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8輪的企查查衝刺IPO,同質化和侵權會成「絆腳石」嗎?

2024-01-08     野馬財經

原標題:融資8輪的企查查衝刺IPO,同質化和侵權會成「絆腳石」嗎?

388元、1800元的會員,誰在買?

作者 | 劉俊群

編輯丨高遠山

來源 | 野馬財經

一位工作了20多年的劉律師回憶道,剛開始工作時,想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比登天還難。因為,這完全取決於公司想不想給你資料,每次要材料還得看當事人臉色。

在律師們收集資料的焦慮越來越大時,「企查查們」帶著海量的數據信息來了,一度「拯救」了不少打工人的頭髮,同時也開闢了商業查詢市場的先河。經過了9年的發展,如今,企查查要衝刺IPO了。

近日,商業查詢平台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企查查」)向江蘇證監局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機構為中信證券。

來源:江蘇監管局 截圖

不過,這距離企查查真正上市還有一段時間,「輔導備案登記到上市的時間因公司而異,通常還需要幾個月到幾年不等。」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

若上市成功,企查查將會通過資本市場助力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不過,其數據生意也伴隨了一些關於「侵犯隱私」「侵犯著作權」的爭議。這些爭議又會對企查查IPO產生什麼影響?

靠數據賺錢,已獲8輪融資

「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遠於其身」,徵信一詞最早來源於《左傳·昭公八年》,這句話意思是,君子說話有根據,因此禍不及身。由此可見,徵信是一個從古至今就被關注的話題。

2013年3月15日,《徵信業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自此商業查詢行業有法可依。2014年2月,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後改名為「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線運行。

2014年3月,企查查創立,成為行業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同年,天眼查等平台緊跟其後創建。這些平台以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為數據基礎,同步中國裁判文書網、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等公開信息,逐漸成長為國內第一批商業查詢平台。

如今,9年過去了,市場格局已經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企業信用大數據行業發展研究報告》,2022年,企查查、天眼查分別以42.32%、38.63%的市場占有率位居企業信用大數據應用市場第一、二名,其他「查查」公司合計占有不到20%的市場份額,市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不過,商業查詢平台的打法大同小異。一般以爬取公開數據為主,將數據進行整合後,主要面向企業客戶(ToB)、和政府客戶(ToG)、一般用戶(ToC)。

據新聞網站「國際在線」報道,企查查的盈利模式為:to C的大部分服務基本免費,更深的服務是定製會員,用戶需要購買會員資格或充值、付費後才能使用特定服務;盈利點多數在B端,通過給專業機構提供服務,從而收取服務費。

在企查查的軟體介面上,可以看到,平台全部服務包括場景應用、智慧財產權、司法大數據、信用大數據、特色機構、創投庫、全球服務、產品中心等。

截至2023年1月3日,企查查官網顯示,VIP會員一年收費388元,SVIP會員一年收費1800元。近幾年,企查查還以「權查查」「企服服」等新品牌面向用戶,嘗試開拓商標代理、記帳代理等業務。

無論是企查查還是天眼查、或者百度旗下的愛企查,購買會員服務的用戶畫像並沒有明顯區別,主要包括財法稅的專業人士、金融行業(銀行保險券商)、及各行業商務銷售。

「發現網」曾援引業內人士觀點提到:企查查、天眼查、啟信寶等對企業信息的公示內容基本相同,而收入基本來自付費用戶,這恐怕正是此類企業發展的瓶頸所在。

來源:企查查 官網截圖

北京愛申律師事務所陳雷律師和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韓若君律師都是「查查們」的用戶。他們提到,在日常工作中,會使用此類網站作為輔助獲取、調查信息的工具。平台的股權分析、監控功能,及對企業財產線索的深度挖掘,均能夠有效地幫助律師們快速、高效地分析案情。

據新媒體平台「九派新聞」,企查查用戶已達4億+,彙集了國內市場中的80個產業鏈,8000個行業,6000個市場以及5億的全球企業數據,數據累計查詢調用超10萬億次。

從融資歷程來看,截至目前,企查查已獲8輪融資,累計融資額數億元。2015年,公司收到的第一筆投資是險峰投資的220萬元。2019年,企查查獲得萬得投資、興富資本數億元C輪融資,C輪戰略融資完成後,企查查估值超30億元。此後,企查查於2020年獲國方創新、元禾辰坤、興富資本的D輪融資;2023年10月,獲得中信證券的D+輪融資,但最新的估值未有透露。其中,中信證券也是企查查此次衝刺IPO的輔導機構。

同質化競爭,靠什麼破局?

