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來了,米粒媽媽時常收到這樣的信息:
- 雙減到底要搞多久,真的會貫徹到底?
- 我已經輔導孩子作業快吐(xie)了。
- 我現在很焦慮,我孩子的基礎明顯沒有雙減之前牢固,輔導作業特別費勁。
- 孩子不補課了,在家裡時間多了,矛盾也變多了,說多了不愛聽,又不能不說。。。
雙減的到來,一部分家長可能明顯感覺到焦慮,原來的課(gong)業(zuo)外包出去,自己偶爾跟蹤進度督促一下就可以了,但現在又把課業的壓力還給了家長,可惜,在這之前,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雙減會來的如此迅猛,快到自己根本還沒培養起支持孩子的能力。
跟孩子的溝通能力,協助孩子處理學習壓力的能力,如何跟孩子一起規劃學業目標的能力,如何培養孩子學習內驅力的能力等等,這些能力都沒有培養起來,但又得面對現在的政策,家長真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做。
這是家長端,孩子端就別提了,家長那邊風雨雷電,孩子是最直接的承受者,家長開始抓學習,一頓混亂的操作,讓孩子也痛苦不堪。
下面米粒媽媽來說說,主要從3點來講:
1、為什麼要雙減
2、 雙減帶來了哪些變化
3、 雙減之下,家長可以怎麼做
為什麼要雙減?
不斷加量給孩子最終的結果只是分數線拉高,但育人的目的卻大大的違背。
孩子沒有時間空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體驗和探索,這本身就是違背孩子生長發展規律。
在小學階段,孩子需要更多自主空間的探索,通過不斷的探索和重複體驗,去滿足自己好奇心,求知慾望,滿足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把學習變為一種自發的行為。
在進入高年級之後,孩子開始思考自己社會之間的關係,探索自己可以成為社會中的哪一部分的貢獻者和創造者,期待能夠獨立的完成社會性的更多工作。
總體來說,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呼吸的空間,一呼一吸的過程體驗學習的樂趣,當頭腦有了空間才能開始思考,自己是誰?自己和自己的關係,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自己和社會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夠自發的發展出學習的動力。
雙減來了, 對我們的生活到底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對於學校來說,新的政策打破了老師原有的教學模式和評估體系,老師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思考如何個性化指導,成為了新的思考點。
對於有些家長來說,孩子成績不好,不補課,自己又輔導不了,那真是求助無門,還有部分家長面對「新「的政策,面對未知,開始有了一系列的焦慮,影響了父母的穩定感,同時之前還可以靠外力教育孩子的部分,已經指望不上,對家長的養育智慧是大大的考驗。
雙減之下,作為父母的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呢?
1、找到自己的穩定感
2、做三大類父母
3、回歸孩子本身
找到自己的穩定感
一種穩定感,來自於對雙減的清晰了解
明白雙減的本質,讓孩子有更多發展的空間,從大的方向,我們都是希望孩子得以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家長可以去看到哪些部分是我們需要在雙減之下,要去增加的部分,溝通能力的增加,增加對孩子的了解,支持孩子的素質類發展等等。
一種穩定感,來自於養育的初衷
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孩子,我在產房生下ta的時候,我的期待是什麼?
