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早期歷史中寧波的發展要遠遠落後於紹興?

2019-07-29     後宮地圖三千

寧波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部,北抵杭州灣,南界三門灣,東瀕東海,西連四明山和天台山,北部為寧紹平原,南部為丘陵地區,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的特徵。餘姚江、奉化江和甬江是境內的主要河流,這三條江的交匯處被稱為「三江口」。以三江口為中心,形成了整個寧波區域的核心地帶——寧波平原。寧波沿海港灣眾多,海岸線曲折,島嶼密布,還有穿山半島、象山半島突出海中。

傳統上,「寧波」一名包含著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作為行政區域的名稱。現在的寧波市下轄海曙區、江北區、鎮海區、北侖區、鄞州區、奉化區、餘姚市、慈溪市、寧海縣和象山縣10個區縣市。歷史上,這一行政區域有過不同的名稱,如「明州」(唐朝和北宋)、「慶元府」(南宋)、「慶元路」(元朝)和「寧波府」(明清兩朝)。民國時期,寧波區域還設置過會稽道、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區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寧波區域先後為寧波專區、寧波地區、寧波市。為了便於表述,我們可以將這個行政區域統稱為「寧波區域」,簡稱「寧波」或「甬」。當然,在不同的時期,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寧波區域的地理範圍有所不同。例如,現在的舟山群島在歷史上曾長期隸屬於寧波區域;而寧海縣和老餘姚縣在歷史上曾經長期隸屬於台州府和紹興府。

第二層含義是作為古代行政中心的城市名稱,即寧波城,其地理範圍大體上位於現在三江口西側的海曙區核心地帶。寧波城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測到唐朝長慶元年(821年),從這時起寧波城一直是古代寧波區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明朝之前,這座城並不叫「寧波」,但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可以將其統稱為「寧波城」,簡稱「甬城」。


從7000年前開始說起

寧波區域在距今7000年前就出現過發達的史前文化——河姆渡文化。但從距今5000年前開始,直到8世紀止,在這段時間裡,寧波區域不僅在整個中華文明圈中處於邊緣位置,而且,在浙江省也屬於文明落後的地區

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4000年前,浙江地區的文化中心是杭州灣北岸的良渚地區。從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此漫長的歲月里錢塘江南岸的越國(以今紹興市為中心)是浙江地區的文化中心。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秦始皇所設置的會稽郡(郡治在今江蘇蘇州),管轄著江蘇、浙江的大片區域。在其時,寧波區域設有鄞縣、句章縣,可能還有縣,這幾縣都屬於會稽郡。西漢時期,寧波區域依然屬於會稽郡(郡治在蘇州),設有四縣,分別是鄞縣、句章縣、鄮縣和餘姚縣。東漢永建四年(129年),錢塘江以北歸屬吳郡管轄,錢塘江以南歸會稽郡管轄,會稽郡的郡治遷到山陰(今紹興),寧波區域仍為鄞縣、句章、鄮縣和餘姚四個縣。

從東漢末年開始,群雄並起,割地為王。在東南地區,孫權於22年稱王,建立東(222-280年)。此後,先後出現了東晉(317-420年)、宋(420-479年)、齊(479-502年)、梁(502-557年)、陳(557-589年)諸政權。由於這六個政權都以南京為都所以它們合稱為「六朝」。在這個動盪的時代,寧波區域處於六朝的統治之下,其行政區劃雖然因王朝更替而幾經變化,但基本上隸屬於會稽郡,設有句章、鄞縣、鄮縣、餘姚等縣。而東晉永和三年(347年)始設的寧海縣,則屬於臨海郡。

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雖然隋朝(581-618年)的統治時間不長,此期間波區域行政區劃的變動卻非常大。589年,隋朝將鄞縣、縣、餘姚三縣併入句章縣。因此,隋朝句章縣的管轄範圍很廣,包括今天的寧波市和舟山市。隋朝先後將會稽郡改名為吳州和越州,最後恢復為會稽郡。因此,隋朝的句章縣先後隸屬於吳州、越州和會稽郡。

