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孩子5個博士1個碩士,教育孩子,他用了這4個錦囊

2019-05-20     每天好習慣

有人說,做了父母后,我不羨慕對方有多大的房子,多好的車,多少的錢,只羨慕有出色的子女;因為教育子女比賺錢難得多。

有這樣一位父親,他叫蔡笑晚,上過央視節目,著名的教育專家,然而這些光環也抵不過他有6個出色的兒女。

6個孩子中有5個博士1個碩士:大兒子蔡天文是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二兒子蔡天武是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博士,三兒子蔡天思是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四兒子蔡天潤是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博士,五兒子蔡天君是中國科技大學碩士,六女兒蔡天西18歲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22歲獲得哈佛大學博士。

如果換做其他家庭,只要家裡有一個博士,就足夠令人羨慕了,無疑蔡笑晚足以讓全世界家庭為他鼓掌了。

他有6個子女,教育的都如此出色,有人就覺得那他的家境應該很好,不然難以支撐。

雖然他的收入在當地算可以,但是家裡人多,算是困難戶,在孩子們尚未成年的時候,一家八口人,擠在租來的30多平米的房子裡,沒有像樣的家具,孩子的衣服也是一個一個輪著穿。

蔡笑晚認為,教育無關於金錢,尤其是家庭教育,如果父母將教育作為自己的事業來看待,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而他教育孩子的4個錦囊,我覺得對現在很多的家庭都有借鑑意義,大家可以看看。


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禮貌待人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從小培養的習慣。

蔡笑晚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的好習慣,從禮節性地問候開始。

例如爺爺好,奶奶好,叔叔好,阿姨好等等問候語,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就要說「謝謝」,犯錯了要說「對不起」。

等到孩子3歲左右時,會教他們給客人搬椅子,遞水果,讓座等等;上了小學後,教他們尊師重教,團結友愛。

他說,別看孩子小,正因為小,從小就培養他們的習慣,後面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大了就很難培養,既費力又費心。

而大部分的家長往往覺得孩子小,有的行為不規範,打人,說髒話啥的,就說「孩子小,長大了就好些」;但是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時期,你不培養,後面就很難了。

能力決定孩子飛的多高,習慣決定孩子飛的多遠;往往優秀的孩子都有好的習慣,所以,從小培養孩子的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

多引導少干預,不怕孩子犯錯

多引導,尊重孩子的意願,可能很多家長都是說到做不到。

例如孩子犯錯了,家長忍不住先斥責一頓;孩子想要學點什麼,家長就開始各種打壓,導致孩子還沒嘗試就開始打退堂鼓了。

也許你這樣做可以保證孩子不出錯,但也讓孩子少了出彩的可能。

是孩子總會有想法,如果你只是說教,並不能讓孩子信服,不如先讓他嘗試,知道自己不行後才會心甘情願地聽從你的安排。

蔡笑晚的四兒子蔡天潤也曾「犯過錯」,而蔡笑晚的做法並不是打擊和說教,而是讓他去做。

那時候的電視劇非常流行《少林寺》、《霍元甲》,天潤受電視影響,說想成為武術大師,並且哥哥們的勸阻都沒用。

蔡笑晚就讓他去嘗試,給他送到了武校,沒想到待了2個月後,他想回來了,他說那裡的人文化課很差,抽煙喝酒,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好,蔡天晚卻沒急於讓他回來,而是讓他想清楚是「學武還是讀書」,蔡天潤斬釘截鐵地說「想讀書」。

後來天潤回來後,比以往都努力學習,最後考上了重點高中。

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其他的家庭,很多家長會不斷地說教孩子,打擊阻止,但孩子最多就是表面服從,內心還是蠢蠢欲動。

讓孩子「犯錯」,為的是讓他對自己有個深刻的認識,找對方向,我們也許做不到蔡笑晚的心寬,但這個理念,很有借鑑意義。

不責罵,鼓勵為主,讓孩子保持信心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受到母親無限寵愛的人,一輩子都保持著征服者的感情,也就保持著對成功的信心,在現實中也經常取得成功」。

蔡笑晚夫婦認為,一個被父母歧視的孩子,不可能有自信。

所以他們在教育孩子中,是不斷地在為孩子建立自信,用鼓勵代替打罵,保持孩子的自信。

例如跟孩子聊到某個話題時,他會刻意讓自己站在錯誤的立場上,然後再與孩子爭論,讓孩子在爭論中取勝;然後給孩子鼓勵,孩子就信心倍增。

這樣孩子就敢與別人辯論了,說話中的自信也就上來了。

還有出遊時,讓孩子在前面帶路,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經常對孩子進行心理暗示,你是最好的,孩子有了良好的感覺,就會越來越優秀,因為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大。

所以,想要孩子更優秀,鼓勵是必不可少的;提醒一點,最好用鼓勵來代替表揚。

抓住早教,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這裡說的早教不是指過早地接觸興趣班之類的,而是父母的教育方法。

蔡笑晚夫婦幾乎不看電視,都是陪孩子讀書,給孩子講故事。

從古今中外的經典故事、神話到經典的兒童名篇,再到名人的勵志故事,各種各樣的書籍。

正是他們的身教,讓孩子們愛上了看書。

還有孩子的思維訓練,會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加減乘除等運算,用講故事的方式,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

正是這樣的訓練,小女兒天西11歲時候我國著名數學家徐森林,選進中科大少年班預備班,理由是有數學思維。

而這數學思維是可以通過練習學會的,所以蔡家的幾個孩子在物理和數學上都非常拔尖。

這跟蔡笑晚的訓練離不開。

說白了,早教不是指讓孩子過早地參加早教班,去學舞蹈,學琴等之類的,而是寓教於樂,以孩子的喜愛的方式,將知識融入其中。

所以,怎樣讓孩子早點接觸到知識,就看你的方式了,而方式能決定孩子的吸收程度。

最後,李嘉誠說過: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家庭教育上的失敗。我們不一定要求孩子要考哈佛、清華這樣的名校,但至少要做到將教育子女的事當做事業來做,無愧於子女,無愧於父母這個身份。

至於子女後面會變成什麼樣,我也相信有命運這一說,但是命運也往往跟實力掛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dEyMGwB8g2yegNDsr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