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發明了最快的光,能拍清楚電子的那種~

2023-10-03     果殼網

原標題:他們發明了最快的光,能拍清楚電子的那種~

點擊圖片進入歷年諾貝爾獎解讀合集

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美國俄亥俄州州立大學;

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

安妮·勒伊耶Anne L』Huillier),瑞典隆德大學。

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3位獲得者,因他們的實驗工作而獲此殊榮,他們的工作為人類探索原子和分子內部電子世界提供了新工具。皮埃爾·阿戈斯蒂尼、費倫茨·克勞斯和安妮·勒伊耶展示了一種創建極短光脈衝的方法,這些脈衝可以用於測量電子運動或能量變化的快速過程。

圖源: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通過控制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他們的開創性工作打開了研究自然界中最快過程的大門。這為理解生命的化學基礎和開發新技術奠定了基礎。

阿秒是什麼?

阿秒(attosecond)和秒、分鐘、小時一樣,是一種時間單位,1阿秒等於10-181阿秒特別特別短,目前認為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37億年,從宇宙誕生到現在度過的秒,跟一秒里度過的阿秒數量相當。

或者換一個角度看,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物質是光,一秒就能跑30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七八圈;可是在一阿秒內,光連一納米都跑不到,還不夠繞原子跑一圈!

那麼,為什麼物理學家要研究阿秒這麼短的時間呢?原因在於,物理學家想要知道物質內部的電子是怎樣運動的。

我們可以從攝影的角度去理解。對於運動速度很快的物體,比如說射入木板的子彈、每秒能振翅80下的蜂鳥,如果我們用快門速度很慢的相機去拍攝,只能拍出模糊的拖影;只有快門速度足夠快,比如說在1/1000秒,才能捕捉到物體運動的瞬間。

而對於物質內部的電子,它們運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已經快要接近光速的量級,運動的時間單位常常就是以阿秒為量級的,比如氫原子中電子繞核一周的時間大約是152阿秒。想要研究電子,我們需要一種特殊的「照相機」,它的「快門速度」要達到幾個阿秒這麼快。

這一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就是找到了一種持續時間可以短到只有幾十阿秒的光脈衝,作為拍攝電子運動的「快門」,讓我們能夠更深入了解微觀世界的奧秘。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高「泛音」幫助下製造更短的脈衝

在阿秒雷射誕生之前,科學家就一直在為製造更短的光脈衝而努力著。但是他們遇到了一個困難,那就是很難把光脈衝的長度縮減到比一個光周期的時長更短。

光是一種電場與磁場變化產生的波,而一個光周期就是它完成一次波動所需要的時間。比如說,紅光的波長約為700納米,它以每秒約43萬億次的周期波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傳統的方法製造超短光脈衝,那麼每一份光脈衝的時長無論如何都沒法壓縮到1飛秒(1000阿秒)以下——這樣一來,它就無法用來觀測運動極快的電子了。在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曾認為這種最短光脈衝的限制非常難以突破。

而突破限制構建阿秒脈衝的關鍵則在於,要使用波長很短的光,並把很多不同波長的光結合到一起。要想產生這些適宜的光,需要利用雷射穿過氣體時產生的一種現象,它名叫「氣體高次諧波」。這裡的諧波就像是撥動吉他琴弦時產生的泛音。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1987 年,研究者安妮·勒伊耶(Anne L』Huillier)和同事讓紅外雷射穿過惰性氣體,成功製造出了這種雷射「泛音」。與之前的實驗相比,紅外雷射產生了更多、更強的「泛音」,這一研究結果為製造阿秒雷射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逃逸電子產生泛音

當雷射進入氣體並影響其原子時,它會引起電磁振蕩。這種振蕩會扭曲將電子束縛在原子核周圍的電場,讓電子有機可趁逃逸出原子。然而,光的電場持續振蕩,當它改變方向時,一個逃逸的電子可能會迅速返回到它原子核。在電子逃逸期間,它從雷射的電場中收集了大量額外能量,為了重新附著到原子核上,它必須以光脈衝的形式釋放多餘能量。這些來自電子的光脈衝,就是實驗中出現的「泛音」。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光的能量與其波長相關。發出的「泛音」中的能量相當於紫外線,波長較人眼可見光短。因為能量來自雷射的振蕩,「泛音」的振蕩將與原始雷射脈衝的波長成正比。光與許多不同原子相互作用的結果,便是產生不同的光波,它們具有一組特定的波長。

一旦出現這些「泛音」,它們就會互相作用。當光波峰值重合時,光變得更強,但當一個周期的峰值與另一個的波谷重合時,光變得更弱。在恰當的情況下,「泛音」重合以致出現一系列的光脈衝,每個光脈衝只持續幾百阿秒。物理學家在上世紀90年代就理解了這個理論,但直到2001年,對光脈衝的識別和測試才獲得突破。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和他在法國的研究小組成功產生並研究了一系列連續的光脈衝,就像一列帶有多節車廂的火車。他們使用了一種特殊技巧,將「脈衝列車」與原始雷射脈衝的延遲部分組合在一起,以了解泛音之間的相位關係。這個過程也讓他們能測量脈衝列車中每個光脈衝的持續時間,他們看到每個光脈衝只持續250阿秒。

與此同時,費倫茨·克勞斯(Ferenc Krausz)和他在奧地利的研究小組致力於一種技術,可以選擇單個光脈衝——就像將一節車廂從火車上分離並切換到另一條軌道。他們成功分離出來的光脈衝持續650阿秒,該小組利用它來跟蹤和研究電子被拉離原子的過程。

這些實驗證明了阿秒光脈衝可以被觀測和測量,並且也可以用於新的實驗。

現在,阿秒世界已經觸手可及,這些短暫的光脈衝可以用來研究電子的運動。現在有可能產生持續時間只有幾十阿秒的光脈衝,而且這項技術還在不斷發展。

研究電子運動,能拿來幹嘛?

阿秒光脈衝技術使我們能夠精確地測量電子從原子中被拉出的時間,並研究這個時間與電子和原子核緊密關係之間的關聯。簡單來說,我們現在可以看到電子在分子內部如何移動,而以前我們只能大致估計它們的平均位置。

阿秒光脈衝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物質的內部工作原理,還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和研究各種物理事件。科學家已經使用這種技術深入探索了原子和分子的奧秘,而且這種技術在許多領域,從電子技術到醫學,都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使用阿秒光脈衝來「推動」分子,這些分子會發出特定的信號。這個信號就像分子的指紋,告訴我們這是什麼分子。這種技術的一個潛在應用就是在醫學領域進行診斷。

譯者:中子星、窗敲雨、Steed、biu

編輯:Steed

封面圖來源: 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明天下午,2023年諾貝爾獎還將公布化學學。果殼依然會跟你一起等待諾獎的結果,並在第一時間發布最靠譜的諾獎解讀。

快來關注,不要錯過!

點擊圖片進入歷年諾貝爾獎解讀合集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ea1eb6cf9644066b63c2ba20b5aa1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