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5拉胯,國產手機用摺疊屏大反攻!

2023-09-22     智能相對論

原標題:iPhone15拉胯,國產手機用摺疊屏大反攻!

文 | 智能相對論

作者 | K星

iPhone偷懶式的15代機型發布,讓市場大跌眼鏡,雖然在莫名的宗教虔誠下依舊賣得很好,但蘋果走下神壇之巔已經板上釘釘。

但是,蘋果從最高處摔落,卻依舊在神壇之上,iPhone15拉胯這並不意味著國產手機就能趁機崛起、搶占其市場,真正能反攻蘋果、改變市場心智站位的,是國產手機在摺疊屏上的行動。

過去一年,國產手機廠商密集發布了13款摺疊屏旗艦產品,不難看出手機廠商對摺疊屏賽道的覬覦,還有對摺疊屏技術更新換代的自信。

而與過去總是被抓著幾個缺點猛烈攻擊不同,隨著華為、榮耀、vivo都在今年發布了摺疊屏旗艦新款,在外形和性能上實現了不少突破,大眾對摺疊屏的印象已經大幅度改觀,一些輿論甚至認為摺疊手機將要進入「iPhone4時刻」了。

某種程度上,安卓摺疊屏手機可能要「苦盡甘來」,等待一場市場盛宴了,也順帶突破智慧型手機沉悶的存量時代。

但是,一個隱憂始終存在,那就是安卓體系的各類創新,最終往往會在技術成熟後被蘋果摘了果子。

在摺疊屏快速發展的這段時間,關於蘋果摺疊屏的各種消息層出不窮,雖然,蘋果從未官宣要推出摺疊屏手機,但就憑著蘋果的幾張專利申請,不少果粉已經腦補出一台手機來了。

憑藉著長久以來的品牌優勢,哪怕蘋果連一台摺疊屏手機都還沒推出市場,但不少消費者在潛意識裡已經用腳投票,認為蘋果的手機一定更好,要等下去。

再加上,消費者當下的換機慾望本就低下,「再等等看又何妨」成為很多消費者的選擇。

這是華為、榮耀、vivo等共同的尷尬——可能要為包括蘋果在內的後來者做嫁衣。

但是,如果細看這些廠商的技術、產品及理念的進化,就可以發現,這次安卓陣營可能要「逆天改命」打破魔咒,消費者不必要「再等等」,業界沒必要過分期待那些「後來者」,現在出手,會是正確的選擇。

再加上,iPhone15不爭氣,蘋果的創新能力已經難有衝勁,這次國產手機摺疊屏遙遙領先真的穩了。

01、國產手機占領技術高地

早期的摺疊屏手機由於技術尚不完善,經常被消費者吐槽螢幕容易損壞、有摺痕,售後跟不上等問題。但過去一年以來,摺疊屏手機卻似乎開始「回春」。

據Counterpoint2023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14.2%,但摺疊屏手機的出貨量卻同比增長64%,其中,中國市場的摺疊屏手機出貨量更達到了108萬部,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3.2%,同比暴漲117%。

曾經被消費者所嫌棄的摺疊屏手機,為什麼能捲土重來?

核心就是技術疊代,梳理近一年發布的摺疊屏機型,確實普遍存在電池容量提高,手機重量和厚度大幅減輕,螢幕蓋板材質升級等現象,而且整體價格也有所下調。

在這一過程中,國產手機供應鏈廠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是螢幕,初代摺疊屏手機通常採用價格低廉,但也更為易碎的CPI薄膜作為蓋板來保護螢幕,所以容易出現摺痕並損壞。

不過,這些年螢幕蓋板的主流材質已經從CPI切換到UTG,後者擁有更好的彎折性能、抗老化能力,以及高硬度、不易起摺痕的特性。

圖源:魯大師

最早UTG生產工藝幾乎均由三星所把控,不過,隨著華為在今年初發布的Mate X3中首發採用自研的國產UTG蓋板,也帶動了凱盛科技、長信科技等廠商先後宣布擴建產能,在華為的帶領之下,UTG國產化已經不是難題。

圖源:申萬宏源研究

另外,具備柔性能力的AMOLED螢幕,早期也僅有三星一家能夠實現量產,但目前京東方、維信諾等已經實現了技術攻關,並培養了較為成熟的柔性AMOLED螢幕產業鏈。

二是鉸鏈。螢幕蓋板的升級可以讓摺疊屏手機更耐用,但一個螢幕是否足夠完美,還需要做到摺疊時能實現「嚴絲合縫」,核心就是鉸鏈。

不過,由於鉸鏈涉及連接、走線、散熱等上百個精密元件,所以各手機品牌的鉸鏈結構都存在差異,多數品牌都會選擇自研設計,比如OPPO自主研發的雙摺疊屏專利「OPPO Find N Dual Fold」;華為自主研發的鉸鏈技術,包括用於摺疊部位的「鷹翼式設計」技術。

