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不了千戶苗寨,可以來城步苗族自治縣遊覽這些景點。

2019-04-26     心好懶人

清溪古民居群

清溪古民居群位於城步苗族自治縣東北角,距縣城10公里。歷史上,這裡曾擁有過享譽一方的政治地位。城步楊家氏族名將眾多,據不完全統計,自宋以來從這裡走出去的將官就達五十多位。

據《楊氏族譜》記載,清溪始祖為楊再思第六世孫楊應魁,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時由稟生,任職綏邑蓮荷巡檢司,後下籍清溪,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聚居村民1500來戶,人口2150餘人,苗族人口占80%,且多為楊姓,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約占20%。全村現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10餘棟,完整的四合院落18座。該村總占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2萬平方米。

清溪的古民居建築多以單門獨戶四合院為主,一般為二進或三進,分庭院、前廳、堂屋,左右廂房,面闊三至五間不等。建築結構以穿斗式木構架為主,部分建築以抬梁式與穿斗式建築相結合的建築手法,院中心的建築以懸山建築為主,沿圍牆砌築的房屋均為硬山式,所有建築除堂屋明間兩個檐柱是立在青石柱礎上外,其餘所有的木柱都是立在磉墩石上的木質上的,這是清溪古民居的特點之一。堂屋隔扇門一般為六扇,上半部為雕花窗圖案,下半部為平板,隔心都綴有福、祿、壽、喜字樣的雕花圖案,各種花鳥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堂屋地面以三合泥和方青磚鋪築為主,檐廊和天井地面以鵝卵石鑲嵌而成,圖案設計多以同心圓、柳葉紋圖案等。充分反映了清溪先民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體現出苗族在宗教、美學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意蘊和神韻,堪為湘西南苗族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典範。



孔 聖 廟

孔聖廟又名文廟,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民國三十四年增建魁星閣,系磚木結構四合院,廟北朝南,前後四進,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後殿,魁星閣,兩側為廂房,大成殿前有四柱三門石坊,題為「櫺星門」。 1990年公布為邵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0年公布為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聖廟位於縣城儒林鎮南側,巫水北岸,處東徑11°10′。北緯26°12′。距省會長沙市436公里。孔聖廟的東、西面是雪峰山余脈黔峰山和馬鞍山。南與巫水河距100米。北面是城南路和印刷廠。座北朝南,北高南低,廟周圍緊鄰的是學校和居民區,整個建築呈梯形狀態修築。

孔聖廟由湖北鄖陽總兵花翎提督龔繼昌回原籍城步時,以宋代的普和寺為基地,從城北遷文廟擴建而成。擴建此廟時,曾參照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北京故宮太和殿和蘇州寒山寺的建築風格,結合城步本地各民族建築習俗進行修建。光緒十七年遷石碑坊「櫺星門」於大成殿前,民國三十四年將原文廟的魁星閣遷至廟後。修建成的孔聖廟座北朝南,呈梯形狀態,有正廳四座四合天井兩處,廂房六座。木結構部分都採取卯榫連接方式,重檐歇山頂,柱腳基石都精刻有花鳥圖案,飛檐翹角造型優美,蟠龍彩鳳形象逼真,花鳥圖案栩栩如生。1974年,後殿和魁星閣在風雨中同時倒塌。現存正殿兩座,廂房五間,總面積31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28平方米。1988年由縣文物管理所正式接管至今。

孔聖廟是先進的漢文化與當地民族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各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從眾多的木雕,石刻,塑飾、鑲嵌等裝飾和造型設計中,既反映了當時的建築風格和各族人民的思想信仰,又反映了古代各族人民的建築。


南門城樓

南門城樓位於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儒林鎮南門街。它始建於原諸葛城舊址上,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由縣官范山監修。城圍五里三分,高1丈八尺,闊八尺,上覆樓二百二十間。明嘉靖二十二年重修。隆慶二年改名為「臨江門」,清順治十六年改臨江門為臨江樓,後倒塌。在嘉慶、道光年間曾兩次進行全面維修,名國八年由知縣呂佐文主持維修,並改名為「利濟門」,嵌石碑於城樓拱門之上。

