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港與千金陂遺址
俯瞰圖
近日,在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0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撫州千金陂灌溉工程成功入選2019年(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千金陂,古籍又稱千金堤、文昌堰,湯顯祖稱之為金堤。撫州人習慣稱之為千金陂(bō),而不叫千金陂(bēi)。為何如此稱呼,無法考證,但千金陂伴隨著撫州人一路前行,已經走過了1259年的風雨歷程。據史料載,千金陂始建於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初名華陂。唐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時任撫州刺史顏真卿修固華陂,易名土塍陂。唐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時任刺史戴叔倫修固土塍陂,改名冷泉陂。20餘年後,冷泉陂又被洪水沖毀,河水不能入田灌溉,附近農田大面積荒蕪。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刺史李公(古冀州渤海人)挖開冷泉陂故基,重新築陂125丈,更名千金陂至今。有唐代柏虔冉作《新創千金陂記》,是為現存最早的千金陂文獻。
千金陂灌溉工程位於撫河大橋東端上游1000米撫河與干港的分叉口處,是長江中游贛撫平原灌溉農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重力式干砌石江河制導工程,它的建成保障了中洲圍的灌溉引水,同時對撫河防洪、撫州城市水環境修復、水運保障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古時撫州人民運用勤勞和智慧修建的一個大型水利工程,被稱為撫州的「都江堰」。
與千金陂同為撫州人民立下汗馬功勞的還有干港。干港以前的西北,撫河的東南也就是中洲,中洲土質鬆散、黏性差,肥沃、屬優質土壤。勤勞的撫州先輩,把它開墾變成良田。干港以前的東南邊是丘陵地帶,泥土比較結實,並有一定黏性。中洲為撫河和干港所環抱,是千金陂和中洲圍保護引水灌溉的主要區域。千金陂從撫河與干港的分叉口處延伸至河中,宛如一條巨龍臥在水中。「龍身」擋水以抬高水位,減緩流速,同時在洪水期將上游奔流的河水一分為二,部分水流分流至干港,部分水流回歸撫河。
干港的形成目前無法考證,相傳一千多年前,一次特大的洪水衝破洋洲與丘陵的大堤接口,直瀉狂奔,流出10公里後回歸撫河,形成撫河臨川中段的分洪港——干港。干港,故名字義,洪水期才是港,洪水過後慢慢成為干港。洪水期上游沖入干港的洪水洗刷洋洲,帶走泥沙,縮減耕地,淹沒良田,破壞城外民眾的生存環境。所以古代的撫州人修築千金陂,以期讓河水步入正常河道。千金堤屢遭洪水衝擊,屢廢屢修,費置千金,民間也傳此陂故名千金陂。此陂保住了該區域的耕地和良田,使文昌里的百姓能安居樂業,還發揮了它的堰水作用。乾旱時期,干港兩岸的農民,有的用流水動力提水,有的用牛車提水,有的用人力車抽水保田抗旱。為了出行方便,干港曾設有公渡,後來又建有楊泗橋和孔家橋等,最初的橋為木橋,後來改為石木混合橋,現在是鋼筋水泥砂石結構橋。
干港和千金陂的出現,提高了兩岸耕地和農田的地下水位,對世代耕作為生的洋洲民眾來說,減輕了取水的勞動強度。
雖然干港沒有千金陂的功能大,但干港的分洪和灌溉功能功不可沒。
鍾長林 龍大昌 實習記者 蘇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