不過,手機品牌大多只參與鉸鏈設計,組裝環節則會交給代工廠。據國信證券研究顯示,鉸鏈組裝是一門高附加值產業,整體鉸鏈的組裝價值是MIM零件的10倍左右,不少國內廠商也開始由零件生產向整體組裝轉型,甚至為海外電子消費品牌進行代工,比如精研科技的最大客戶正是三星。

三是電池。除了通過技術創新來減少鉸鏈的組裝零件外,想要機身更輕,電池也要又輕又耐用,比如榮耀Magic V2所搭載的矽碳負極電池,正是電池發展的新方向。

摺疊屏手機技術不斷疊代的背後,其實是國產手機品牌和供應鏈廠商之間深度協同的結果。從前,國產手機陣營更習慣被動等待手機技術更新再跟進,但隨著國內手機行業的持續發展,它們對待新技術的態度和行動,也變得越來越主動。

高通研發人員曾如此形容蘋果的產業鏈,好的製程工藝可以加速蘋果自研晶片的疊代,同時促進下游終端的競爭力;而下游的市場規模又能進一步加強蘋果在上游供應鏈環節的話語權,即便其它手機廠商的成本都在上漲,蘋果仍能在定價上進行「降維打擊」。

如今,國產手機陣營似乎也希望複製蘋果產業鏈模式,集體加速衝刺,為產業鏈帶來了積極作用。隨著摺疊屏市場變熱,上游廠商也願意投入更多研發資金,推動摺疊屏供應鏈的全面國產化,摺疊屏手機的價格自然也會隨之下降,同時提振終端需求。

那麼,面對在摺疊屏供應鏈上游不斷排兵布陣的國產手機陣營,蘋果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02、蘋果為何仍未入局

事實上,過去數年時不時都會傳出蘋果即將推出摺疊屏手機的消息,甚至連概念圖都有了,但最終都沒有被蘋果確認。

蘋果遲遲不肯加入摺疊屏陣營,可能有幾點原因。首先,是摺疊屏市場規模的不確定性。雖然過去一年摺疊屏手機的出貨量猛增,但據艾媒數據顯示,預計2023年全球摺疊屏手機的出貨量為2270萬台,但即便如此,對比2022年全球12億台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來看,這一市場規模仍未具有足夠吸引力。

另外,據艾瑞諮詢2023摺疊屏手機市場洞察報告顯示,當前華為的市場份額高達51.3%,整體品牌認知度更達到了84.1%。

這意味著摺疊屏手機市場雖然看起來熱鬧,但並不代表所有生產這種產品形態的品牌都可以獲得認可,消費者將摺疊屏手機視作一種「高端消費符號」,自然更願意尋找同樣定位的品牌,這也是華為能遠遠拋離對手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影響用戶高端消費決策的最關鍵因素終究是品牌力,既然如此,蘋果自然不著急。畢竟在產品生態上,蘋果的布局已經足夠豐富,包括其在今年最新推出的vision pro,在守住高端定位這點上,蘋果仍顯得卓卓有餘。

其次,即便國產陣營正在努力優化摺疊屏手機的使用體驗,但本質上摺疊屏手機仍無法「什麼都要」。以榮耀Magic V2為例,雖然號稱極致輕薄,但也捨棄了一些功能,比如不支持無線充電,沒有潛望式鏡頭。

但對蘋果而言,一旦為了輕薄而捨棄部分功能,果粉可能難以接受。蘋果曾在2020年推出小螢幕手機iPhone SE,但這款手機的銷量卻並不理想,除了螢幕較小之外,單攝像頭,較差的解析度,甚至定價太低都成為其被消費者嫌棄的理由,由此可見,「減配」這一策略或許並不適用於蘋果。

最後,蘋果對於進軍新技術或新賽道的態度一直非常謹慎,通常會等到技術或產品足夠成熟後,才會將其應用到旗下產品中,比如過去的全面屏手機、VR頭顯等,蘋果都並非業內的首發者。

早在2018年,外界便已經曝光了蘋果摺疊屏的相關專利技術,由此可見,蘋果並非對摺疊屏設備完全不感興趣,只是在等待技術足夠成熟才將其推向市場。

近日,也有媒體報道蘋果將通過從平板電腦進入摺疊屏陣營,但產品最快也要2026年才會發布,假如這一消息屬實,還有3年時間,國產手機陣營能否順利通過摺疊屏實現彎道超車呢?

03、反攻蘋果的最佳時機?

