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凌被公開性騷擾,畫面全網心疼:孩子再好,也怕這一點……

2022-05-20     窈窕媽媽

原標題:谷愛凌被公開性騷擾,畫面全網心疼:孩子再好,也怕這一點……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今年冬奧會,谷愛凌獲得兩金一銀,迅速躍升為國民頂流。

就是這樣一位「寶藏少女」,最近卻因為遇到一件糟心事而被全網心疼。

那天,谷愛凌夜跑時,突然被一個男人攔下要求合影。

小姑娘雖然有點被嚇到,但還是禮貌微笑與對方合照。

可接下來的一幕,驚呆了所有人。

合影結束後,男人直接伸出雙臂攔在谷愛凌胸前,不讓走,臉都快貼她胸口了,被很多人說是性騷擾。

視頻曝光後,網友譴責他沒素質。

男子回應:沒惡意,只是想合影。

「合影后為什麼不走,為什麼用身體碰人家?」

面對質疑,男子解釋,谷愛凌當時要過馬路,為了她的安全才那樣。

可這種說法顯然不能讓人信服。

其實這個視頻之所以引發全網熱議,除了這個男子舉止確實過分以外,還因為大家對谷愛凌的遭遇感同身受:

自己的善意,往往成了對方傷害我們的刀子。

相信每個人都遇到過這種「出於禮貌不好意思拒絕」卻導致對方更過分的情況。因為自己不懂拒絕,後來卻讓自己承受了更大的委屈。

事後就會後悔:如果我一開始就拒絕該多好。

的確,越長大越意識到——真正情商高的人,都很會說「不」

也因為我自己深受「不會拒絕」的困擾,所以我在育兒過程中,會格外注意引導兒子學會說「不」。

因為不會拒絕的孩子,註定要承受更多的委屈。

那些不會拒絕的孩子

一位讀者告訴我,她給兒子買了一套奧特曼,沒兩天就丟了。

原來,有同學要把奧特曼帶回家玩幾天,兒子雖然心裡不願意,但還是眼巴巴看別人拿走。

她怪兒子看不好自己的東西。孩子卻說「我要是不給他,他以後就不跟我玩了。」

得知兒子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她這個當媽的特別心疼。

前些天,鄰居家六歲的妞妞在學校摔傷了。

原因是,同學讓妞妞幫忙擦窗台,妞妞夠不著但又不好意思拒絕,結果擦窗台的時候摔在地上。

可能有人會說:這兩個孩子只是太善良了。

並非如此!

真正的善良和教養不該是讓自己委屈為代價。

不會拒絕別人,不僅會給生活造成困擾,還會形成討好型人格,影響一生。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

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是對來自他人的認可上癮,下意識地犧牲自己討好他人。

很多人可能會好奇,這種性格是怎麼形成的?

「討好型」孩子是怎麼養成的?

父母控制欲強

——導致孩子喪失價值感

「如果你不怎樣,我就怎樣」

「再哭一下試試」

「你就該考什麼專業」

……

小到吃幾口飯,大到讀什麼專業……多少父母在控制孩子按照自己意願成長?

一位網友說:

父母從小就不允許她有自己的想法,什麼都要聽父母的,甚至不能頂撞一句話。初中,她產生了抑鬱傾向,差點從樓上跳下去。

這種窒息的環境讓她覺得,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討父母和別人開心的。因此她會不自覺地討好別人,希望別人能開心。

其實,孩子餓不餓,喜歡什麼專業,孩子自己才最清楚。而父母的過度控制會抹殺孩子正常的判斷能力。

一個習慣了服從的孩子,自然很難拒絕別人。

評價標準畸形

——導致孩子失去判斷力

「你孩子真聽話」,相信很多父母聽到這句話會開心,覺得自己的教育得到了認可。

但是,用聽話作為標準評價孩子,真的合適嗎?

@裴裴 從小就被母親念叨「你要聽話」,導致她寧願委屈自己,也要為他人著想。

她成了懂事的孩子,也享受別人的認可和讚揚。

很多年後,她才意識到,這是討好型人格。

這並不是說孩子聽話就不好。

在我看來,真正的聽話應該是:孩子懂得傾聽,同時有自己的思想、主見、疑問。

覺得大人說得對,就聽。

不對,敢於質疑或辯駁。

要培養有主見的孩子,而不是只會聽話的孩子。

會思考,才能面對別人的請求時,快速判斷是幫助還是拒絕。

打壓式教育

——導致孩子缺乏自信

長期生活在被打壓的環境,很難感受到自我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通過討好別人獲得獲得自我價值認知,從而就會形成慣性依賴。

