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惠子,原名惠施,是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這話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並不能說不同的思想就沒辦法進行交流了。
有那麼一天,莊子和惠子兩人就相約一起去散步,當兩人走到一處橋樑上的時候,莊子看到了水裡的魚,便說:
魚在水裡悠閒自得地游來游去,當真是快樂啊!
惠子一聽倒是不樂意了,他便反駁莊子:
你又不是魚,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這話很顯然並沒有毛病,畢竟喜怒哀樂是人類的情感,一個只能在水中的魚兒自然是不具備這種情感的,莊子以為魚很快樂,只是將個人的主觀情感強行加在了魚的身上罷了。
但是作為玄妙的道家代表,莊子自然不能就此認輸,於是他繼續說道:
你又不是我,怎麼會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這話完全將皮球給踢了回去,惠子想了想,便回答說:
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不是魚,所以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不是顯而易見的事?
莊子想了想,覺得在魚身上扯不出個所以然,便直接將話題轉到了惠子身上,說:
當你問我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時,其實你就已經認為我知道了魚的快樂,既然如此,那麼我就回答你,我是在河邊上就知道了魚的快樂。
這下惠子再也找不到任何反駁的話了,因為他再反駁下去,將會出現自己反駁自己的局面,自然多說無疑。
這段故事便是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故事,出自《莊子·秋水》,除了這個故事外,莊子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還有很多蘊含哲理的名言,其中就有一則很是霸氣,僅僅8個字,但幾乎沒人知道出自莊子。
莊子的與眾不同
莊子出生於宋國,即現在的河南商丘,在史書中對他的生平介紹並不多,甚至他的「字子休」都是一位唐朝人提出來的。
至於說莊子的身世背景更是極為模糊,料想在那個講究血統門第的時候,莊子的背景應該並不太高貴,不然在史書中應該能找尋出一些蛛絲馬跡。
莊子是個非常特別的人,當時的讀書人都在追求入仕的時候,莊子對此卻不屑一顧,而對那些世俗上的條條框框更是覺得如同枷鎖一般。
後來他的老鄉惠子去了魏國,並且得到了魏惠王的賞識,搖身一變成為了魏國的國相,莊子聽聞之後,便去魏國拜訪,惠子覺得莊子是想著靠自己拉一把,便對他的到來很恐懼。
結果被莊子給冷嘲熱諷了一番,而對於惠子當官後的排場,莊子也是很鄙視,只是人與人不同,追求自然也不同,又有多少人能達到莊子這般不食人間煙火的大境界?
可是人在社會上不僅要求追求,更要能夠生存,或許正是為了生存,莊子在宋國當了一個小吏,後來楚威王聽說了莊子是個大能之人,便派人去請莊子,並許諾將封莊子為相,可是莊子想也沒想,便拒絕了。
後來莊子又辭去了宋國的小吏,開始巡遊諸國,在那個大爭的年代,莊子一直在追求特立獨行,他不願意被世俗所牽絆,亦不願意成為他最看不上的俗人。
在遊歷途中,莊子見了太多的是是非非,而他的思想也愈發走向成熟,接近他所追求的「道」。
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在後世的哲學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將道家發展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學派,但是莊子和老子的道又有本質的區別。
老子的「道」注重客觀存在的意義,而莊子的「道」則從個人主體上升為一種宇宙的精神,莊子將「道」和「人」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而讓「道」成為了人生中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總得來說,莊子將「貴生」「為我」引向到了「達生」「忘我」,進而將自己心中的「道」,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的真正大道。
哲學是很深奧的,莊子為了讓哲學問題簡單化,在他的著作中有不少淺顯易懂的小故事,而為了說明「道」「我」合一,莊子便引出了蝴蝶。
有那麼一天,莊子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變成了一個蝴蝶,飛來飛去,十分愜意,他太享受這種感覺了,便覺得自己就是這隻蝴蝶,根本不是莊周。
等到莊子醒來之後,整個人都不好了,因為他不能接受自己是莊周的事實,為此他便苦思冥想了一會,結果還是想不通,他不知道究竟是莊周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莊周。
最后庄子得出了結論:
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意思是說,莊周和蝴蝶必然是有區別的,這也能稱得上是物、我的交合與變化。
這便是《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的故事,雖然在很多人看起來很可笑,但背後所蘊含的哲學道理,可不是一般人能消遣的。
莊子的霸氣名言
莊子巡遊很多諸侯國之後,便潛心著書,一生著書十餘萬言,被他的地址彙集成了《莊子》一書,這本書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其中不僅有子非魚和莊周夢蝶的小故事,更有很多大道至簡的思想和至理名言。
我們羅列幾條: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何如?如夢之夢。
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
很顯然,這些名言都是偏向於哲學的,但莊子也有一則很霸氣的名言,僅僅只有八個字,即: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這八個字幾乎人盡皆知,但是幾乎沒人知道它是出自《莊子》,在《莊子·盜跖》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孔子復通曰:「丘得幸於季,願望履幕下。」謁者復通。盜跖曰:「使來前!」孔子趨而進,避席反走,再拜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目,聲如乳虎,曰:「丘來前!若所言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這故事說的是孔子求見盜跖,盜跖對孔子的花言巧語很是看不上眼,覺得他是那種搬弄是非、迷惑君主、罪大惡極的虛偽之人。
但是孔子一心想要感化盜跖,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見他,盜跖很是心煩,便對孔子說,你說的話如果順耳,我就讓你活著走出去,如果忤逆了我的心意,那麼我就讓你死在腳下。
而這個故事中盜跖所說的「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也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出處了。
小結:
莊子說這個故事,並不是在批判盜跖,反而認為人應該就像盜跖一樣,要保持本真和自由愉悅的精神,不要顧忌世俗的眼光,要活得真正快樂!
那麼,現在的您,找到了真正的快樂嗎?
參考文獻:《莊子》等。
(圖網,侵刪)