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首詩蘇頲《汾上驚秋》,失意的人,逢秋而增傷

2019-09-21     聆思贅言

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唐代:蘇頲《汾上驚秋》

一年四季之中,美好的季節,應屬春與秋。而古今所傷所悲,最多的也是春與秋。其可怪也歟!難道是愛之深,恨之切?無論是美與惡,愛或恨,最終都將過盡,愛之而見其盡,則足傷足悲,惡之見其過盡,則惟有欣然。其實,四季都有其美。古人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煩事在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所以愛與惡,喜與悲,都是發自一心。

開心的人,遇搖落的秋,所見的也是開心的。如劉禹錫《秋詞》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正打破了自古以來的悲秋之調,可謂新穎,也可見其人之樂觀通達的心胸。悲傷的人,則所見無不帶有悲傷。無論是百花綻放時節,還是落花時節,則都是傷心的情緒。世間悲傷的人自古就多,人傷心時,則會想起同病相憐的人,所以悲秋的宋玉,最得人心。至於作《秋詞》時的劉禹錫,雖然值得欣賞,然而固非常態。可以接受,但不能做到那般怡然忘機。

人生來就為世間的各種瑣事纏繞,不得自由,常常苦惱,而鮮有歡樂。隨著人的長大,歡樂須具備的條件,則越來越高。只有完成了某種目標,達到成功時才會欣喜。蒲松齡云:「顧得志之況味,不過須臾。」人生的喜悅,也不過是兩三須臾。大多的時候,則都是處於憂愁、煩惱之中,不能出脫。

蘇頲這首《汾上驚秋》,自是作於失意悲傷的時候。悲傷的心,又逢搖落的秋,自然生出「秋聲不可聞」之感。悲傷時是那樣真切,天地萬物都著於他的顏色,都處於悲傷之中。觸目淒涼,不忍見,不忍聞,說以見秋而驚心。只能從當時的眼中看去,無邊的秋,冷與幽暗覆蓋,看不到希望。不只是他是那樣的心緒,彼情彼景,是人都能共感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UtU20BJleJMoPMz9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