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隊維修古宅時挖出了寶貝,竟連工程都不做了,當晚卷寶潛逃

2019-11-22     琰棱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悠久,廣闊土地上孕育了很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尤以江南和西南地區分布最多,保存最為完好。同里、周莊、烏鎮……無一不是小橋流水、粉牆黛瓦、飛檐翹角、長街曲巷,古鎮的氣息韻味悠長,讓人怎麼也看不夠。

細細品讀,每個古鎮猶如一本厚厚的書傳,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這特色或是存在於街頭巷尾的裝飾之上,或是存在於鬱鬱蔥蔥的綠樹之間,更是存在於古鎮的一呼一吸里,直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江南古鎮看得多了,今天,我帶你們看一個廣西的古鎮——揚美古鎮。

位於南寧市西南部的揚美古鎮,距離南寧市區僅36公里。古鎮始建於宋代,在明末清初達到鼎盛,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古鎮。

更特別的是,自建鎮以來,因為地理優勢,公路、水路、鐵路都會通過這裡。所以一直到民國年間,揚美古鎮都是近百公里範圍內的商品集散地,繁榮一時,素有「小南寧」之稱。

古鎮的居民大多是來自山東,少部分來自廣東,經商至此後定居下來。因為地處廣西,周圍都是壯族村寨,只有揚美一個漢人村落,是壯鄉少見的漢族聚居地。因著這份獨特的歷史,揚美人保持著漢族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吸收了壯族的部分優良傳統,體現出了漢壯融合的特點。

揚美的民居也是如此,建築風格深受齊魯文化的影響,四平八穩、莊重典雅,同時也能看到部分嶺南的傳統特色,細膩中暗藏秀麗。

可惜,在饑荒的年代,因為壯民們都食不果腹,只有揚美古鎮依舊繁榮,於是漢壯爆發了衝突。

1949年四月初九,附近12個壯族村寨聯合起來,一起攻打揚美,大火燒了整整3天3夜。很多建築都被燒毀了,現在還保存下來的明清民居只有700多棟。衝突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漢壯雙方都傷亡慘重。揚美依然存在,但開始逐漸衰敗。

到如今,往日風光早已不再,很多人或許從未聽說過揚美的名字。但揚美依然保持著僅剩的明清時期古街、古巷、古祠、古廟、古宅、古樹、古閘門、古碼頭……古色古香、韻味無窮。曾有人如此稱讚:「桂北陽朔桂南揚美」,極言揚美古鎮的魅力。你看,有些東西,即使是戰爭也帶不走。

走進古鎮,一座高高的牌坊上寫著四個大字「揚美古鎮」,向人們莊嚴地宣誓這裡的驕傲。古鎮內,明清古宅鱗次櫛比。若是願意,可以乘著牛車將古鎮游上一遍。雖然牛車慢了點,但這樣才更能細細欣賞這些優美的建築。

古鎮方圓6.5平方公里,三面環江。古樹參天、翠竹成林,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園風光。踩在光滑的青石板路上,隨處可見飛檐屋脊、陳磚舊瓦、柱礎石雕,它們用斑駁的痕跡向世人訴說著往日的榮耀。

有幾處,你們來了一定要看。

碼頭​

作為曾經的商品集散地,揚美曾有8個古碼頭,從前人們到揚美趕集就是從古商埠碼頭上岸的。那時,江面上商船雲集,貨物運進運出,十分繁忙。

如今,再也見不到大船小船挨挨擠擠的景象,只有那浩瀚的江水永遠流淌,蔥蘢的江岸時常煥新,一條石板鋪就的階梯從高處通向江邊,記敘著無數的故事。

揚美現在仍然有8個碼頭,但因為左江建了水壩,淹沒了揚美的沙灘和部分古碼頭,所以現有的大部分碼頭都是後來建的。

相比古商埠碼頭,金馬埠碼頭則寬敞了許多。客船還會將遠方的人們一趟一趟的運到揚美來,再一趟一趟的送出揚美去。

臨江街

臨江有條街,叫做臨江街,是整個揚美古鎮的精華所在。這條建於1832年的老街,有三百多米長,兩邊儘是青磚黑瓦、磚木結構的清代店鋪,又被稱為「清代一條街」。

街頭的臨江街門樓已屹立了幾百年。

臨江街的街面是用大小不一的不規則石板鑲嵌鋪設而成,人們經年累月的踩踏,早已把石板磨得光滑。踩在上面,你就感覺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某個古早的時光。三三兩兩的落葉點綴其上,帶來一絲蕭索。

冗長深邃的街道,被綠蔭所遮蓋,若是並排走上兩三人,就會覺得擁擠。

街邊的民居十分陳舊,卻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歷史。

常能看到學生來揚美寫生,他們將古鎮的美用自己的畫筆再現出來,也讓更多的人知道揚美、了解揚美。

舉人屋

揚美古鎮一貫民風古樸,崇文尚德。到明清時,舉人、進士、稟生、太學士迭出,僅臨江街就先後出了5位舉人。

今天的臨江街上還有一座很特別的建築,叫做舉人屋。

顧名思義,舉人屋自然是住過舉人的屋子。屋主人叫做杜元春,清道光8年時他參加鄉試,一舉考取了舉人,朝廷賜授了他一塊「舉人」匾。

這之後,杜元春一直居住於此,「舉人」匾也一直懸掛在舉人屋的大門之上,供後人瞻仰。

屋子占地面積356平,分三進,布局合理、紋飾精美。雖然好多細節都看得不甚清晰了,但一點不妨礙它的底蘊深厚。

舉人屋內保存有3個燕子窩。古人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原來還真的會有燕子飛到屋子裡築巢的。

