印度不是美國。《阿甘正傳》的思想迴路是根據美國當時的社會現實設置的,設置的同時也考慮到了美國的國際地位的變化,然而這一點卻無法在印度電影《阿辛正傳》中得到體現,即使是百分百完美復刻,《阿辛正傳》也僅僅是一部電影而已,並沒有實際效益。
即使阿辛在努力地告訴給印度人,要平和,要隨遇而安,要歲月靜好,然而印度本身並不具備歲月靜好得而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因此,思想上的照搬並不是一劑良藥,反倒是會起反作用。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阿辛正傳》是一部優秀的印度電影,這部印度電影與以往的印度電影沒什麼兩樣,製作上很用心,細節上很本土化,思想內核上完全與原作融為一體,然而就本片的現實意義來說,那就差遠了,出身高階的男主阿辛本就無法與普通的印度大多數民眾有共情,這個時候,說再多的普世價值也是沒有用的,自己本身的問題一大堆,這怎麼處理?
《阿辛正傳》確實是一部優秀的電影製作,但是這種優秀之下,我們可以對於經典作品進行復刻,但電影的意義還是在於自己創作出來屬於自己的優秀作品,別人吃過的東西拿過來直接用,或者做一些表面上的改動,實際上卻依舊是延續了一個內核,這樣的改編,並沒有什麼意義。
所以,我們今天才是需要倡導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產生優秀的原創作品,因為再好的優秀作品也會因為地獄的差異而水土不服,真正適合自己本國的作品是什麼?每一個電影人應該知道,我們不需要用一種價值觀強加到所有人身上,你喜歡吃面就吃面,他喜歡吃米飯也能吃米飯,沒有誰優誰劣,這只是一種文化多樣性,這道理簡單不過,可惜創作者並不願意懂。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