南門城樓為雙層建築,系石構件和木構件組成,拔地而起,氣勢雄偉。基地成「凹」子形,總面積733.3平方米,建築面積505.3平方米。底層是拱形城門,全為石構件,用大條石砌成,獨成體格。城門高4.8米,寬4.8米。拱門上方嵌一塊長1.68米、寬0.7米的石碑,上鐫刻「利濟門」三個20公分見方的大字。城門口向下砌有長4.3米、寬5.1米的石坎踏步18級延伸向巫水河邊。城門上層為古典式的城樓,全為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面積10.5平方米,高2.77米。四面迴廊,兩側扶攔油漆彩繪,飾以青山綠水,魚蝦戲水,形態逼真。迴廊上方的橫方上飾以「雙龍搶寶」、「鳳凰朝陽」及花草魚鳥,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窗欞鏤空,對稱花格,真是美不勝收。屋頂為瓦面,飾以琉璃瓦檐,重檐歇山頂,四面翹角攢尖,如鵾鵬展翅。主建築靠河邊下方兩側,增設兩個方座式石牆,牆上建兩座涼亭,木結構,四柱單檐翹角,頂上置以五個寶瓶收剎,涼亭高5.3米,亭的頂棚上繪有圓形的「龍鳳呈祥」與「諸葛八卦」圖案,邊緣窗眉全鏤空對稱花紋圖樣,給人以清新典雅之感。四周同為迴廊。涼亭與主樓之間砌兩條70.4米長、2.4米寬的石坎,23坎拾而級而上,兩邊加扶欄,通向城樓,是人們遊覽的通道。人們置身於斯,觀賞、休憩,可盡其興。

南門城樓是城步各族人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創造才能。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社會現狀。在研究民族地區歷代建築的布局、藝術造型、建築風格和結構等方面提供了生動可靠的實物資料。


隱字聯

「隱字聯」,亦稱缺字聯,藏字聯,即人們在作對聯時,故意空出某個字,讓別人填補,使之在填補的過程中領會聯語的「聯眼」,是幽默和機智在對聯藝術中的體現。城步石刻「隱字聯」舊址位於湖南省城步縣儒林鎮南1公里處的岩底菜園沖,城步石刻「隱字聯」已傳世百餘年了,但無人知其奧秘,這副對聯為湖南城步人清太學生肖子秀(1806—1887)所作,他在家門口立了一個大門樓(當地人稱「槽門」),門樓兩邊用大青石刻刻了一副對聯,左邊是「宅近青山」,右邊是「門垂碧柳」,橫批並不刻字,是一幅「雙鳳朝陽」的石刻圖案,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的兩邊各有一隻鳳凰。令人驚奇的是作者在左右聯下邊各空了兩個字,一百多年來,還沒有人填上這空缺的四字。城步石刻「隱字聯」在《中國楹聯報》發表後,一石激起千重浪,在全國楹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前來參觀「隱字聯」者絡繹不絕,清華大學的幾位教授參觀後對這副「隱字聯」以及整個槽門的建築藝術讚嘆不已,一副小小的民宅楹聯引起如此大的反響,恐怕是歷史上罕見的,《文匯報》、《中國楹聯報》、《湘楚楹聯》、《對聯民間對聯故事》轉載後,在全國掀起了炒聯熱。但至今「聯眼」還無人能完全對上。

該「隱字聯」是由當時邵陽市委副書記肖尊國首先發現,由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湖南省楹聯藝術家協會會長、中南工業大學教授余德泉先生與湖南省楹聯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易哲知先生專程到湖南城步縣進行考察論證,考察後,余教授對這副「隱字聯」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他認為,從內容上看,它是李白詩的一部分,留出空缺,讓人們去發揮想像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他說,這種具有文物價值的「隱字聯」應當好好保護。

城步石刻「隱字聯」而且又雕刻於槽門上在全國少見,在邵陽市是唯一的,這是城步當時的一種習俗(其它幾處隱字聯的發現可證),這對探討中國古老而獨特的文學藝術——「隱字聯」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也為探討城步修建民居「槽門」的起源與發展有著重要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高山紅哨

「高山紅哨」系南山防空哨所的譽稱,座落於牧場西山山頂,海拔1860米,為當時中南五省所建的海拔最高的哨所。環顧四周,「八十里南山」盡收眼底。哨所設施完備,結構堅固,由營房、碉堡、地道、戰壕、籃球場等5個部分組成,總面積3456平方米。現為邵陽市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清乾隆十年,寶慶二府曾在此修建鳴炮台,以報平安。1934年冬,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六軍團也先後經過此地,並挖築戰壕阻擊敵軍。解放初期,境內一小撮國民黨頑固分子企圖將南山作為反共基地,並妄想得到台灣當局的空運救濟。為防止海外反共勢力的空投空降,1963年6月,廣州軍區正式在此建立哨所,全稱為「中南某部國防防空所」。