明代和清代民居

繼續沿臨江街往前,有一座明代民居。內部是木結構,不用一根釘子。屋內兩面主牆都有7根柱子,分別代表生、老、病、苦、死、生、老。

明代民居後面還有一座清代民居,兩座民居是同一戶的,只是不同時期的建築。

明代民居是木屋,清代民居是磚屋,青磚黑瓦,有種低調的沉穩。

室內高高的廳堂,名曰樹德堂,提醒著人們注意德行。

黃氏莊園

揚美古鎮內有一座黃氏莊園。建於清乾隆年間,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總面積九百多平方。青磚瓦舍、雕樑畫棟、翹角飛檐,是古鎮上很有代表性的一座清代建築。

那時,一位外來的屠戶在揚美賣豬肉,憑藉著良好的信譽慢慢發家。後來就買下了黃氏莊園,從此在揚美定居。

細細看黃氏莊園的建築,門樓、窗欞……都有十分精美的木雕彩畫、磚雕、石刻等裝飾。想必那主人雖然是屠戶,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情趣。

抬頭,可以看到院門上立著一隻栩栩如生的石狗,那是因為對面房子的尖角對著這邊的院子,主人覺得不是很吉利,於是用一隻石狗來擋煞,有的人也會掛個掃帚。

揚美人似乎很講究這些風水運勢,大街上經常可以看到很多賣小掃帚的,據當地人說是用來彈灰和掃晦氣的。

清代禁碑

揚美曾經有非常熱鬧的古集市,可惜後來被燒毀了,現在大部分的日常交易改在了三角集市。

工藝品、古玩、小吃、蔬菜、水果,在三角集市都能看到。價格不貴、十分地道。

古集市雖然已經沒有了,但舊址處還保存了一個清代禁碑。禁碑被玻璃罩保護起來,裡面竟然長了草,也是很神奇了。

禁碑是以前官府對集市制定的一些規章制度,用以維持公平公正。

碑上的文字被抄錄在了背後的白色磚牆上,很是顯眼。細細看來,前面幾段,寫著豬肉不可注水、不可占道經營等。沒想到清代已經有注水豬肉了,原來這些現代市場上的問題古已有之。

碑中還寫,若是有人膽敢違反,須罰銀三兩六錢,用於修廟。

揚美有三座古廟,三界廟、大王廟和鍾馗廟,都不幸被大火燒毀了。

雖然後來都重建了,但聽老人說以前三界廟裡的神像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重建之後已經做不出原來的樣子了,可惜了。

五疊堂

五疊堂也是揚美古鎮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築,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同樣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因建築有五進且層層疊進而得名。

五疊堂的精妙就在於站在第一進的大門往裡看,後一座房廳總是比前一座的高,這「層層疊疊」的5間房取「步步升高」之意。

原先五疊堂是一家豆豉作坊,主人是做豆豉發家的。因著他家做的豆豉又黑又香,而且從不缺斤少兩,於是生意越做越大,甚至做到了廣東、東南亞一帶。揚美豆豉也隨之享譽各地。

再到後來,五疊堂一度被充公,屬於生產隊。曾經還出租做民宿,現在門口牌匾還是五疊堂酒店。據說施工隊在裝修民宿時,挖出了一大缸銅板,當晚就卷寶潛逃,消失無蹤了。我估計如果只有銅板的話,應該還不至於連工程都不做就跑了,應該還有其它很值錢的東西​,但究竟是什麼,就只有施工隊的人知道了。

後來五疊堂不再出租,就留給生產隊擺酒席用了。

說完了古鎮的建築,還得說說古鎮的美食。

揚美有三寶:豆豉、梅菜和沙糕。其實揚美酸菜也很有名,隨處可見村民腌、曬梅菜和酸菜,梅菜和酸菜都是用肉芥菜加鹽腌制而成的。

揚美梅菜

揚美的梅菜要經過2腌2曬。腌7天,曬乾,再腌10天,曬乾,有的甚至要3腌3曬,至少要1個月才能完成。時間、風、人力,組合在一起,會賦予梅菜滋味悠長的口感。

揚美酸菜

揚美的酸菜要用腳踩實,擠出水分,然後放到缸里再注入河水隔絕空氣。

家家戶戶都會腌制,每次大概腌5、6天就好了。

其他地方做酸菜,不用腳踩,而是放藥,所以會有種刺鼻的味道。但揚美的酸菜就不會,只有種濃郁的酸香,聞著就讓人食指大動。

這兩缸水比較粘稠渾濁,就是差不多腌好的。

和很多古鎮一樣,揚美有種溫吞的滄桑。但與它們不同的是,揚美的滄桑中又透著幾分生機。揚美從眾多的清代、明代建築中傳遞出真、傳遞出善、傳遞出美,也教給一代一代的後人們。這才是古鎮生生不息的源泉,不是嗎?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TOP MEDIA計劃百佳企鵝號、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hSVsW4BMH2_cNUgFjd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