日本學者斯波義信認為,紹興區域和寧波區域都位於杭州灣南岸,兩個區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這兩個區域可以「合稱」為「寧紹亞地域」。斯波義信還「把寧紹地區作為個完整的社會史、經濟史的觀察單位」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其實,斯波義信所說的「寧紹亞地域」並不是一個完全相同的整體,相反,紹興區域和寧波區域在社會和經濟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從歷史上看,在斯波義信所說的「寧紹亞地域」中,紹興區域的開發遠遠早於寧波區域。春秋時期,越國在紹興區域興起,公元前5世紀一度躋身於大國之列。相比之下,寧波區域則處於落後的邊緣地帶。根據西晉陸雲的記載,當時有個名叫石季甫的人即將被任命為鄮縣縣令,結果石季甫「舉家慘戚」,「老人及姊自聞此問,三四日中,了不能復食姊晝夜號泣」,石季甫之任縣縣令就像被發配到蠻荒之地一樣悽慘。陸云為此寫下了著名的《答車茂安書》,在這篇描寫鄮縣的名作中,出現了「遏長川以為陂,燔茂草以為田。火耕水種,不煩人力。決泄任意,高下在心」等文字。由此可見,當時的寧波區域還是個江河泛濫、雜草叢生、火耕水種、人煙稀少的地方。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5世紀中期紹興區域的山陰縣已經是「民多田少」,許多人由於沒有土地而難以謀生,於是有官員建議把紹興區域的一些「無貲之家」遷往餘姚、鄮縣和鄞縣三個縣圍湖墾田,以求生機。但這個建議遭到其他官員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主要理由是:這三個縣是「去治並遠」的「遠廢之疇」,根本不可能將紹興區域的「無貲之家」遷到那裡。由此可見,當時寧波區域的開發是滯後於紹興區域的。

造成早期寧波區域開發滯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環境的制約。在以三江口為中心的寧波平原,地勢低洼,江海匯聚,河道縱橫,常受海水浸灌之害;寧波平原周邊則群山密集,山洪常常暴發。南宋的寧波地方志記載:「四明山水注於江,與海潮接,咸不可食,不可溉田。」由於周邊山區的蓄水能力較弱,所以又會出現嚴重的旱情。創修於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成書於紹定元年(1228年)的《寶慶四明志》寫道:「四明山之旁眾山萃焉,雨盛則澗壑交會,出為漫流,無以瀦之,其涸可立而待。非特民渴於飲,而江納海潮,以之灌溉,田皆斥鹵,耕稼廢矣。」因此,寧波平原的水利建設較為複雜,必須同時兼具防洪、御潮、蓄淡、灌溉等功能。在這樣的水利工程出現之前,人們只能生活在山坡地帶,而不是三江口的周圍地區。正因此,寧波區域的早期城邑,就不是建在三江口一帶,而是出現在平原周邊的山腳之下。

在寧波區域,最早出現的城邑有三個,分別是鄞、句章、鄮。「鄞」作為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末年的《國語》,該書的《越語》記載道:勾踐時期越國的統治範圍「東至於鄞」。顯然,《國語·越語》所記載的這個「鄞」是指一個區域。不過,一個以「鄞」為名的中心城市可能也早已出現。元代《延祐四明志》記載:「鄞以堇得名,加邑為鄞。」「阝」表示城市。秦朝所設的鄞縣,其縣治位於今奉化區的白杜村一帶,這裡有漢朝至隋朝的鄞城故址。秦朝的鄞縣縣治不可能在一片空地上突然新建起來,所以在秦朝之前,一個以「鄞」為名的城市一定已經存在了。「句章」一名,最早見於北魏所著的《十三州志》。《十三州志雲》:「勾踐之地,南至句無,其後並吳,因大城句,章伯功以示子孫,故曰句章。」根據歷史記載,句章城大致位於今寧波餘姚江邊的城山渡一帶。自2003年起,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與發掘,終於勘明句章故城位於城山渡之東北,即在今江北區慈城鎮王家壩村帶,處在「餘姚江、趕水河、橫河、後河諸水環網之內,大灣山、方家山、焦家山、癩頭山眾山懷抱之間」。考古發掘表明,在商周時期這裡「已有了比較頻繁的人類活動存在,並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生活聚落和相對集中的墓葬區域。」至少在戰國中晚期,句章城已經建立。至於鄮縣縣治的位置,一直以來是比較清楚的,它位於阿育王山的西麓即在現在的鄞州區寶幢鄉同谷村一帶。

在襟江帶海的特殊環境中,寧波區域的早期開發就是從寧波平原周邊的山麓地帶起步的,雖然速度不快,但一直在持續推進,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t2nPGwB8g2yegNDzB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