我想大機率是:平安、健康和幸福。
以終為始的去看自己的養育目標,我們的焦慮也會減輕不少。
一種穩定感,來自於我們自己
養育的焦慮要多少來自於孩子,多少來自於我們自己。家長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
培養內在穩定Tips:
1、給自己一個暫停,想一想,這個情緒到底是誰的
2、照顧好自己,只有自己在好的狀態,才能更好的支持好孩子
3、每天寫寫復盤日記,看看哪些地方是可以做出調整 (感恩日記特別推薦)
協助型父母
當孩子遇到情緒困擾,我們可以使用傾聽的方式。
最簡單的方法是我們先閉上嘴巴,聽一聽孩子在說什麼,觀察孩子的狀態是如何的。這一點很重要,光是閉上嘴巴,我們就很有可能聽到之前我們沒有聽過的內容。
有個小故事:
昨天晚上,我兒子「控訴」了四十多分鐘。兒子四歲多。
在臨睡前,跟爸爸鬧得不開心,用腳踢了爸爸。
爸爸很生氣,聲音開始變大並責備孩子。
孩子跑到我的懷裡委屈的哭了。
安撫之後,孩子的爸爸便陪孩子睡覺。
陪睡的過程,爸爸跟孩子復盤剛剛到底發生了什麼。
孩子突然委屈的大哭,搞的爸爸不知所措。
於是,我進房間,開始傾聽孩子。
結果孩子從晚上的事情,說到了昨天我和爸爸一起責備他的另一件事情。
哭的極為傷心,抽紙都哭了一地。
哭完之後,我問他:「你好一點沒?」他說:「好點了」。
這件事之前,兒子跟外婆單獨呆過幾天。
因為太思念我們也很難過。外婆就說:「你難受,就哭出來吧。」
結果我兒子說:「我哭不出來,擠也擠不出來。」
這個對比,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傾聽本身有助於孩子的情緒流淌,當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心裡的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如果可以用溝通的技巧來協助到孩子,孩子便可以得到很好的支持和接納,讓孩子的大腦恢復平衡,不被情緒所纏繞。
傾聽的關鍵在於共情到孩子的真實感受,你此刻是難受的,委屈的,傷心的,開心的等等,這樣的語言很容易說到孩子的心坎上,接下來,孩子可能就可以哇啦哇啦的說,自己到底怎麼了。
Tips:
1、少說話,多聽孩子在說什麼,不要打斷孩子
2、當發現孩子有情緒了,我們可以在感受上,同理孩子的感受
3、不要在這個過程給建議和評價孩子的語言
顧問型父母
顧問最重要的特點是什麼?
受聘、提供專業的建議,把選擇權交給對方。
首先,孩子主動邀請我們解決自己遇到的困擾,如果我們確實在這方面有專門的經驗,我們可以客觀的表達我們的觀點和建議,但選不選擇孩子說了算。
有的時候,父母給出一個建議,如果孩子沒有選擇,父母難以接受,會有強烈的情緒,如果這樣的話,孩子下次也就不會來找我們諮詢了。
你想一想如果在公司,這類顧問是不是很快被老闆開除了。
顧問型父母,提供專業的建議,但不能強加給老闆必須聽ta的,否則就會被開除。
榜樣型父母
我們都知道言傳身教很重要。
在成長的過程中,三要素很重要,自我、環境和他人。
自我確實需要學習和成長,但別忘了還有環境的影響,他人的影響。
如果一個孩子待在整天刷手機的家庭里,孩子很難抵擋得住誘惑,成年人做不到的,我們卻希望孩子可以做到,這很不現實。
另一方面,他人的影響,孩子最早期的世界,經常接觸的人爸爸媽媽,或者是主要養育人,每天在一起耳濡目染,潛意識裡面會無形的模仿和學習這個人。
所以,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給孩子提供了什麼樣的環境,我們帶給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成人世界。這個問題很重要。
回歸孩子本身
孩子分為內在和外在的世界。
外在的世界從小時候,我們便可以看到孩子長得高不高,瘦不瘦,臉圓不圓,愛不愛社交,表達如何等等,這些都有其成長的規律,從出生開始吃手,到對細小事物的觀察,再到開始嘗試社交,抓咬等等,什麼時候開始發音mama,baba。什麼時候開始說詞語,說句子等等,我們會發現孩子都有各自的規律和節奏。
內在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安全感、依戀感,獨立個體「我」意識的形成,自尊自信的形成等等,是構建內在完整世界的開始,《頭腦特工隊》裡面的主人翁,我們可以看到在ta小時候,父母的陪伴不斷構成ta內在的城堡,成為ta未來面對困難和挑戰的法寶。
所以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想給孩子的寶貝是什麼呢?
來源:米粒媽媽
關於版權、合作和投稿,請聯繫現代與經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名師在線課程點擊左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