「查查們」發展多年,各自的特色卻不夠明顯。打開企查查與天眼查的軟體介面,兩者不僅顏色相近,呈現的核心內容、布局、數據的可視化呈現也有相似之處,在企查查搜索框上方顯示「查企業、查風險、查招標」,天眼查則顯示「查公司、查老闆、查關係」。

之前雙方還曾因「三查」廣告語打過官司。2019年7月,天眼查運營方金堤公司稱企查查長期有意冒用其品牌廣告語「查公司、查老闆、查關係」,起訴企查查「不正當競爭」,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權並賠償經濟損失520.45萬元。

2020年4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對企查查(運營方朗動公司)作出禁令,要求其在任何場合不能再使用天眼查的「三查」廣告語及容易引起混淆、誤認的類似用語, 並賠償天眼查(運營方金堤公司)200萬元及合理開支16.74萬元。

但企查查也不是吃素的,同年6月29日,企查查在官方微博發布"關於起訴天眼查不正當競爭的公告",稱已向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就天眼查涉嫌「不正當競爭」提請民事訴訟,並索賠500萬元。

當日晚間,天眼查在官方微博回應"企查查起訴事件"稱:「不要賊喊捉賊,已準備反訴。」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目前只公布了民事裁定書,駁回了天眼查方對管轄權提出的異議,對案件的具體判決情況並未公布。

而之前兩者與「三查」廣告語有關的糾紛還有「下半場」。企查查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於是,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於2021年公布了二審裁定書,二審裁定書顯示,2021年10月29日,天眼查主動向法院提交申請書,申請撤回了對企查查的起訴。因此,一審判決未生效兩者之間的「戰爭」才暫時熄火。

來源:天眼查、企查查APP截圖

面對公開的信息源頭、沒有明顯區別的技術、同樣的數據,各商業查詢平台如何能夠避免同質化,找到差異化競爭路徑?

對此,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表示,「同質化競爭」是網際網路產品一直以來的通病。同一類產品形態的商業模式幾乎雷同。企業要從商業模式、創新、資金實力及變現能力等方面拉開距離。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則從更具體的角度給出建議,企業信息查詢平台需要明確定位和特色,比如就某一特定領域的企業信息查詢、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數據分析服務等。其次,平台也需要加強技術創新,提高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例如,採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來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實時性。第三,企業信息查詢平台可以通過合作聯盟來擴大市場份額和影響力。第四,企業信息查詢平台需要優化用戶體驗,提高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最後,企業信息查詢平台需要持續關注市場變化和用戶需求。

為「侵權」交學費

野馬財經在企查查上搜索,核實其相關司法案件,發現其曾與東方報業有限公司、南方日報社、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等9家傳媒類公司,存在「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糾紛。

以與南方日報社的糾紛為例,該報社發現企查查在未取得其授權的前提下,擅自在企查查上使用了《順德村改樣本:首個千畝園區誕生記》等94篇作品。該行為侵犯了南方日報社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企查查辯稱,註明了文章來源,讀者能夠知道文章源於南方日報社,企查查沒有主觀故意。

最終,法院要求企查查賠償南方日報社每篇文章2500元,合計23.5萬元。

對此,陳雷律師表示,「轉載」本質上是對作品的一種複製和傳播行為,受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控制,應當明確獲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否則就構成侵權。如果轉載他人文章標明來源,僅僅是不構成署名權的侵犯,但未經許可的網絡轉載行為仍侵犯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如果是「轉發」本質上是對文章連結的分享,不屬於侵犯著作權的情形。

不過,野馬財經注意到,輸了官司後,企查查已經不直接複製轉載媒體文章了,而是會通過第三方連結跳轉到媒體原文。在「熱搜榜」板塊中,基本展示100字左右的快訊內容,均非署名文章。最下方標明:快訊所涉信息、數據可能來源於第三方,僅供參考。

來源:企查查APP 主頁截圖

此前,「發現網」等媒體報道,天眼查、企查查等商查企業被質疑其存在的「媒體屬性」是否有僭越之嫌。

對此,有商業查詢行業人士認為,平台的資訊屬於「企業監控」的功能,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和做新聞無關,內容是綜合於各大媒體的。

不過,一旦信息出錯影響蠻大的。2019年5月5日,企查查向用戶推送了「螞蟻微貸公司新增清算組成員應君」的信息,引發外界關注。螞蟻金服和阿里巴巴同時澄清,稱該信息為2015年的歷史信息,2016年初,螞蟻金服已向工商部門提交終止清算,處於正常經營的狀態。

隨後,螞蟻金服、螞蟻微貸將企查查告上法庭。2020年4月29日,杭州網際網路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企查查構成不正當競爭,判令企查查運營方朗動公司賠償60萬元,並消除影響。