據CINNO去年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在5000元以上的高端手機市場中,蘋果占據了79.2%的市場份額,這意味著在華為退出之後,大部分的高端手機市場份額都被蘋果所拿下,蘋果憑著全球20%的市場占比,就拿走了手機市場80%的利潤,其它手機品牌只能喝湯。

這也是國內手機陣營空前團結,共同托舉摺疊屏手機的原因,因為它們太需要一款產品來奪回高端市場的主導權。但目前來看,當下摺疊屏手機的創新仍有點避重就輕。

首先,對國產手機陣營而言,「快」不一定是「最好」。蘋果遲遲沒有推出摺疊屏手機,這已不是其首次落後於國產手機陣營,在全面屏時代也是如此。

在蘋果手機還帶著一個大Home鍵時,小米則早於2016年首次推出了「全面屏」手機,更大的螢幕面積帶來了更好的視覺體驗。此後,安卓陣營紛紛模仿,並推出了不同的全面屏解決方案。

小米MIX手機

但全面屏手機的解決方案數均難以做到十全十美,比如電動機械彈出式攝像頭容易出現機械零部件故障;屏下攝像頭不能很好解決顯示與螢幕透光率的問題,造成實際拍照效果不佳。

因此,儘管國產手機陣營早早提出了全面屏概念,目前也僅有中興及旗下子品牌努比亞仍在堅持「真全面屏」,但也是銷量平平,更多的安卓手機則選擇折中的水滴屏、挖孔屏。

相反,蘋果一直到2017年才推出取消了Home鍵的iPhone X ,雖然全面屏中的「齊劉海」一直被吐槽,但消費者依然買帳,核心或在於蘋果在新技術與產品設計美學中,一直能找到比較穩定的平衡。

「齊劉海」保留了光感應元件、感應器、紅外攝像頭等眾多元器件,這是蘋果對現有工程設計的妥協,雖然蘋果這幾年也一直被吐槽創新不足,但產品一直能夠保持穩定,也是不少「果粉」願意追隨蘋果的原因之一。

在蘋果被曝光的摺疊屏專利中,有關於「分離主攝模組」、「自動填充開裂摺疊屏材料」等設計,可見,除了完善摺疊屏螢幕顯示之外,蘋果還在考慮如何提高攝像功能,以及能否通過自動填充技術,減少對螢幕蓋板上游廠商的依賴等。

不難看出,一項新技術從提出到完善,並不是「先到先上岸」,而是需要在電子產品中反覆驗證。從這點來看,即便進入到摺疊屏時代,當下蘋果所缺席的時間,也未嘗不是蘋果觀望市場的試錯時間。

另外,重視螢幕尺寸而忽略生態軟體,也是本末倒置。誠然,大屏在實際生活中是有場景需求的,比如打遊戲、看視頻等,摺疊屏無疑是實現手機「大屏化」的一種合理模式。

比如vivo X Fold2號稱行業最大的橫向外屏手機,而榮耀magic v2則號稱行業最輕薄的手機,通過解決螢幕尺寸和機身重量的問題,提高消費者的娛樂體驗。

但在解決了這些物理問題之後,國產手機陣營仍未能進一步完善用戶感知最為明顯的軟體和系統問題。比如常被用戶吐槽的軟體適配問題,當手機螢幕放大後,如果只是簡單地把手機版UI放大,操作邏輯沒有變化,顯示的信息甚至更少,這對用戶而言大屏就如同雞肋。

因此,國產手機想要進攻高端市場,可不能只靠硬體說話,軟體系統和生態業務仍是國產手機品牌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最後,外形創新難以繞過晶片創新。國產陣營瘋狂托舉摺疊屏手機,除了希望占領高端市場之外,或許也希望能像新能源車市場一樣,通過差異化產品實現「彎道超車」。

但手機晶片與汽車晶片的技術要求並不一樣,目前汽車晶片已能實現國內替代,但在手機晶片方面,國產手機廠商只能在協處理器晶片上下功夫。不過,隨著華為Mate60走向市場,手機晶片國產化的進程似乎有望往前再走一大步了。

不過,雖然國產手機陣營想要全面超越蘋果,在當下仍可能是一個「偽命題」,但誰也不能斷言,它們在今日所占領的技術高地,會不會是日後通往新技術變革的必經之路。

Counterpoint Research 研究副總監齊英楠曾表示,「通過技術創新實現高端市場突破越到後面機會窗口越小,高端市場就這麼大,如果今天廠商不走(創新)這條路,別人走了,再往後就更難追趕了。」

當下,蘋果新品幾乎都鎖定了台積電所有先進位程工藝的產能,國內的供應鏈廠商很難取代台積電,甚至因為蘋果在供應鏈上的話語權,隨時面臨被踢出「果鏈」的危機,既然如此,何不再造一個「台積電」呢?

這場聲勢浩大的摺疊屏手機變革,或許正是國內手機和供應鏈廠商對行業奇點的押注,摺疊屏手機要從質變走向量變,就必須先跨出第一步,目前以華為、榮耀、OPPO為代表的手機品牌已經起跑,這場從上而下的技術革命將會通向哪個終點,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吧。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d7c81edba8c72a847aa3441489a54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