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沒過完幾天,就出現了一些很「極端」的消費現象。
據報道,一名女子沉迷購物,全年網貸消費20多萬,今年又欠下網貸30多萬。
丈夫每月掙幾千元,根本還不上。
這麼多錢,妻子都花在了什麼地方呢?
李麗向家人交代,過去一年的消費去向,主要是「衣服、包包、孩子用品、化妝品、首飾等等」。
這種極端透支人生和家庭的超前消費,不是在向美好生活邁進,而是在毀滅自己和家庭。
在她為虛榮巨額埋單的背後,是其丈夫在艱難的負重前行。
今年雙十一,全網成交額約4684億元,真的相當驚人了。
而很多人在一頓瘋狂買買買之後,發現自己買了一堆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糟糕的雙十一大傾銷,其實根本不便宜。
去年據央行報道,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高達880.98億元,環比增長16.43%
而今年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網貸、信用卡逾期,各種過度消費,正在摧毀年輕人的生活。
而比這個更可怕的數據是:
90後負債平均已達月收入的18.5倍,如果按平均工資6917元計算,平均負債可高達12.79萬元。
我們的年輕人,絕大部都存不到錢。
隱形的貧窮,成了這一代人的顯著特徵。他們一邊口袋空空,一邊過得光鮮亮麗,在網貸、逾期和高品質生活之間來回試探。
過度透支、超前消費,正在榨乾這一代人。
縱慾,正在榨乾年輕人
前幾天看《奇葩說》,有個辯題是「年紀輕輕精緻窮,我錯了嗎」。
在這個辯題里,女孩兒只喝巴拿馬的瑰夏冰滴;紅酒只喝勃艮第的羅曼尼,有無數支口紅。
她也就是個普通的上班族,但就算花光所有錢,也要維持自己的精緻生活。
他們沉迷在消費主義的陷阱里,追逐著各種爆款,告訴自己花錢買買買就是「對自己好」。
無數個廣告都在兜售焦慮,販賣美好生活。他們告訴年輕人,只有買了,才能變得更好、才能擁有一切。
但那些美好的幻想、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背後,是幾百億的信用卡逾期,是千千萬萬個空空的口袋,和無數虛無麻木的靈魂。
買買買那一瞬間感覺非常好,但危險的代價也隨之而來。
前段時間,一個21歲的姑娘因為背負的網貸壓力太大,選擇了跳樓自殺。
她不過是借了幾千塊錢,但最後還是被網貸巨大的利息壓垮了。
辯手詹慶元洞察了這個謊言:你不是在為你喜歡的東西花錢,你是在為「精緻」這個概念花錢。
而那些精緻的概念,不過是消費主義定義的謊言罷了。
一個媽媽幫女兒還了40萬元的貸款之後,決定將其逐出家門。
她買了各種讓自己看起來過得很精緻、很美好的東西,但這些東西,一點也沒有讓她的生活好起來。
她變得更焦慮,壓力更大,於是只好買更多東西來填補自己的焦慮,生活就是這樣一點點失控、被吞噬的。
那個空洞永遠也填不滿,而負債越來越多,最後不得不走上絕境。
有人說,生活真的很苦,我就是想用這些東西來獎勵下自己,讓自己可以稍微不那麼喪。
但我也想說,生活確實很苦,可選擇這樣飲鴆止渴的方式來麻醉自己,會讓自己過得越來越苦。
《依戀心理》有這樣的一句話,趣味不分高低貴賤,但一定有消耗和補充型兩種。
如果一個愛好會讓你不停地消耗自己,或者讓自己感到越來越焦慮,那一定是非常有問題的。
就像詹青雲在節目裡說得那樣,透支未來,維持當下的體面,你真的更開心了嗎?
在當下社會,學會「慾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蔡康永在節目裡分享了一個例子,一個人穿白襯衫和卡其褲,窮到幾個月都不換。但自己每次碰到他就覺得自己很粗糙,讓人望塵莫及。
因為他的靈魂精緻。
其實真正的精緻、過得好,並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有多昂貴的包包,而是自己的內心有多豐盛。
不同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身份焦慮,如果你一味追趕,那就永遠無法得到自由。
周潤發貴為天王,但生活里也很節儉,坐地鐵、搭公交、菜市場買菜,甚至有人說他到2014年還在用諾基亞。
他說:「我到現在為止都沒用過智慧型手機,因為覺得自己不需要,手機能打電話、聯絡人就好了,不需要太多功能。」
我們活著,其實真的不需要太多東西,我們需要的價值感,也絕不來源於物質。
李銀河說:「精緻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識到自身存在的。」
一個人的高貴之處,一定包含不盲目。不過分放縱自己的慾望,清醒的對待自己,這一定是充滿精緻感的生活態度。
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對自己好一點應該定義成:每年體檢、打疫苗、辦健身卡、投資學習和理財,口紅包包買買買可以延後、縮減,不要落入消費主義陷阱。
真正的自由和快樂,絕不是源於放肆的慾望,而是高級的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