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人類在地球上存在了20萬年,而我們是嘗試過迷路滋味的最後一代人。
最近有一篇《每當我意志消沉時,我就繞著太陽系走一圈》的文章很火,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沒有劇情、沒有任務、沒有互動,只有一個人,一艘飛船,和無盡的宇宙。
遊戲場景
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遊戲並不容易獲得,煩惱卻說來就來。
雖然我們無法在抑鬱的時候繞著太陽系」走「一圈,但只要打開電腦,我們隨時隨地都能夠在這個世界的任何角落」走走看看「。
今天,阿信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能讓大家躺在家裡就能遊覽世界的Google Maps的街景功能。
街景功能是谷歌於2007年推出的一項特色服務,是由專用街景車進行拍攝,然後把360度實景拍攝的照片放在谷歌地圖裡供用戶使用。目前在Google Maps里已經能夠看到全球一百多個城市的街景。
谷歌街景拍攝的麥迪遜大道
谷歌街景拍攝的夏威夷海島
想像一下,在無所事事的周末,打開谷歌360°街景地圖,躺在沙發上足不出戶就能夠看遍世界各地的城市風光,飽覽各國的帥哥美女……
除了美景之外,還有可能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
比如,下面這個小哥,摔倒的瞬間被街景車毫不留情地拍了下來。
還有這隻看到了街景車好奇喵。
企圖攔住街景車的狗子。
如今,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街景功能來導航或是幫助我們找到某個具體的地址,誰能知道,這個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功能,當年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誕生的呢?
街景的誕生
搜索進入現實世界
早在2002年,拉里·佩奇(谷歌的創始人之一)就已經開始構想了,他坐在汽車后座,用手機拍下外面的世界,然後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文本能夠被搜索,那麼現實世界可以被搜索嗎?
這個想法很瘋狂,但佩奇決定試試看。
起初,這是他的一個私人項目。
這個項目由史丹福大學教授 Marc Levoy 主導,以街景的方式,從連續的拍攝中提取地址信息,生成該地點的圖片。
最早的谷歌街景車是很簡陋的,墨綠色的雪佛蘭旅行車,裡面裝著電腦,車頂上裝著攝像機和雷射感應設備。車速不能超過每小時 16 公里,否則拍下來的圖像就會模糊,根本不堪使用。
而且這套系統運行時功耗極大,燒保險絲是家常便飯。最終他們在車上多搭載了一台本田的汽油發動機來發電,才解決了問題。但系統本身仍然極不穩定,經常死機、重啟,每次出問題只能回公司重新調試。
最早的街景車。來源:Google
實際上,一直到 2005 年末,谷歌的街景項目都看不到任何有效的產出。
在不斷地嘗試過後,2007年,谷歌重啟了街景項目,放棄了那些尖端的技術,採用了直接採用現成的、消費級的攝像設備,事實證明,這樣的設計相當有效。
此後,谷歌街景一年年持續改進,覆蓋區域也越來越廣。
今天街景的覆蓋範圍,藍色表示被街景覆蓋,顏色越深表示街景數據越精確,越詳細。來源:Googl
2018 年,街景在日本已經能提供「狗的視角」,在北海,街景甚至覆蓋了兩處海洋石油鑽井。
街景的依託
Google Maps的誕生與發展
街景是Google Maps為用戶所提供的一個瀏覽地圖的方式,也就是說,街景是依託於地圖而存在的。
如果你現在打開Google Maps,映入眼帘的不是一張世界地圖,而是一個立體的,可隨意旋轉的地球數字模型。
而在這個模型的右下角,有一個「小人」,點擊它就可以進入街景模式。
但是在 2002年的時候,谷歌還沒有自己的地圖,那個時候的電子地圖技術掌握在一家叫Keyhole的公司手裡。
Keyhole的創始人John,他的願景就是做普通人就能夠用的地圖產品,並將這款產品命名為EarthViewer。從野心上來看,John和谷歌確實是不謀而合的。
EarthViewer 早期版本
2004年,谷歌的另一位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被Keyhole吸引了,他甚至都沒考慮商業前景就直接說:
「我們要把這家公司買下來。」
谷歌當時確實是」財大氣粗「,野心也很大。
在Keyhole加入谷歌的第一次見面會上,布林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要把整個地球表面都用米級別解析度的照片存下來,大概要多少空間?」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他想要做的就是整個地球的數據,包括撒哈拉沙漠、無人海島、北冰洋、南極洲……那些在Keyhole看來沒有用的數據。
谷歌開始了瘋狂的砸錢模式,購買地圖的預算從原本的300萬美元提高到了8000萬美元。
在緊鑼密鼓地籌備和巨額的資金投入下,從2004年10月Keyhole被收購,到2005年2月Google Maps發布,只用了四個月的時間。
上線第一天,只有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數據的第一版Google Maps就獲得了1000萬PV。
之後,谷歌增加了覆蓋國家,在2005年4月,提供衛星地圖查看模式的 Google Maps 發布了,它的項目名字是Google Maps with Satellite。
但是,谷歌的野心遠遠不止這樣。
在網頁端大獲成功之後,谷歌又把目光瞄向了更具有優勢的客戶端,這就是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 早期版本。來源:Google
Google Earth的覆蓋面有多大?