長此以往,很難再勇敢地拒絕別人、表達自己。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寫道:人生來就喜歡被人鼓勵,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可以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成長,獲得自信。

我們的鼓勵和讚美給予孩子最大的底氣,能讓他們在拒絕別人的時候,擁有足夠的自信和勇氣。

不妨把「真差勁」換成「你真棒」,幫助孩子成為樂觀積極的人。

這樣她才能足夠自信,不活在別人的評價里。

獲得關愛不夠

——導致孩子渴望認同

孩子獲得關愛不夠,是什麼原因?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父母陪伴太少了。

沒錯,但還有一個不易察覺的原因——父母給的愛是有條件的。

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從小就被告知,爸媽喜歡你要用「好成績」來換,友誼要用「妥協和讓步」維持......

這種附加條件的愛,最後導致的結果是孩子因為渴望獲得關注,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我不願意給孩子有條件的愛,不管他怎麼樣,我都會愛他。

我也不願他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我都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希望他敢於質疑我,敢於拒絕別人。

如何教會孩子拒絕?

其實,這門「功課」小時候就可以開始了。

教孩子說「不」

給孩子足夠的包容和無條件的愛

如果我問,你愛孩子嗎?

很多家長肯定回答,當然愛了,為孩子做什麼都可以。

可事實是,沒有人懷疑田雨嵐對子悠的愛,而子悠卻覺得「媽媽愛的是考高分的自己」。

家長給予的愛,和孩子感受到的愛,並不統一。

真正無條件的愛,是無論孩子學習好與不好,內向與外向,調皮還是安靜,犯錯還是乖巧,都一如既往地讓他感受到你的愛。

這樣他才不會因為要博取你的愛而討好你,因為討好你而忽略了自己。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愛里長大,而不是在討好里長大。

要知道,你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對抗這個世界,拒絕別人的底氣。

教會孩子判斷什麼情況下該拒絕

看到這樣一個帖子,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玩。當孩子擺弄新玩具時,一群孩子跑過來搶玩具,兒子嚇壞了,

這時,媽媽說了一句話:你如果不願意,就對大家說不,媽媽支持你。

支持兒子把玩具搶回來,是因為她不希望兒子委屈自己。

媽媽的做法,獲得網友一致點贊。

教會孩子拒絕,除了給孩子提供自信的成長環境,更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拒絕。

我們可以用對話的形式,讓他明白什麼時候應該拒絕。

可以問孩子:如果有人讓你把最喜歡的玩具給他,否則就不和你玩了,你該怎麼辦?

孩子如果說:那我就把玩具給他。

這個時候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不想給,可以不給,如果他真的因為這個不和你玩,做不成朋友也沒什麼關係。

小一點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家長不用解釋太複雜,讓孩子有拒絕的意識就可以了。

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講得更明白,比如:

明知道那是你最喜歡的玩具,還跟你要,你要好好想想,這種只顧自己感受的人,是否值得做朋友。媽媽希望你不要討好別人,你以後會遇到很多人,總有人會適合做你真正的朋友。

當孩子明白「別人的要求讓你覺得不舒服、或委屈,可以不答應」他一定會試著勇敢說「不」。

教孩子如何去拒絕

生活中,孩子遇到不喜歡的食物,不喜歡的玩具,會生氣,哭鬧,這也是拒絕。

初級的拒絕是肢體拒絕,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擺擺手,搖搖頭,媽媽就知道你不喜歡了。

再進一步,可以教會孩子通過語言直接拒絕,例如:

還給我,這是我的。

我不喜歡被你捏臉。

這是我最喜歡的玩具,不能給你。

當然,這需要家長能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比如做飯時孩子纏著你,你可以說「現在不行,等媽媽做完飯再陪你玩」,這樣可以給孩子展示,如何拒絕別人。

好的拒絕方式,應該是既達到了目的,也能讓別人理解。

孩子再大一些,具備了邏輯能力,拒絕可以更加有理有據,比如:「我很想幫你(想幫助的意願),但是我(說出自己的難處)」

先說表達理解,再解釋,對別人也是一種尊重。

你看,教會孩子拒絕也沒那麼難。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得出結論:如果一個人學會合理地拒絕,就能減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煩,減少個人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

學會拒絕的孩子,人生會幸福很多。

所以,記得告訴孩子,面對不合理的要求,該拒絕的時候大方拒絕。

希望更多孩子能明白——愛人先愛己,餘力愛別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ee3b8b8534fed13405de2211719a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