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以再玩5分鐘嗎?」媽媽的回應方式,影響孩子的未來

2020-10-03     父母堂

原標題:「媽媽,我可以再玩5分鐘嗎?」媽媽的回應方式,影響孩子的未來

當孩子哭唧唧地說:「媽媽,我可以再玩5分鐘嗎?求你了!」不同家長的處理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

國慶期間,出於疫情管控的原因,不少家長的出遊計劃被打亂,幾個媽媽相約帶著孩子,一起來我家聚會。

家長們在聊天時,電視、平板電腦就成了孩子們的玩樂對象。

到了用餐時間,家長們就該頭疼了,因為孩子們不願意放下正在進行的電子遊戲和動畫片。

這時,孩子們多半會使出渾身解數要求再玩5分鐘。

對於這種情況,你會如何處理呢?

1

一撒嬌就妥協的軟心派

換來的是各種行為問題

我朋友小A是這麼做的,她女兒萱萱現在6歲,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家裡沒人阻攔,萱萱可以一個人看一整天的動畫片,哪怕都是重複的情節。

每次她一拿走電視遙控器,萱萱就會立馬出聲:「媽媽,我可以再看一會嗎?」

每每這個時候,小A總是會不忍心,所以每次都說:「那說好了,再看5分鐘就關掉。」

萱萱每次也都答應得非常乾脆。

然而,5分鐘過去了,她還在看。小A再次去拿電視遙控器,萱萱就會撒嬌說:「媽媽,我能看完這一集嗎?求你了!」小A再一次繳械妥協。

對的,這就是孩子一撒嬌她就妥協的軟心派家長。

所以,類似的戲碼在他們家每天都會上演,久而久之,萱萱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各種事情上,例如做功課、睡覺等,屢試不爽。

如果小A哪次狠心反對了,換來的就是萱萱無盡的哭鬧。見此情況,她立馬又妥協了,在管教孩子上也越來越力不從心。

然而,這一切都是她自己無下限的心軟和妥協造成的。

那家長無下限的妥協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呢?知乎中有個媽媽就分享了自己兒子的事例。

因為父母離婚,初中的兒子高樂就和媽媽一起住。媽媽覺得離婚虧欠兒子了,所以想補償孩子,在錢方面更是大方。

高樂也不停向媽媽要錢,今天買衣服,明天買鞋子,各種得寸進尺,後來迷上了網絡遊戲。媽媽不想給他錢去玩遊戲,他就用不上學要挾,媽媽就妥協了。

結果高樂開始逃學,期末考試時還是班裡的最後一名。這個媽媽決定不給孩子錢了,但是高樂一再保證之後自己會好好讀書的,媽媽再一次妥協了。

而情況並沒有因為媽媽的妥協而向好的方向發展,在這之後,高樂稍不如意就會對媽媽大發脾氣甚至動手,有次竟然還想要拿刀相逼。這個媽媽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真心愛著兒子,兒子會如此對待自己?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媽媽的妥協助長的,讓高樂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慣性思維,逐漸變得霸道、自私。

還記得曾經的「留學生機場弒母」案嗎?在日本留學5年的汪佳晶,他每月都向媽媽要7000元費用,後來媽媽沒有及時打錢給他。

於是,他便在機場用刀捅向了來接他的媽媽。

類似的因為家長的無下限妥協導致的悲慘案例還有很多很多。

中國有句古話「慣子如殺子」,對孩子有求必應,我們以為是愛孩子的表現,實際上是在害他們,反而會讓他們迷失在自己不斷升級的要求中。而這時,如果我們向孩子妥協了,那就進入了一個危險循環的開始。

因為一旦讓孩子享受即時的快樂,就容易導致孩子無力承受整個人生,畢竟在社會中,不是他們想怎樣就能怎樣的。

2

絕不讓步的拒絕派

孩子:壓抑和遠離

除了像小A一樣一撒嬌就妥協的軟心派,有的家長則選擇做絕不讓步的拒絕派,我的同事安妮對待她8歲的兒子就是如此。

她說自己在孩子面前一向說一不二,不管孩子委屈、哭鬧、請求,她都不會妥協。

她舉了一個例子,在他兒子讀幼兒園的時候,路過一家商店,看中了一個玩具,但是她覺得沒有必要買,就板著臉。她的兒子見狀,立馬說:媽媽,我不要了。

而對於其他家長覺得頭疼的電子設備,她也一點不擔心,規定好玩多長時間就是多長時間,一到時間她就會收走。

甚至有時只需要一個眼神,孩子就會自己乖乖上交電子設備。

她一直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成功,是個很有原則的媽媽,直到後來,她發現自己的孩子雖然每次都會「心甘情願」上交電子設備,但是會趁她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拿出來玩。