因哨所戰士忠於職守,防止了一次又一次台灣特務空投與空降事件的發生,1969年10月1日哨所代表周宜珍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哨所因此被中央軍委譽為「高山紅哨」,《人民日報》、《解放軍日報》、《湖南日報》等各大報刊都曾大版面報道其模範事跡。1975年,為宣傳和表彰該哨所的突出貢獻,廣州軍區與瀟湘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了紀實片《高山紅哨》在全國各地放映,之後,以「高山紅哨」為題材的話劇、歌劇在各地久演不衰,「高山紅哨」也因此在全國家喻戶曉。1978年3月,哨所被撤消。2003年7月,邵陽市人民政府批准「高山紅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10月,瀟湘電影製片廠在此拍攝電影《哨所外的風景》,在國內廣為播映。

近年來,前來「高山紅哨」參觀的遊客特別是省內外廣大青少年遊客不斷增長。廣州軍區對此也十分關心,為了進一步地宏揚愛國主義精神,軍區於2007年先後批文,贈送退役62式輕型坦克一輛和54式122榴彈炮一門為哨所再添神威。在此基礎上,南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又投資20餘萬元,在此建成電影放映室、兵器展覽廣場、陳列室、休息室、餐廳,旨在為遊客再現哨所戰士當年的勃勃英姿和樸素艱苦的生活情形。



藍玉故里

藍玉故里位於縣城西南11公里處的丹口鎮太平村,小地名為「棕樹園」,其東面是鳳凰山和皮沖界,南為本村松樹林,西南有丹口區公所及下團村,城綏公路自北而西繞故里而過,扶城河由西南向東繞故里穿過太平橋入沉江渡。

藍玉故里座北朝南,一正兩橫,前廳正中為戲台,左右兩邊為廂房,有側門可出入,左廂房安置有「黔國先塋」等石碑,整個建築面積667平方米,故里東西有橫跨扶城水的太平橋。

據道光《寶慶府志》載:「藍玉,佐明太祖有大功,洪武二十一年(1388)封涼國公,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誣以謀反,滅其族,玉之侍妾有身,西平侯沫春以與涼國同手,不忍其絕世,匿侍妾於府中,遺腹生子昌建。藍氏之居扶城者,皆俱禍改姓秦氏。及成化初(成化五年1469)昌建之子孫俱已成立,黔武僖公知禁網已解,且念先王之墳墓之掃也,及使昌建率其眷屬歸原籍扶城,囑其世守玉墳,於是扶城始復有藍姓」。昌建回籍後,修建有太平橋,隆慶五年(1571)在楓林寨修有藍氏宗祠,在太平橋南邊修有觀音閣(1953年毀,開了田),太平橋於民國三年火焚,民國八年補修,藍氏宗祠的前棟為民國二十一年擴建,擴建後成為四合院。大門用花崗岩砌成,門兩側鐫刻有「創立功成繼續黔國,重光偉業紹恢汝南」的楹聯。


楊氏官廳

楊氏官廳(楊氏宗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儒林鎮大竹坪村,明末崇禎五年(1632年)開始修建,其名始於明隆武二年(1646年)。欽命太僕寺少卿、湖南巡按監軍監察御史楊喬然由京奉旨還鄉祭奠竹枝坡、鄧公沖、婆子沖先塋,偕七戶子孫修建次祠堂,而奏請以題名。直到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先後分三次才建成。官廳為宮殿式建築,古樸莊嚴。內立「楊氏世勛」石碑,載有楊喬然奉旨還鄉祭奠竹枝坡的始末。一直為當地楊姓後裔祭祀之地。


中山堂

中山堂,城步縣偽政府時期創辦的鄉村師範學校舊址。修建於民國31年(1942年),距今已有69年歷史。兩層磚木結構,外牆青磚砌築而成,裡面為木結構,底層原為講台及授課、訓話場所,中空採光,二樓兩側均為教師教學、辦公、宿舍用房,四圍連通走廊。中山堂正面嵌巨幅石刻「中山堂」和「文化之源」,為時任縣長王強毅所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uMoCmwBmyVoG_1ZoYU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