2011年,Google Earth推出了Google Ocean 。這一次,地圖不再局限于海平面以上的部分,還包括了水下的信息,你可以看到水下的景象,還可以看到海床。如果你訪問Google Earth,選擇Ocean View,就可以看到海平面下的信息。
Google Ocean 的水下 3D 視圖。來源:Google
到現在,我們地球的大多數地方,沙漠、海洋、森林,當然還有城市,都能夠被搜索到了。
地圖中的「我」
2006年,Garmin 找到Google Maps的人,展示了一台神秘兮兮的設備:一台外置的 GPS,塑料外殼塗成藍灰相間的顏色,大小和一盒撲克牌相仿,沒有螢幕。
要使用它必須先用手機做藍牙配對,於是手機就可以獲得當前的經緯度,然後在手機上(當時流行的還是黑莓)打開Google Maps,你會發現:地圖上出現了一個藍點。這個點,就是使用者當前的位置。
就在藍點出現的一瞬間,地圖「活」起來了,閃爍的藍點讓使用者清楚意識到:原來這就是我,原來我真的在地圖的世界裡。
那個時候流行的還是」黑莓「手機
現在所有用過手機地圖的人都知道了:「我」就是地圖上的藍點。
如今,谷歌內部,有一個專門的團隊,就是研究「藍點」的。就是這樣一個小藍點,不僅誕生過程一波三折,背後竟然還需要一個團隊去維護和運營。
有時候技術就是這樣默默無聞又無可取代。
Ground Truth的誕生
搜索進入物理世界
我們現在看到的地圖就像是一張密密麻麻的網絡,上面標註了各種地理信息,在十年前,從街景中看到這些信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說,谷歌買下Keyhole做地圖,費勁心思拍攝街景,都符合普通用戶的直覺經驗,能夠簡單感知的話,Ground Truth項目則真正代表了Google的野心:把物理世界裝進去,讓物理世界可以搜索。
谷歌之前在進行街景項目時,就有了這樣一個想法:我們或許可以直接從街景數據中提取道路信息?
2007 年末,谷歌已經開始使用街景數據核對商戶的地址。如果商戶告訴 谷歌,自己的地址被標錯了,那麼地圖團隊就會直接調用街景的數據,核對並更正。在這個基礎上,谷歌打算更進一步:直接從街景數據中提取道路信息。或者說,直接從街景數據中還原所有的地面信息。
Google 的算法可以從街景照片中識別出各種對象。來源:CNET
不久,谷歌總部的 45 號樓里秘密搭建了Ground Truth的工作室。與一般辦公場所不同的是,這裡沒有辦公座位,桌子上只有一排又一排的電腦,員工甚至都沒有座位。每天三班,每班8小時,一批又一批的操作員進入工作室標註、核對地圖數據。
最初,Ground Truth 項目僱傭了200名操作員,很快擴張到500人。然後在過道里增設了更多的桌子,更多的電腦。繼而人員擴張到2000人,再擴張到5000人……
Ground Truth 的操作員把各種來源的道路數據對齊。來源:CNET
如今,有賴於谷歌強大的計算能力,用戶在Google Maps中反饋的錯誤標註,幾分鐘內就可以被核實、修正,然後同步到全世界所有的Google Maps使用者。
Keyhold剛被谷歌收購的時候,並不理解谷歌為什麼要做這麼大的一個事情,而且越做越複雜,但事實上,在地圖應用這件事情上,它作用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2005 年 8 月 25 日,卡特里娜颶風的襲擊讓紐奧良受災嚴重,政府出動了大批力量救援災民。谷歌的團隊認為,他們應當為救災出點力。於是他們加快了紐奧良地區的圖像更新速度,提供高解析度的圖像,方便救災和撤離。
不過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Google Earth以一種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救災的效率。
情況是這樣的:求救者發出信息之後,海岸警衛隊的調度人員直接輸入地址,就可以查到經緯度,救援人員能迅速定位地點。地點定位了之後,救援人員還能根據最新的衛星照片提前定位障礙物,規劃好路線,這些都大大提升了救援的效率。據參加救災的人說,Google Earth起碼幫助解救了幾百人的生命。
Google Earth 里的紐奧良-2018年,可以看到街區所在經緯度。來源:Googl
地圖這樣一個我們隨手可得的東西,有時候除了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之外,還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意義。
Google Earth之後,現在已經有了Google Mars,未來,宇宙也將一點一點被探索,展示在我們面前。
谷歌火星
參考資料:
余晟以為:《Google Maps的故事【精華版】》
WeLens:《每當內心消沉時,我就繞著太陽系走一圈》
重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