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11個億,三折揮淚大甩賣,北京現代重慶工廠,依然無人接盤。
要知道,這已經是重慶工廠的第二次掛牌。
第一次價格太高導致流拍,第二次狠心下調到25.8億元,相比設施時的77.5億元,只能算白菜價。但依舊沒有下文。
問題來了,作為北京現代最先進的工廠,為什麼賣不出去?
一方面,國內新能源汽車競爭已經白熱化,出現新的造車新勢力的可能性並不大,所以造車資質也不是很需要。
另一方面,國內汽車產能嚴重過剩。除了一些銷量好的新能源廠商,以燃油車為大盤的傳統車企幾乎都是半負荷狀態,產能嚴重過剩。
對這些車企來說,只能選擇「關停並轉」。
而且像整車生產基地,一般也就只能是其他主機廠接手。但現在很多廠商自己都有一大堆。
所以當價格相對比較高的情況下,北京現代重慶工廠的確是很難賣出去的。
從年銷百萬輛到去年僅有25萬輛,北京現代在中國市場的衰落速度令人嘆息。
但不可忽略的是,現代汽車仍是全球第三大車企,擁有全球競爭底氣。
而且在新能源領域的產業鏈和動力電池、網際網路方面,同樣具備可觀的實力。
例如我們熟知的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全球裝機量排在前列。
此外,現代汽車在電動市場的轉型並不慢。去年基於純電E-GMP平台打造的現代IONIQ 5和IONIQ 6,在全球的總銷量超過10萬輛,起亞EV6的總銷量也接近8萬輛。
然而很可惜,IONIQ系列至今仍未引入中國市場。
現代汽車對於中國市場是持保留態度的,從投資金額也能看出來。
去年,現代汽車向北京現代增資4.71億美元;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其全產業鏈投資達到了105.4億美元。孰輕孰重,可見一斑。
此前有韓方高管稱,他們根本不差錢,之所以不引入最新的電動產品,是打算等中國車企混戰完之後再進來收割市場。
這或許是一種全球性戰略布局,但狼性的中國車企,真的會等別人來收割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