這讓她大受打擊,同時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陽奉陰違?想玩電子設備可以跟她說,為什麼要偷偷摸摸的?

在她的棍棒之下,孩子委屈道:因為就算跟你說,你也是不讓,而且每次都是板著臉。

原來孩子是習慣了她的拒絕。這像極了心理學中的拒絕敏感者。

在心理學界, 拒絕敏感最早由Mehrabian(1970)提出:

這類人有拒絕敏感的傾向,他們對他人的拒絕會產生過度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總在焦慮地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拒。而拒絕敏感的形成與早年的成長經歷有著重要的關係, 早期創傷與拒絕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

長此以往,這類人就會很自然的形成一種心理預期:向重要的人尋求接納與支持,很可能是會被拒絕的。並且會認為我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決定權,我不需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所以,為了不被拒絕,他們還可能做出這些事情:

1.壓抑個人需求,害怕被拒就乾脆不開口,來避免衝突;
2.犧牲犧牲再犧牲;
3.接受一些別人不願意做的任務來換取接納或者做一些他們原本覺得不對的事情。

當然,除了成為拒絕敏感者,被一味拒絕的孩子還有一種發展可能,那就是用其他的方式做出抵抗行為,成為他人眼中的叛逆者,畢竟任誰被長期拒絕,心裡都會積壓不少怨氣。

3

巧用策略派

幫助孩子成長

既不能做一撒嬌就妥協的軟心派,也不能做一刀切的拒絕派,那麼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還能怎麼做呢?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陳忻博士認為:

真正的溫柔,不是說語氣、表情溫和,而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和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換句話說就是要懂得巧用策略,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讓他們真心配合。主要有這三種策略:

1.事先約定好時長並告知原因

很多人認為沒必要告訴孩子那麼多,孩子只要照著大人說得去做就好了。或者是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說了也白說。

其實換位思考下,這樣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大人而言都很難接受,更不用說正玩得熱火朝天的孩子了。

而選擇在開始之前就和孩子約定好時間,是為了避免在孩子高度專注時去打擾他們,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2.給予一段心理適應的時間

我們經常說事不過三,同樣的,叫孩子回家或停止某項他們正在玩的活動的時候也可以採用三次法,只是每次都明確告訴孩子他們還能玩的時間長度。

比如我們再過5分鐘就吃飯了。然後到了3分鐘時,告訴孩子,我們3分鐘後就吃飯了,到了1分鐘時,告訴孩子,再過1分鐘我們就吃飯。時間一到,就立馬收掉電子設備。

不過用這種方法時,我們需要確認的是自己家的孩子是否已經具有時間觀念。否則就容易出現5分鐘後又5分鐘的情況。

如果孩子還沒有時間觀念,可以藉助具象的東西,例如沙漏、鈴聲等,還可以將時間轉化成他們理解的方式。比如:「再滑五次滑梯我們就回家」,然後每滑一次都和孩子一起數:「1、2、3、4、5次啦,回家啦」。

至於具體的次數和時長家長可以根據實際的活動進行調整,也可以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3.進行儀式感的告別

我們在和朋友分開的時候不是會告別一下嗎?對於孩子而言,他們遊戲的對象就是他們的朋友,哪怕只是玩具和設施。

所以在離開之際,讓孩子進行告別,可以降低他們的不舍感。

比如:鞦韆再見,滑滑梯再見……這一圈告別下來,孩子的狀態也從興奮轉到了平靜,回家就變得容易多了。

這些策略不僅可以用在讓孩子自願結束某項活動或者回家,還可以用在讓孩子做功課、睡覺等方面。

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只有自律,才能自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lS7HQBURTf-Dn5OY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