此外,企查查還曾因匹配錯誤,被告侵犯名譽權。

武漢中科銳擇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發現,創始人、法人代表高茂華,在企查查上被標註為中財實業法人,並且曾被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作出限制消費令的裁定。

中科銳擇認為,企查查僅憑藉法人同名同姓,作出錯誤關聯判斷,造成中科銳擇法人被誤認為是失信被執行人,使公司名譽受到損害,因此向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隨後,企查查提起了管轄權異議,一審裁定書中顯示,法院駁回了企查查該異議,關於該名譽權訴訟目前未有新進展。

而這並不是企查查第一次因「同名同姓」錯配信息引發糾紛。北京創新永盛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的王傑曾因為類似的事情將企查查送上法庭,並最終勝訴。

也並非所有人都選擇麻煩的打官司,也有用戶在消費者投訴平台「黑貓投訴」上,「請求企查查停止繼續展示涉及本人隱私信息」「企查查冒用本人手機號作為企業聯繫人」等。其中,一位網友表示,「涉及本人的債務訴訟已經終結。法院已沒有展示,但企查查仍在平台上展示,涉及侵犯本人隱私。」

來源:黑貓投訴 截圖

對於企查查是否侵犯個人隱私權?北京愛申律師事務所陳雷律師和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韓若君律師均認為,企查查、天眼查已獲得企業徵信機構備案,有資格收集企業信息,如按照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公開方式展示某企業的自然人股東信息,屬於「適當處理」,並不違反法律規定。但應注意,對於其關聯該自然人股東投資的其他企業信息、向公眾進行「自身風險」「周邊風險」或「預警提醒」等提示,涉及到對公開信息的再加工。

韓若君還認為,如果其將個人信息錯誤地進行關聯,甚至基於錯誤信息作出相應的建議及報告等會對個人產生重大影響的行為,可能損害個人的信用評價、社會評價,可能會超出「合理處理」的法律界限。

滋生灰色產業鏈:刪一條信息要3000元?

企查查們對風險信息的持續曝光,也讓部分企業、個人想方設法想去刪除信息,這種需求背後也滋生出一條灰色的產業鏈。

12月21日,野馬財經在淘寶、閒魚等多個購物平台上發現,「刪除撤銷企業司法糾紛、信用修復」的購物連結;也有視頻號打著「專注企業信用修復」的旗號,同時留有聯繫方式。

來源:淘寶、閒魚截圖

在該視頻號上,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刪除企查查上關於歷史被執行人、歷史限制高消費等信息,刪一條是3000元;行政處罰類的信息,刪一條是3860元。同時,刪帖公司還會與客戶簽署合同,刪除多條可以打包、打折。

但根據已有案例可知,這類業務有真有假。「真業務」有2種,一種是從源頭上通過當事人或者委託人申請不宜公開(比如司法判決等),也就間接解決了「查查們」抓取信息的問題;另一種則是通過搞定「查查們」內部人來隱藏信息。但經過踩坑總結教訓,目前收費刪除信息都是各大商業查詢平台的紅線,不能碰,一旦被發現,會被嚴重處罰甚至開除。

另外一些則是一些外部的騙子,打著刪除商業查詢平台信息的名義,詐騙b端企業和個人錢財。

投訴、糾紛會影響企查查IPO嗎?

「此類糾紛涉及到公司的智慧財產權和數據保護問題。如果企查查無法妥善解決這些糾紛,可能會影響公司的聲譽和投資者信心。」江瀚表示。他認為,企查查需要採取積極的措施來規避這些糾紛,例如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規範數據使用、建立完善的糾紛解決機制等。

儘管存在一些糾紛,但沈萌對企查查上市持樂觀態度,他認為,對於數據服務仍有更多的需求可挖,特別是結合大數據和AI技術,對於客戶一側,更深刻、精準的數據分析也能提高業務附加值,不少用戶願意為此付費。

張毅也認為,數據可以變現很多產品,產品可以延伸出很多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這是一個突破或者嘗試。

江瀚認為,企查查選擇在現在啟動上市,表明公司對自身的發展前景和資本市場環境有信心。

他強調,如果企查查可以順利上市,未來的造血能力關鍵還是看數據的可持續性,這些商業模式的延伸,都是基於數據能力的變現。

如果成功上市了,有了融資渠道的企查查無疑在「查查們」的競爭中將占據更為有利的位置,整個商業查詢市場的格局都將再次發生變化。

你用過企查查等商業查詢平台嗎?體驗感如何?評論區聊聊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fa86c60664ecc55113c10ee3382ac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